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你那麼努力,為什麼還是這麼窮?

【一】

在解答標題中的疑問之前,精讀君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普遍存在的情境:工作的過程中,一旦時間不夠用,我們就會開始集中精力。

比如,你正在撰寫一篇需要在幾天之內完成的文章。於是,你坐下來準備埋頭苦幹。剛寫了幾句話之後,你突然想起來還有一封郵件沒回。打開收件箱之後,你又發現收到了其他幾封需要回復的郵件。一眨眼的功夫,半個小時過去了,你還在回郵件。當然,你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任務——寫作。於是又回頭看了看剛才寫出來的那幾句平淡無奇的話。

而就在你繼續“寫作”這一任務的時候,卻發現腦子裡想的竟是午餐要不要吃比薩、最近一次檢查肝功的指標是什麼時候、有沒有給昨天剛買的綠植澆水等等。就這樣,你從一個想法神遊到另一個基本不搭邊的想法又耗費了大量時間。再加上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馬上就到午餐時間了,於是你決定提早收工。

你與許久不見的朋友共進午餐,然後又慢悠悠地品嘗了一杯咖啡——反正還有兩三天的時間可以完成任務。就這樣,一天時間被一點一點地耗盡,雖然你寫出了一些東西,但遠比所希望的要少得多。

接著便迎來了任務截止那一天:馬上就得出稿了,你坐在辦公桌旁準備幹活時的心態,又多了幾分緊迫。當你想起同事發來的郵件時,毅然決然地繼續寫作,沒有半點兒分心;你的思想沒有漂移到午餐、體檢或澆花的問題上;與朋友共進午餐時,也沒有為了喝杯咖啡而磨磨蹭蹭,滿心想著的都是尚未完成的稿子。半天過去後,專注為你帶來了回報:你終於寫出了大部分的內容……

為什麼許多人包括精讀君都經歷過這樣的情境?最近,精讀君在哈佛教授塞德希爾的著作《稀缺》中找到了答案,即“稀缺”為我們換來了專注。

【二】

我們會在截止日期到來之時更加專注眼前的任務,正是因為時間的稀缺俘獲了我們的注意力,由此影響了我們的所見和所思的速度,甚至影響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識。也就是說,一旦完成任務的時間稀缺,我們就會開始集中精力。

對時間的稀缺會使我們抓緊趕任務,而對食物的稀缺同樣會讓我們專注於吃的東西。有一項關於稀缺的實驗是這樣的:

受試者在午餐時分(之前已禁食3~4小時)趕到實驗室,其中一半的人被允許去吃午餐,而另一半不能去。這樣,一半人大快朵頤,另一半人則繼續忍饑挨餓。研究人員讓挨餓的受試者執行一項簡單的任務,即盯著螢幕,幕上會有一兩個字一閃而過,受試者需要認出這些字。比如,當螢幕閃過“住”這個字時,受試者就要指出剛剛閃過的是“住”還是“往”。

由於一閃而過的速度很快,字體在螢幕上停留的時間不到1秒,所以受試者辨認起來有一定難度。那麼,筋疲力盡的挨餓者會不會受到饑餓感的影響而無法集中注意力呢?事實上,他們的成績與那些吃飽喝足的受試者一樣優秀。有趣的是,當與食物有關的詞彙閃現出來時,挨餓的受試者會比飽餐後的實驗物件認得更快、更好。

也就是說,當挨餓者更快地辨認出“蛋糕”這個詞時,我們便能一眼看出他們此刻心中所想的就是食物。因為稀缺已經俘獲了這些餓漢們的大腦,它對人類大腦產生的影響,存在於潛意識之中。你對什麼感到稀缺,就會更關注什麼,就像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現象:

失戀的人會更容易注意到公園中牽手漫步的親密情侶;

想要買雙高跟靴子的女士更容易注意到街上穿著高跟靴子的人們;

剛入職的新人在被陌生同事包圍時,會感覺每一個投向自己的微笑或蹙眉都充滿了特殊的意味。

那麼,這和努力的窮人又有什麼關係呢?因為稀缺不僅僅是實質上的約束,也是一種心態。當稀缺俘獲了我們的注意力時,就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方式。

美國一個跨學科團隊今年完成了一項對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的研究,結論是: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

這要怎麼理解?

【三】

青年作家蓑依曾在她的文章中提到過一個悲催的姑娘。這位姑娘大學時品學兼優,拿了不少獎學金。但唯一遺憾的是,姑娘家境不好,電腦沒有、手機沒有,她聯繫外界的唯一途徑就是道聼塗説。第一次聽到她拿獎學金的消息時,朋友們都很替她高興,以為她終於可以把這些錢拿來買電腦或者智慧手機了。

但當朋友問她獎學金要怎麼花時,她卻驚訝道:“怎麼花?還帳還來不及呢!除了學費,還得把爸媽過去借的錢都還上。”借錢的滋味不好受,先還錢也無可厚非。等第二年發獎學金,她的生活依舊沒什麼起色,朋友又問她錢要怎麼花。她有些驕傲地說:“我哥哥結婚,借了他一萬多買房呢。”朋友聽後有些急了:“如果你哥哥沒有你那一萬塊,是不是就買不起房子了?”她說:“當然可以,只不過得跟別人借。我有,就先給他,反正不用還。”等到第三年,沒有人再問。

