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發現寶寶有“戀物癖”,家長該阻止嗎?

丁丁一歲半了,最近媽媽發現她有一個奇怪的“愛好”:每次睡覺時都要把她小毯子的一角緊緊地抓著貼著嘴巴,時不時還用嘴巴“嘬嘬”。換了其他地方睡覺時,也一定要把她的那張小毯子抱過去,不給她就哭鬧著不肯睡,已經髒兮兮了也不能去洗。媽媽實在搞不懂丁丁為什麼會這樣,問這種行為是不是“戀物癖”?

媽媽們,我們先來看看自家孩子有沒有對以下“物品”的依戀行為:

▷媽媽的乳☆禁☆頭、奶瓶、奶嘴...

▷自己的手指和拳頭、玩具、毛毯、毛巾、被子、枕頭、手套、媽媽的衣服...

▷家長的身體部位:耳朵、脖子、手、胳膊、頭髮、肚臍眼、肚子、胸、臉...

仔細想想你家寶寶是不是也這樣?

反正我們見過的小孩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表現:我家小表弟從小母乳餵養,邊喝奶邊要摸著媽媽耳朵;小侄子特別喜歡一條小被單,走到哪都要拖著,被抓的又髒又破也不肯讓大人拿去洗......

難道這就是“戀物癖”?

這不,熊熊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來看看我們是怎麼做的!

寶寶對物品依戀的傾向,事實上並非成人所說的“戀物癖”。因為“戀物癖”是指成人對“特殊物品”的收集癖與玩物癖,患者常在拿到物品時會產生某種興奮感。

但寶寶對於小被子和奶嘴的依戀,並不是興奮感,而屬於安全感的慰藉。這只是在嬰幼兒時期的一種正常行為,也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現象,是每一個個體心理發育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

寶寶為什麼會有“戀物癖”?

在嬰兒期親密的照顧會讓寶寶和媽媽之間建立起一種安全、信任的依戀關係,表現為喜歡依偎著媽媽。一旦孩子與密切接觸的照料者分開了,這種安全、信任的依戀關係就會被打破。

通俗一點說,媽媽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在孩子的身邊,孩子就會把某些物品做為媽媽的象徵或替代品,從中獲得安慰,即“安撫物”。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寶寶能從安撫物中尋找到一種安全感。

寶寶的“戀物癖”會持續多久?

這其實沒有一個確定的年齡。但大多數寶寶在3歲左右上了幼稚園,有了更豐富的生活,或者同伴的陪伴和壓力時,就會放棄安撫物。也有的孩子會持續到上小學。

寶寶的“戀物癖”需要糾正嗎?

再說一遍,這是很正常的行為!所以千萬不要“強迫”寶寶放棄依戀物,特別是採取粗暴的態度和強制的方法,這樣會傷害到孩子,也會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結果會適得其反。

我們能為“戀物癖”的寶寶做什麼?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多擁抱孩子,持續性地表現出對孩子的愛和關注,這樣會更好。經常被愛澆灌的孩子,也許就不會將小被子或玩具熊當作他的“精神保險帶”了。

有的家長為了解脫自己,總是對孩子說:“拿一個你最喜歡的玩具、被子去睡覺。 ”這為孩子養成不良習慣提供了最佳理由。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孩子睡覺時不要抱娃娃、吸奶嘴等,讓他什麼都不要做,好好睡覺。

家長可以和幼稚園的老師一起配合,用共情和告別儀式的方式,通過鼓勵,逐步幫助孩子解決隨身攜帶安撫物的問題。

三四歲的孩子要比兩歲前的幼兒較易改善。應選擇孩子壓力較小的年齡階段來矯正,比如第一次上幼稚園,就不是處理問題的好時機。每個轉捩點孩子都要有一定的適應期,過渡一下再以溫和的方式矯正要更有效些。

寶寶長期抱著的依戀物品,一定要注意清潔衛生,避免細菌滋生產生疾病。

孩子依戀物,是正常的。真正需要審視的是,我們作為家長,是否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幫助寶寶增強安全感,幫助寶寶從完全依賴媽媽過渡到完全獨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