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們不動聲色就把事情做好了?
【一】
網友海歐亭亭在她的文章中講述了3個她身邊的真實故事:
A先生從小讀書成績就很好,高考時失誤考了個普通大學。大學期間,親戚朋友約見,總見不到人。原來,大學這幾年裡,他沒日沒夜地苦讀。如今1988年出身的他已經考上了華南理工的碩博連讀,他的研究成果也足以維持家庭的日常開支了。而在這期間,他從未炫耀過自己考上了什麼學位,獲了哪些獎項,或是又拿了多少獎學金;
B先生是實習公司認識的校友。剛入職時,校友常常聚會,B先生總是因為加班而爽約。一次,他終於赴約前來,結果不到半小時,他便起身滿臉歉意地說要回去了。原來,他第二天一早就要出差工作。兩年後,同學群裡有個消息讓大家頓時炸開了鍋。原來B先生已是世界500強企業的經理。連通宵加班也不發一個朋友圈,B先生不聲不響就升職做了高管;
C姑娘嬌小柔弱,找了個高高帥帥的男朋友,但卻很少見她秀恩愛。沒想到幾年後她居然出書了,書的內容是環遊世界的,記載著她和男友去往二十八個國家的點點滴滴。書裡的照片很美,署名都是她男友。朋友們知道了驚呼:“天呐,她居然文筆這麼好,還有個這麼會拍照的男友,居然都不在朋友圈裡曬曬。”可是,人家用曬照片、秀恩愛的時間都用來看世界了,用最真實的鏡頭記錄每一處風景,再靜下來把他們變成文字,折疊成人生最珍貴的記憶,然後不聲不響地就出書了。
看完這些例子,不免讓精讀君想起在朋友圈中,也存在著相反的一群人:
他們曬書,一曬就有好幾本,可結果卻一本也沒看完;
他們曬加班,工作桌上堆滿了一疊疊的任務清單,豈知那只是自身效率低下的結果;
他們曬出遊,成天嚷嚷著要看看外面的世界,最後外面的世界也不過只是自己的自拍照而已。
村上春樹曾說過:“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可是,為何有些人做到了,而有些人卻只能望而卻步呢?
【二】
不可否認,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內心至少要擁有一個堅定的目標。哈佛大學曾對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客觀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做過一個長達25年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
3%有清晰且長期目標的人,25年內一直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領袖精英;
10%有清晰短期目標的人,25年後短期目標不斷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部分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60%目標模糊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特別的成績;
剩下27%沒有目標的人,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可以說,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當你設定下清晰且長遠的目標,你就向那3%的人群邁進了一步。陳安妮在成為知名漫畫家之前,家境的貧窮、學費的昂貴等都曾讓她相信了大家的定論:“你成為漫畫家的幾率只有1%”。然而,她看到了這1%的微茫,努力奮鬥並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事實上,1%的微茫對於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十分重要,但前提是你需要學會設目標。
【三】
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提出了一個Smart目標管理原則,Smart的本意是聰明、敏捷,這裡引申為“智能”。五個字母分別表示:
Specific(明確的)
Measurable(可衡量的)
Attainable(可實現的)
Relevant(相關的)
Time-bound(有時限的)
那麼針對這五個字母的目標管理,具體要如何執行呢?請看以下四個步驟:
①把你的目標寫出來並分類
把目標寫在紙上,是厘清思考過程的一種方式。清晰地表達目標,我們就能更清晰地預期將來有可能做出的改變。如果無從下筆,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想做什麼事?
