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Part II 閒話費納之爭丨復仇無門

納達爾缺年終總冠軍。

而且這個冠軍荒來得有點長,到目前為止已達12年之久。賽事已經自北美搬到東亞再搬回西歐(休士頓→上海→倫敦),連名字都改了(MC→WTF)——納達爾僅僅端了兩次盤子而已。

欠缺這個冠軍頭銜的後果很嚴重。

某些嚴厲的批評家因為納達爾缺少年終總決賽冠軍這個短板,直接將其踢出了GOAT的候選名單。而同為ATG級別的球員,費德勒和德約的年終總冠軍數量都已達6個之多,而且室內賽戰績都相當驚人。相形之下,納達爾僅兩進決賽的成績實在是有點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事實上,如果不考慮賽制中BO3和BO5的區別,單從球員陣容來看,要拿年終總冠軍的難度堪比大滿貫——在大滿貫賽事中前八種子在正常情況下最多只需要擊敗三位前八種子即可奪冠。而在年終總決賽中,實際上至少得四次擊敗前八球員才行——不是我較真,在歷史上好像還沒有哪個男子球員在Round-Robin階段只贏了一場還能在半決賽和決賽連勝奪冠的。當然WTA是另外一個世界,齊布林科娃在年終賽創造過只贏三場就奪冠的奇跡,但在ATP這廂尚史無前例。

考慮上述因素後,以納達爾的硬地實力,他缺少年終總冠軍也就不那麼令人驚訝了。

書歸正傳,費納才是我們故事的主角。

前文書說到費納二人連續兩年在邁阿密上演高光對決,但卻是兩人硬地上極其罕見的在同一項賽事連續約會。在2004-2008差不多5年的時間裡,兩人在硬地上居然只遇到過5次!而在這幾年裡,費德勒創造了令人髮指的三年單賽季均三個大滿貫以及若干恐怖硬地和草地連勝記錄。

很多球迷欣賞納達爾“Never say die”的比賽態度。但依我看來,費德勒才是真正的“Never say die”——儘管一次又一次的打進泥地決賽,一次又一次的鎩羽而歸,但還是不折不撓的要在泥地賽季到納達爾的地盤上去踢館。雖然其間也有終結納達爾泥地81連勝變態記錄的高光時刻,但總體上講還是戰績太過慘澹,留下一打的亞軍盤子和越來越離譜的H2H記錄。這段悲傷的故事以後再續。而最讓費德勒感到苦惱的是,在自己最擅長的硬地上,大部分時間身為二號種子的納達爾幾乎走不到他面前,連復仇的機會都難得。

且看2004-2008期間兩人在硬地上的交手記錄:

1、2004邁阿密3rd Round

2、2005邁阿密 Final

3、2006迪拜 Final

4、2006上海大師杯 Semi Final

5、2007上海大師杯 Semi Final

有評論說的好:納達爾必須要狀態炸鍋才能打進硬地決賽,而費德勒之所以能打進決賽,僅僅因為他是費德勒。

按當時的賽事配置,理論上兩人每年大致有2次二級硬地賽+6次硬地大師賽+2次硬地大滿貫+1-2次年終硬地對決(如果同組可能兩次相遇),5年間大致有50次左右的硬地相遇機會。但,只相遇了5次,剛好一隻手能數完。在這5次對決中,居然還有兩次是在大師杯這種特殊的Round-Robin特殊賽制下發生的。如果把這類“強制相遇”的比賽放一邊,在費德勒5年巔峰的跨度裡,兩人其實只相遇了3次,這實在是個令人震驚的事實。

正如本回書標題所說,對於在泥地上屢次輸給納達爾的費德勒而言,大師杯才是他復仇的最佳場地,因為此時納達爾幾乎避無可避。

但遺憾的是,每年最多就一次,還得看分組和納達爾是否退賽。

費德勒復仇無門。

在上海大師杯的兩次半決賽對陣中,費德勒完勝6-4 7-5(2006)、6-4 6-1(2007)。但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

若單論年終賽的戰績,納達爾直到費德勒職業生涯最低迷的2013年才贏了一次,其間在2010年進過一次決賽,三盤輸球(3-66-31-6)。而在2011年的Round-Robin階段甚至還吞蛋落敗(3-6 0-6)。

因此要說起來,納達爾在2017年硬地上表現“神勇”,但3連敗給年近36歲的費德勒,多少有點還帳的意思。今年兩人在硬地上的交手次數,已經趕上了費德勒巔峰期兩人的交手次數。或者換句話說,在那些年裡,如果納達爾的硬地水準再高一些,而不是半路就被岡薩雷斯、羅迪克、達維登科等半路就做掉的話,從兩人的硬地水準看,我有理由認為H2H應該不是現在這樣的一邊倒。或者說,費德勒泥地水準再爛點,不要老是殺進泥地決賽又老輸球,H2H也肯定不是這樣。

話說回來,從邏輯上看,能夠總是殺入泥地決賽端盤子的費德勒總比連泥地決賽都進不了的費德勒要好得多,遺留問題只有一個——H2H。但再看H2H,真還有那麼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