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那些迷戀“中性風”的年輕人,在追求什麼

有女孩形容自己的性格“像男孩”,“直率、大大咧咧”。聊到親近的女性朋友,性格也多是“直率的”,不喜歡“磨磨唧唧、矯情、嗲”。

用卡車廢棄防水布來剪裁的 FREITAG 背包,澳大利亞護膚品牌 Aesop ,匡威以及日本帆布鞋 Shoes Like Pottery,英國中性風最佳代表 MARGARET HOWELL,美國工裝 Engineered Garments……包括音樂,她們都喜歡“沒有多餘音色”的後搖(Post-Rock)。

“中性”和性取向不掛鉤,但和性格有關。 

有女生說“中性風”最大的好處是增強自己的“職業感”——現代、幹練,不要傳統和柔弱。“傳統女性的形象,是一定要反抗到底的。”

高非說,她也有追求“少女感”的朋友,“逼我們叫她小甜心”,但“她那樣是適合的”。

誰說男生只能穿得像男生,女生只能穿得像女生?

曾經,人們傾向於從外表得出一個人的性別所屬。就像心理學家佛洛德的言論:“當你看到一個人的時候,你首先分辨‘男性還是女性?’而且,你慣於毫不猶豫地下判斷。”

今年 2 月份的米蘭秋冬時裝周上,Gucci 有史以來第一次讓男女模特進行了同台混合秀。

在更貼近於生活的快時尚品牌中,巨頭 Zara 在官網上增加了“無性別”(Ungendered)的購物門類。

Zara 的“無性別”門類

你既可以理解為女生選擇性征相當不明顯的男款服飾,也可以理解為男生接受粉色、大膽印花。

中性風從來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但一切正如紐約潮牌店“Opening Ceremony”的創始人之一 的說法:“它被更廣泛地接受。” 

不少女性網友充分表達了對男裝的喜愛,而花襪則越來越成為西裝革領的男性不經意間露出的“時尚宣言”。在諸如香水、背包、鞋等商品上,“別人家”性別的東西常常更好用。

在“男子氣概”和“女人味”作為大眾審美的年代,細分男女市場很好地迎合了消費者內在需求:只使用男性產品是彰顯男人味、凸顯男子漢氣概的絕佳方式,低飽和度的灰、暗、黑幾乎成為男性標配色,相對的,使用定性為女性的產品則意味著“柔弱、纖細、雅致”。

在更廣泛的消費層面,與其說中性風流行,不如說女性購買“男性產品”、男性購買“女性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商家的產品定位沒能跟上這部分消費者審美的轉變。

男生會比女生更緊張“中性風”嗎?

很多人把“中性風”默認為女性的外表男性化,如果反之,大家的回饋就會變得複雜。男人往往害怕被說“娘”。

在大眾消費層面,男性時尚往往和傳統的“男子氣概”維繫在一起。時尚界向來希望打破這種束縛。

宮崎壯玄是綜藝《紳士大概一分鐘》的主持人。內容關於日本和中國的各式流行話題。宮崎壯玄在節目裡討論過“中性風”,給其他男嘉賓挑選跨性別感的衣服。

宮崎壯玄微博上點贊數最多的一張圖片

“這個,和這個都是女裝。”他指著身上的衣服。他如果去優衣庫或者 ZARA,會去品類更豐富的女裝區挑選。他喜歡一些“介於 Fast Fashion 和 High Fashion”之間的日本品牌。

他說在日本,不同年齡、地區的人都有自己的潮流。而擁有中性標籤的“原宿風”就是其中一種。

來到中國之後,宮崎壯玄也看到一些穿中性風格的人,但不像“原宿風”那樣形成一個有名字的潮流,“男性在中國穿中性的衣服的話,不知道被怎樣歸納比較好,還是‘娘’這樣一種比較模糊的概念。”

“(中性風)或許門檻比較高吧。”宮崎壯玄說,仍然很多人不喜歡他的搭配。在視頻節目中他所打扮的那個男生,最後並沒有接受他的建議。“他不適合。”

他喜歡的女性特質也是“中性”,例如留著短髮的搖滾歌手。他說他欣賞這樣的人:無論外表上如何“千變萬化”,性格反而是“執著”的。

穿衣服,和性別無關,和如何“定義自我”有關

每個人也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穿什麼的,有女孩穿過媽媽選好的裙子,求職的時候也找過隨大流的職業裝,直到畢業或許會總結此前的人生,真正想清楚,自己適合什麼職業,以及適合怎樣的穿著。

“服裝是自我表達的方式。”當很多事情自己摸清了結果,

“表達方式就更清晰了”。

著名的性別學家Jo Paoletti 在 《性和無性別:時尚,女權和性革命》中寫道,100 年來,女人們以不容置疑的進步姿態,打破傳統世界裡裙擺規整的“淑女”形象。女性獲得了回報:女裝幾乎已概括了傳統男裝的所有類型。一個典型的“中性”形象包括:T 恤、衛衣、牛仔褲,以及西裝。

很喜歡《朝五晚九》裡的一句話:

“別人看你穿什麼,就覺得你應該這樣。你突然穿條裙子,他們就很驚訝。但是你後來經常穿裙子,他們也就習慣了”。當她感受到快樂,她也仿佛得到了解脫:“以前我會覺得穿衣服是穿給別人看,現在不這麼覺得了。”

包括“中性風”在內,一切選擇背後的動機皆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