寫下答案後,你需要對它們進行分類,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評估。一般來說,要讓寫出的目標條理化,可以按長期和短期的屬性各寫一列。如果你願意,還可以進一步將目標分類個性化。
②弄清你的目標屬性
查看你的目標清單,對著每個目標逐一提問:它是內在目標還是外在目標?有研究發現,對內在目標關注更多的人,會更幸福,憂慮和沮喪較少,生病的次數也較少。因此,我們在追求外在目標的同時,也要注意內在目標的實現。一般而言:
內在目標涉及的領域包括:a、自我接受(獲得心理成長、人身自由和自尊);b、親密關係(與家人和朋友建立令人滿意的關係);c、社區意識(通過積極或慷慨的行動來改善世界);d、身體健康(沒有疾病)
外在目標涉及的領域包括:a、理財成功(金錢和物質上的富足);b、社會認可(眾人皆知並受人尊重);c、吸引人的外表(外貌、衣著或氣質吸引人)
③校正你的目標
為了加深我們對自己目標的理解,你還要進行以下三步的處理:
a、描述一下你理想的將來,也就是經過努力後,所有目標都達成時你的樣子,包括你的性格特點和行為舉止;
b、對清單上的目標按輕重緩急重新排序,並為每個目標留出足夠的空間,以便你能做些批註;
c、在每個目標下補充一兩句話,解釋一下為什麼這個目標對你來說最重要,以及你要如何實現它。
④用“心流”評估你的目標
心流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比如,當你完全沉浸在某項活動中時,可能因為全神貫注而忽略了周圍的一切,全身心的投入以至於你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在我們規劃目標、評估目標、決定應當追求什麼和捨棄什麼時,心流就可以帶給你想要的答案。
【四】
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可以讓你擺脫碌碌無為的人生,但只有堅持目標才能讓你真正地成為一個不動聲色的人。試想:
如果舒爾茨在被銀行拒絕了200多次之後就放棄了,那麼現在就不會有星巴克;
如果沃森在他的主題公園設計理念被打回了300多次之後就放棄了,那麼現在就不會有迪士尼樂園;
如果山德士上校在推銷炸雞配方被拒絕1000多次後就放棄了,那麼現在就不會有肯德基;
如果羅琳在稿子被無數出版社連續N年退回之後就放棄了,那麼現在就不會有《哈利波特》。
俗話說:“神槍手是一槍一槍打出來的!”缺乏堅持不懈的毅力是阻礙大多數人獲得成就的關鍵原因。如果你能夠緊緊抓住自己的目標並堅持不懈,那麼,你很快就可以超過大多數人。
關於目標的堅持,心理學家曾追蹤了200名被試驗人員,結果發現:
目標制定一周之後,有77%的人能堅持下來;
一個月之後,這個數字下降到了55%;
半年後,這個數字變為了40%;
到了兩年之後,只有不到20%的人還在為實現當初定下的目標而努力。
也就是說,當你設定目標後,也會因為各種原因,例如時間節奏感的缺乏、性格中隱藏著的好逸惡勞的成分等等而讓你的目標最終無法實現。堅持如此之難,我們該如何做到堅持呢?
【五】
毫無疑問,要想讓自己能夠堅持地做一件事,使用意志力對自我進行控制是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研究人員發現,與推力來源於胸肌相似,意志力則來自於大腦的前額葉皮質。也就是說,意志力本質上並不由你的性格(或品質)決定,而是由你的大腦中的生物能量決定。
所以,意志力和你的肌肉力量具有類似的生物特性:它們都是有限的。那麼,如何合理利用意志力並讓我們做到堅持呢?最好的方法就是運用意志力培養積極的習慣。試想,當每天早晚的刷牙行為成為你的習慣後,你還需要用意志力來控制這個行為的發生嗎?
行為科學研究發現: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的。所以,當你將做一件事養成習慣之後,那麼你也就容易將其進行到底。
根據成功學專家易發久研究,習慣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此階段的特徵是"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變,會覺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階段:此階段的特徵是“刻意,自然”。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還會回復到從前。因為,還需要刻意要提醒自己改變。
第三階段:此階段的特徵是“不經意,自然”,其實這就是習慣。這一階段被稱為“習慣性的穩定期”。一旦跨入此階段,你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這項習慣已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會自然地不停地為你“效勞”。
當你通過上述方法養成了習慣,你就可以讓自己毫不費力地堅持下去。
需要注意的是,堅持需要理性。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堅持都可以讓我們接近目標,相反,有的時候懂得放棄卻可以讓我們更加靠近目標。
柏拉圖放棄了對導師蘇格拉底唯物論的信仰,創立了自己的唯心論,從此師徒二人有如日月在哲學史上交相輝映;
伽俐略放棄了自己的自由,誓死捍衛自己的學說,才使牛頓得以站在“巨人”的臂膀之上;
比爾蓋茨放棄了自己在哈佛大學的學位,投身商海,成就了二十世紀人類世界的神話。
他們的放棄不意味著結束,而是重新審視目標,變換方法,再為此而“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