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發現疑似洪武皇太子朱標“較准官尺”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古人說的寸,指的是尺子上的刻度,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現如今,這種傳統市尺已經被西方傳入的米尺所代替。近日,本報讀者公孫虎先生向記者呈現了一把銅尺。他稱此尺系祖上相傳,一直深藏,秘不示人。由於其年代久遠,傳到他爺爺時,已不知此尺的來歷。公孫先生請求本報記者幫忙查證此尺的年代和用途。中國古代藝術品研究學者盛華傑先生考證後推測,該尺子極可能是洪武太子朱標下令打造的“較准官尺”。
【銅尺來歷】祖上相傳壓箱底裡秘不示人
前天上午,揚子晚報記者與公孫虎先生相約在老門東的一家茶社見面,他打開一個紅色絲綢包裹,一根扁扁的,細細的銅尺出現在記者眼前。拿在手裡,銅尺沉甸甸的,看上去是青銅質地。銅尺上整齊有序的排列著一個個凹進去的小圓點。“這是一把十寸的尺子,正面的這些凹進去的小圓點是刻度。您看銅尺背面兩端還刻有銘文。”公孫虎先生介紹說。不過,公孫先生對銅尺上的銘文看不大懂。記者轉過銅尺背面,能辨認出一端刻有“奉府憲較准官尺”字樣,另一端刻有“天孫宮”字樣。
問及銅尺的來歷,公孫虎先生稱是祖上傳來下來的,“尺子背後刻著什麼奉啊,天孫宮啊,字樣,估計不一般,一直壓在家裡的箱子裡,就沒敢拿出來過。”
隨即,記者陪同公孫虎先生向中國古代藝術品研究學者盛華傑先生請教,他仔細端詳銅尺後介紹說,銅尺的小圓點和銘文都是採用了傳統的鏨刻工藝,這種技術至今已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他提醒公孫先生和記者,“你們仔細查看,銅尺表面曾經應該是鎏金的,不過鎏金大部分已經磨損,但還是能看到少量的金。”說到鎏金的方法,盛先生說,傳統的鎏金方法稱作火鍍,是將薄金片剪碎在坩鍋中燒紅,然後加入汞熔合為“金汞齊”,塗布在鎏金之處,經炭火烘烤使汞蒸發,則金鎏在器體之上。他認為,這件鎏金銅尺製作工藝非常精美,可以說難得一見。“鎏金器物一般是觀賞和供奉,這把銅尺不可能是日常使用之物,經過後人把玩鎏金磨損也很正常。”
盛先生判斷,這件青銅鎏金“較准官尺”應該出自明代。而在明朝,對鎏金器的使用,有著極其嚴格的限制,除宮廷皇室外,其他人臣庶民,均不得使用鎏金器具。那麼這把鎏金銅尺難道與明代宮廷有關?“這就要從銘文上來解讀了。”盛華傑說。
銘文:天孫宮
銘文:奉府憲較准官尺
【銘文解讀】奉行皇帝旨令製作較准官尺
銅尺上的“較准官尺”銘文,究竟是什麼含義?盛華傑先生介紹,這是典型的我國古代文字風格,言簡意賅。字文雖不多,但內涵豐富,包含有四層意思:首先“奉”字開頭,意為奉(旨),即奉行皇帝旨令的意思。如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鹹通十二年唐懿宗賞賜的“鎏金銀捧真身菩薩”,其發願文匾上鏨刻的銘文,開頭就是“奉為......”。我國古代的皇帝詔書、聖旨,開頭,大多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意思是:皇帝所頒佈的詔書,是奉行天帝的旨意。
這“府憲”,是(內)府大臣(造)的縮寫,即內府(詹事府)大臣製作的。那麼“較准官尺”,指的是標準官尺,用作校準,也就是宮廷所制的樣尺,全國所有的尺子,必須以此官尺為準繩。
至於“天孫宮”,我國古代稱織女為天孫。按照我國古代傳說,織女為天庭玉皇大帝的外孫女。漢代司馬遷《史記·天官書》:“婺女,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意思是:織女是天帝(玉皇大帝)的孫女。唐代司馬貞《索隱》:“織女,天孫也。”意思是:織女是天帝的孫子(女)。
綜上所述,天孫的意思是天帝之孫。我國古代周朝時,皇帝就自謂天子,即天帝之子。故歷來各朝各代,均稱皇帝為天子下凡,或真命天子。顧名思義,皇帝皇位的繼承者—皇太子,即為天孫。這裡的“天孫宮”,或指東宮,即皇太子所居宮殿。這件“較准官尺”所刻銘文的意思應該是:奉行皇帝的旨令,內府大臣專門為東宮(皇太子)製作的較(校)准官尺。
【人物考證】銅尺上資訊指向皇太子朱標
盛華傑先生用現在的公分尺量了一下這把“較准官尺”,長度為34公分多一點,的確於明代裁衣用尺的標準完全符合。那麼明代洪武皇帝的皇太子,只有一個,就是皇長子朱標。銅尺上的資訊,將線索引向了這位元皇太子。
