淘新聞

閒話費納之爭丨若一切都如初見

H2H歷來都是各路球迷津津樂道的話題,尤其是在網球這種以1V1為主的個人運動裡。沒有對雙打不敬的意思,但雙打選手之間的H2H,說句難聽的,Who cares?

縱觀網球歷史,似乎還沒有任何一對對手之間的H2H能像費德勒和納達爾之間的H2H所引起的爭議之大——大到以至於要影響到GOAT歸屬的程度。但這個問題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爭議,不僅僅是H2H,而是背後更深層次的東西——歷史,網球的歷史。這段歷史到目前為止已跨越13年之久,以網球這項以青春活力為最大標籤的運動而言,其跨度之大無異於從三疊紀到侏羅紀。

至少在2017澳網決賽之前,兩人之間的H2H還是23:11,完全一邊倒,以至從表面上看是這樣,差距大到似乎沒有可討論的必要。如果拋開H2H不談,單以職業生涯所取得的成就來看,GOAT地位之爭是沒有任何懸念的,羅傑在職業生涯成就上的優勢領先了競爭者若干個身位。但納達爾的支持者們卻有一樣最有爭議的砝碼——H2H。每每祭出這一武器,往往都令費德勒的粉絲們痛苦不堪,捶胸頓足。

But,事實呢?

澳網之前23:11的H2H當然是事實。英文裡有句話叫做You can’t argue the fact,23:11當然屬於fact,但fact並不等於detail。接下來,鄙人想深挖一點的就是基於這個fact的details。毫無疑問的是,仔細的研讀這些H2H背後的details,對於瞭解網球過去十餘年間的歷史大有裨益。但開車之前請系好安全帶,尤其是對於那些球齡尚淺的球迷而言。閒話費納之爭系列跨度十餘年的時光穿梭容易導致四肢協調功能方面的短暫性紊亂。

穿梭第一站:2004,比斯坎灣,邁阿密。

之所以選擇這裡所謂穿梭的第一站,因為這是納達爾和費德勒第一次相遇的地方。當時的情況是18歲的納達爾V.S.22歲的費德勒。從2017年這個時間節點看過去,2004年的費納,都是花兒一樣的年紀,年輕到都感覺不大真實,但就這麼在不經意間頭對頭的遇上了,而且僅僅是第三輪,從此開啟了這對偉大對手一生糾纏的宏大序幕。當時的納達爾一身標準的海盜裝,渾身上下筋脈裡流淌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而這廂初登世界第一寶座的費德勒還紮著小辮子,儘管賽前發現身體不適發燒,但強大的自信還是讓他決定去會會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西班牙小子。

比賽結果?舉世皆驚。

儘管西班牙小子爆冷獲勝,但他並沒能走得更遠,第四輪就輸球了。多少人還記得誰把納達爾三振出局的(7-6(1) 4-6 6-2)?嗯,是費爾南多.岡薩雷斯,發帶超級長的傢伙。那一年最後的冠軍是安迪.羅迪克。這些小details看似無關緊要,但卻開啟了一種模式,而且這種模式幾乎貫穿了費德勒的整個巔峰期:太多在費德勒面前一勝難求的人在半路上就把納達爾做掉了,以至於兩人在泥地之外的比賽裡極少碰面。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兩人在泥地上相遇的次數又恰恰不成比例的多。此乃後話,留著慢慢聊無妨。

而事實上,自2004年在邁阿密第三輪意外輸給納達爾之後,費德勒似乎沒有什麼影響,愉快的掃蕩了接下來的8個冠軍——其中包括了3個大滿貫和一個大師杯。這段時間納達爾在哪兒?抱歉,我也實在想不起哪些阿貓阿狗半路上把他截殺了,反正費納再沒相遇便是。而當兩人再次相遇,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年,地點還是在比斯坎灣,邁阿密。不過輪次有了點變化,這次是在決賽。

而本次遭遇戰的勝利者,是費德勒。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這場邁阿密決賽的進程也如比分一般糾結,一如之後二人比賽時場面的糾結,很少有一邊倒的勝利。大多數情況下,比賽的激烈程度,遠遠超出比分本身。如果要分析這種現象,估計得另開系列了。

有趣的是,這場比賽的結果開啟了一個跨度達13年的魔咒,讓納達爾成了邁阿密比斯坎灣名副其實的Mr.Right(注:按歐美習慣,頒獎合影時亞軍站右邊,right)。直到2017年邁阿密決賽,納達爾依舊還是在端盤子,而且是進一年決賽就會在接下來的兩年裡打醬油。但他在這個魔咒裡並不孤獨,還有個大美女陪她一起分享這種VIP待遇——瑪利亞.莎拉波娃,No?這也算是網球的另類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