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深度解析:特斯拉Autopilot 2.0到底比Autopilot 1.0強在哪?

雷鋒網按:本文作者Ryan Woo,曾擔任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交互設計師,現在矽谷擔任電腦軟體工程師。原文載於知乎,雷鋒網獲授權轉載。

導讀:

與Autopilot 1.0 相比,Autopilot 2.0有什麼變化?本文主要從硬、軟體兩方面探討Tesla Autopilot 1.0與Autopilot 2.0之間的不同。

2016年11月,Tesla公司推出了其Autopilot 2.0自動駕駛系統。隨後,Elon Musk表示,Model S、X以及Model 3將會具備Autopilot 2.0平臺。

硬體部分

Autopilot 1.0

一個前置攝像頭

12個超聲波感測器

一個前置雷達

一個後置倒車攝像頭(目前不參與自動輔助駕駛)

下面的圖片中可以看見12個感測器按照前後排列,攝像頭和雷達以大約40度向前。

處理晶片:NVIDIA Tegra 3/ Mobileye Q3

Autopilot 2.0

3個前置攝像頭(不同視角 廣角、長焦、中等)

2個側邊攝像頭(一左一右)

3個後置攝像頭

12個超聲波感測器(傳感距離增加一倍)

一個前置雷達(增強版)

一個後置倒車攝像頭

處理晶片:NVIDIA Drive PX 2(40x Autopilot 1.0 處理速度)

其實硬體部分,Autopilot 2.0真沒啥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除了硬體規格升級,攝像頭大增,這個配置基本是目前很多車的自動輔助駕駛標配,除了Tesla提到的可以提升40倍計算性能的晶片。

坊間早有傳說,NVIDIA的黃仁勳和Elon Musk本來私交就甚好,否則Tesla 第一代Model S選型時就不會看上當時無人問津的Tegra晶片,在關鍵時候拉了老黃一把,老黃也是Tesla簇擁,幾個月前兩人還出席了OpenAI的發佈會,老黃也捐贈了當時最強大的DGX-1給協會。

再考慮到之前Mobileye和Tesla鬧分手,可以無端猜測一下NVIDIA在裡面幫忙推了一把:

“別用以色列的陳舊東西了,換用我們家的Drive PX吧”

所以2014年你看到NVIDIA發佈了這樣一個奇葩東西:

NVIDIA當時發佈的Drive PX1 上面居然有一個Mobileye Q3晶片!你說這是專門方便“某公司”測試對比嗎?

然後再看看現在的NVIDIA Drive PX2:

注意看那兩塊Tegra X1的晶片與主機板連結方式——居然是NVM介面,再聯想一下

Tesla用的車載電腦:

好巧,主晶片Tegra 3模組也是NVM介面!

所以也許私底下NVIDIA和Tesla早就在計畫更換Mobileye,只是剛好遇到那次車禍,正好以此為契機分手,轉投NVIDIA。所以不出意外,這個40倍晶片就是Drive PX2上面的Tegra X1。

軟體部分

Autopilot 1.0

2014年10月- 至今 (大版本 6.0,6.1,6.2,7.0,7.1,8.0……)

小版本幾乎一周兩次更新,幾十種不同配置的車,能做到如此:

這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兩點:

1、Tesla的自動輔助駕駛功能是一步一步解鎖的。

在第一篇文章已經有詳細介紹,這裡繼續用這張圖,Tesla雖然在所有車上面內置了自動輔助駕駛的硬體,但是真正把完整的自動輔助駕駛交給用戶其實是一個不短的過程,而這其中促成這一切的關鍵是OTA空中更新——最初的Tesla只是擁有道路輔助警告,依靠每一輛Tesla都擁有免費的無線3G/4G LTE網路,通過OTA來獲取最新的軟體和功能進一步擴展輔助駕駛的潛力,所以我們口中的Tesla 自動輔助駕駛其實是一整套套件的合集,Tesla每次開放一點,最後完整成一體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自動輔助駕駛Autopilot。這其中每一次更新都經過了內部測試,封測,路測,驗證以及更新到實際Tesla車隊,再通過車隊回饋資料進一步加強自動輔助駕駛:

2、固件7.0 和 固件8.0的自動輔助駕駛擁有完全不同的性能。

7.0時代的自動輔助駕駛是通過圖像識別為主,雷達只是輔助的手段實現,其中圖像識別部分便是以Mobileye的軟體結合Tesla自己的軟體。雖然在當時引起了業界轟動,但是也隨之發生過兩起自動輔助駕駛沒能避免的致命車禍,又引起了非常巨大的爭議。而一個月之前的8.0系統對整個技術進行了大換血:改成以雷達為主,圖像識別為輔的方式。周邊車輛的感知能力提升了6倍,前方障礙物識別也得到了極大更新,避免再次出現類似的道路中障礙物事故。

在8.0的系統面板上你可以看見前方2-3輛車:

Autopilot 2.0

2016年10月- 2017年底

所以這次Autopilot 2.0 發佈,Tesla同樣先普及硬體,再慢慢解鎖軟體的方式實現,非常類似於Autopilot 1.0 時代從6.0 - 7.0版本升級的方式,一步一步實現第五級全自動駕駛。至於能否實現?有了前面1.0的鋪墊和經歷作參考,個人覺得可能性還是蠻大的。而Model 3作為下一款明星車能夠直接上第五級全自動駕駛,競爭力會大增。

自動駕駛的分級參照美國的標準,其中NHTSA是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SAE是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

我們再來看看最終完成版的自動駕駛2.0實現了什麼?