查閱資料後,盛先生推測,“不排除這種可能性。”皇太子朱標出生時,朱元璋正在攻佔太平府的軍旅之中,朱標的來到人世,讓朱元璋十分高興,對他抱有極大希望。洪武元年正月,大明王朝建立,朱標被冊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了他為接班人。為了把朱標培養成為合格的皇位繼承人,以保住大明江山,朱元璋處心積慮,費盡心機。大明朝剛剛建立,朱元璋就在宮內設立大本堂,選藏各類古今圖書,廣聘名儒,輪流為皇太子和其它皇子講課。朱標的言行舉止,受到嚴格要求,必須按照禮法行事。還任命李善長、徐達等朝廷重臣,兼任東宮輔臣,協助皇太子。
朱元璋常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訓導皇太子朱標,讓他知道大明江山,來之不易,守成更艱。為了進一步培養他,朱標22歲時,朱元璋下令:一切朝政“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要讓朱標“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朱元璋告誡朱標說:我要你每天和大臣們見面,聽斷和批閱各衙門報告,學習辦事,以提高能力。做到一要心生仁義,二要政治清明,三要勤政愛民,四要辦事果斷。
不幸的是,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命朱標巡視陝西,讓他考察西安是否適合作為都城。然而,朱標從西安歸來後不久,就開始生病,最終於第二年四月在南京去世。年僅37歲,未能繼承皇位。朱標的去世,對朱元璋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其老年喪子,萬分悲傷。朱元璋為朱標舉行了極為隆重的葬禮,賜諡號懿文,葬在明孝陵東側,史稱東陵。朱元璋把對朱標的疼愛,轉移到其子朱允炆的身上,並立為皇太孫。
【銅尺用途】銅尺複製後懸掛市場供校準
歷史上我國封建社會的豪強、商賈歷來有大鬥進小鬥出,以及大尺進,小尺出,這種巧取豪奪的惡習。因此,明代對度量衡的管理十分嚴格。據明《會典》中記載:洪武元年,令兵馬司並管市司,二日一次校勘街市斛、鬥、秤、尺,並依時估定其物價。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令,全國各地的市場,每兩天就要校準一次度量衡器具,並按照不同季節制定物價。
《明史·職官》也記載:凡度量權衡,謹其校勘而頒之,懸式於市,而罪其不中度者。意思是說:洪武皇帝下令,各地必須要把官方製作的度量衡器具,懸掛在市場,以供校準,凡不執行的就要治罪。
對於“較准官尺”也有嚴格規定。按照明代制度,官尺應當由工部統一製作,分發各省、府、州(縣),遵照執行。說明此件“較准官尺”,系由宮廷內府專門製作,或為呈送皇太子(東宮)朱標審樣,秉報皇帝核准,由工部依照此樣來製作。
盛先生告訴記者,史料上記載,明代負責皇太子事務的是詹事府,詹事府的大臣主管內庭府、坊、局等部門,並且負責皇太子的各項事務。“如今發現的這把銅鎏金‘較准官尺’,推測因當是詹事府根據皇太子朱標旨意,打造的標準度量器,應該是唯一一把‘較准官尺’藏于詹事府,工部則根據這把尺子來複製,然後發放到各地。在開市時,對市場使用的尺子進行校準。”
【尺子歷史】3000多年前尺子已開始使用
尺子,是我國最古老的度量衡器具,也是使用最多,最重要的度量衡器具之一。據有關文獻記載,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尺子,其材質主要有銅、骨、牙、木、竹等。我國古代所用尺子,現在稱為市尺,為度量衡器具中的度器。古代尺子主要用於丈量、裁剪、工匠、建築、製作等。
我國古代尺子,各個時期的尺寸長短,不盡相同,有一個發展過程。據有關資料記載,商代,一尺約17公分,周代,一尺約20公分,秦代,一尺約23公分,漢代,一尺約21.5公分,隋、唐時期,一尺約30.5公分,宋、元時期,一尺約31.5公分,明、清時期,分為:木工用,一尺約31公分多。裁衣用,一尺,明代約34公分多,清代約35公分多。
【發現意義】較准官尺首次發現彌足珍貴
據考證,我國從秦代,開始統一度量衡,由宮廷頒佈標準,明令全國各地執行。秦代以後各個朝代,大多由開國皇帝頒佈度量衡標準,其後代均遵照祖制。明代也是由洪武皇帝頒佈度量衡定制,其後代皇帝均遵照祖制,嚴格執行。
盛華傑認為,這件銅鎏金“較准官尺”工藝精湛,刻度精確,所鏨銘文古樸。目前海內外各大博物館,及民間收藏,均沒有文獻記載和報導刻有“較准官尺”字樣的銅尺。因此,彌足珍貴。此次發現,對於研究我國明代度量衡制度,有極為重要的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蔡震 文/攝
編輯 | 焦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