現在新的配置頁面已經顯示出來,自動駕駛功能被分成了兩個選配包:

第一個包:增強輔助駕駛 $5000,交車後啟動$6000

這部分功能會在2016年12月前逐漸通過OTA更新啟動。

車輛會自動跟隨車流,保持車道,自動變道而無需人工介入,從高速進出,自動泊車和召喚。這部分基本跟Autopilot 1.0 功能一摸一樣,只是硬體的提升讓性能更好而已。依然只是Leve 2- Leve3級別的自動輔助駕駛。

第二個包:完全自動駕駛 $3000,交車後啟動$4000

完全自動駕駛會在2017年左右OTA啟動,

會啟動全部8個攝像頭(第一個包只啟動4個),可以全自動駕駛,整個過程無需人工干預。而且途徑超級充電站時會自動充電(有自動插接的充電樁)!

你只需要在地圖上告訴車去哪,或者告訴車“回家”,它便會自動導航到目的地,無論什麼路況,紅綠燈或者緊急情況。當你到達目的地時,你只需要關上車門,你的車會自動尋找停車位,然後發送座標到你手機上。

你可以共用你的自動駕駛汽車給親朋好友,或者通過tesla的網路出租出去幫你賺錢。

這些都是明明白白寫在配置上面的,只能說太科幻,一想到這些將會在2017年實現,不得不激動一把,尤其是價格上並沒有爆表到不能接受,最終願意嘗鮮的用戶會有不少。

雖然有很多人認為Tesla的實力在於其有多麼先進的硬體技術,例如電池,例如電動馬達設計和製造……其實Tesla真正的競爭實力是在軟體部分,例如電池管理BMS。或者說Tesla在硬體和軟體上兩手抓才是它最大的競爭力:

以2016-2017款賓士 E/S 自動輔助駕駛對比Tesla Model S自動輔助駕駛的測試為例:

在autofil的測試中,測試者發現賓士E的自動輔助駕駛有非常嚴重的漂移現象

在過一個大彎的途中:

賓士在自動輔助駕駛中越過了道路中央的黃線,並且跑到了逆行車道,我們不得不人工把車調回來,因為車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已經逆向行駛。

Tesla始終保持在黃線內測,無需人工干預。

小彎道:

賓士在行駛中滑出了道路白線,並且完全沒有修正企圖。

Tesla很輕鬆就保持在道路中心。

下一個彎道中,賓士繼續滑出了黃線,而Tesla繼續保持領先

最後我們高速通過彎道:

我們放開讓汽車自己控制,不出意外,賓士繼續滑出了黃線,奔向了逆行車道。

Tesla雖然有點擦線,但是它依然保持在道內並且減速後順利通過了彎道,我們沒有人工干預。

對比全程的結論:

Steering Wheel warning:車輛發出的掌握方向盤預警

Driver input:手工干預次數

結論

賓士Drive Pilot: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這系統會想方設法保護你不要用它... 我能否信任它?一丟丟而已。我能否理解它?我完全無法理解賓士怎麼能把這樣一個系統發佈給公眾。基本從頭到尾都讓人厭惡,它開起來就像一個喝醉酒的10歲小屁孩,跟一個14歲的醉酒小青年搶方向盤。在大多數情況中,它開得太危險。

Tesla的Autopilot: 我喜歡它,嘗試幾個小時後就能享受它帶來的便捷:看著窗外的風景,調節調節駕駛參數。一旦掌握了要點,油門變得不再那麼重要。它開起來就像是一個有著良好駕駛培訓的少年非常想讓你感到印象深刻,也確實開得越來越好。

如果在正確環境下使用,它確實比單純人工開車感到安全。在目前ADAS市場上,是無需質疑的最佳系統。它達到了無人駕駛第二級水準,擁有部分第三級的潛力。但是由於預警資訊還不完全到位,最好別期望能完全達到第三級。作為一個成年人去合理甄別這些提示資訊,你會發現這是市場上最好的系統。

作為對比,這是賓士的自動輔助駕駛系統感測器以及攝像頭佈局圖:

賓士的感測器,攝像頭硬體比Tesla Autopilot 1.0 多了一倍都不止,規格也更先進,為什麼實際路測差了十萬八千里?居然可以多次闖過黃線,逆向行駛還不自覺。拿測試人的評價來說benz這自動輔助駕駛根本就不能用,比小孩開得還差,上路就是危害交通安全。而且最悲劇的是如此不堪用的系統,居然還不能升級,只能一路爛到底。

如果拿一句話總結:軟體太爛。

別以為把最好的硬體拼湊起來就是最好的整車自動駕駛,這裡面需要軟體工程師的調教、優化和路測,一個演算法的優化可以提升百倍性能。這才是Tesla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也是傳統廠商看著Mobileye臉色吃飯的落魄根源。

所以說到這裡,其實這也是Tesla下的戰書:既然Tesla只用了傳統汽車幾乎一樣的硬體能搞出來Level 3的自動駕駛,Mobileye的追隨者你們有能力也可以搞出來啊,上Lidar也行,只要你價格能賣出去。換句話說,現成品已經在這裡,管你逆向工程還是“借鑒”,從Tesla和Elon一直以來的態度,他們非常歡迎同行競爭,共同推進自動駕駛。如果拿Touch ID 舉例,iPhone 5s之前沒有一個指紋解決方案兼顧安全和便捷,到如今一個手機不帶指紋解鎖才是另類,習慣了指紋解鎖支付的你,還能回到過去手輸密碼的時代嗎?

一點題外話:做內飾,賣牛皮,搗鼓發動機底盤上面國人不一定是日德老牌車廠的對手,也沒那麼多人才積累,但是要說軟體實力,AI,演算法,控制……中國人才的數量和品質優勢正在逐漸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