大四那年她考研,考研結束後,她的成績在邊緣,只能等複試通知。按說,此時得一刻不停地盯著電腦,刷新看看有沒有最新的消息。可她沒有電腦,只能有空的時候去學校的電子閱覽室看。有一天,學校在下午兩點時出了校內調劑資訊,讓考生四點之前就得把資訊發過去。但當時她在自習室,還是朋友三點半的時候看到資訊通知的她,但她身邊沒有電腦,只能打招生辦電話,希望能先報名。結果招生辦告訴她,名額已經滿了,就算分數再高,也為時已晚。姑娘哭得昏天暗地。

幸運的是,姑娘因為分數高,還有好幾個好學校可以調劑。但當她到外地學校面試被刷後,因為不捨得花路費嘗試其他學校的面試,又放棄了一些機會。事後朋友才知道,姑娘把自己的五千塊積蓄都拿去存了定期。

因為出身貧窮,長期的金錢稀缺狀況培養出了姑娘的稀缺心態,塞德希爾教授稱之為“稀缺頭腦模式”,因此凡事總是先考慮錢的問題,最後喪失了更多賺錢的機會,這便是許多窮人無法擺脫的貧窮思維。

那麼,為什麼窮人難以擺脫貧窮的思維?這便引出了另一個名詞——頻寬。

【四】

許多缺少時間的人,包括塞德希爾教授在內,往往腦袋裡有著許多不同的計畫,於是想把自己分成幾份去“多工”執行,結果卻常常陷入過分承諾、無法兌現的泥潭。塞德希爾教授對此研究後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竟驚人地類似:窮人缺少金錢,他缺少時間,兩者內在的一致性在於,即便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很好地利用。

因為在長期資源(錢、時間、有效資訊)匱乏的狀態下,人們對這些稀缺資源的追逐,已經壟斷了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於忽視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進而導致失去決策所需的心力,即“頻寬”。因此,頻寬指的就是心智的容量,包括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稀缺會降低所有的這些頻寬的容量,致使我們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甚至減弱我們的執行控制力。

一個過度忙碌的人,為了趕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緊急的任務拖累,而沒有“頻寬”去安排更長遠的發展。一個窮人,為了滿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細算,沒有任何“頻寬”來考慮投資和發展事宜,於是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中。

也就是說,當你特別窮或特別沒時間的時候,你的智力和判斷力都會全面下降,導致進一步失敗。上文中的姑娘在錯過考研調劑資訊時,傷心地埋怨學校給的時間太短,卻因為頻寬容量的不足,而沒有想到:在那個關鍵時刻,及時得到資訊要比多學幾個知識重要得多;也更沒有想到,如果存定期的五千塊可以拿出來花,就可以多去幾個學校複試,更可以買台電腦或智慧手機,也就不會錯過調劑資訊了。

那麼,缺乏頻寬導致執行控制力的減弱,要怎麼理解?假設你是一位疲於奔命的上班族,目前最令你頭疼的就是如何湊錢還房貸,於是剛到辦公室準備幹活,沒過多久你就開始神遊:要不要把車賣掉?我有沒有能力再承擔一份貸款?這些“思想列車”的干擾不僅使你工作效率低下,同時還影響到你的睡眠。睡覺時,你想到兒子參加培訓班的事——不知道要到哪裡湊錢交學費;今天做了兩份工實在太累,最近的健身可能去不成了。一覺醒來,你疲憊不堪,更加焦慮。不難想像你接下來的想法:過幾天再去健身也不遲,反正也不重要。

你的自控能力便在缺乏頻寬的情況下,慢慢變弱。塞德希爾博士在搜集到與吸煙相關的資料中也看到了同樣的現象:經濟壓力較大的煙民,比較不容易在戒煙上持之以恆。而且,窮人還會變得更加肥胖,因為堅持選擇健康食品,也需要強大的自我控制力,這在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欲查看有關該片的更多相關內容,請點擊閱讀微課每七年拍同一群人,這部片說了什麼?

所以,努力的窮人其實就是,缺錢又缺頻寬。他們雖然努力,卻因為長期貧窮,失去了擺脫貧窮的智力和判斷力,這種狀況不變,再努力也是白費;而如果僅僅是簡單地分錢給窮人,窮人的“稀缺頭腦模式”也會導致無法利用好這些福利以脫貧。

【五】

當然,窮人之所以窮,並不是說文化、經濟影響力和個性不重要。雖然這些影響的因素的確會發揮重要作用,但稀缺存在著自身的邏輯,而這一邏輯會先於其他影響力發揮作用。

資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的心態,認識到自身存在這種“稀缺頭腦模式”,就應該努力尋求克服這種模式的方法。對於金錢稀缺的窮人,就要努力擺脫貧窮的思維,避免稀缺的心態。比如,窮人雖窮,但可以把僅有的錢合理地用來投資自己,最終擺脫貧窮。

有位決定考北京電影學院的小夥,就把所有的錢拿出來,上了很貴的輔導班,坐火車來往於學校和北京十幾次,然後一次考中。後來,他寫一篇影評的稿費至少上千,一年以後,基本上就可以有剩餘的錢補給家裡了。很多人說北影、中戲這種學校得是富家子弟才能上的,但是這位窮得很徹底的小夥子,卻一點不畏懼,硬是憑藉一己之力,完成了自己的華麗轉身。

青年作家蓑依說:“貧窮會很輕易地讓一個人的眼光變得傾斜,但貧窮也很容易塑造一個人。關鍵是不要沉浸在貧困的思維中。如何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做出最大的成績,才是我們真正要思考的,而不是只想著如何去豐富物質財富。”

【六】

對於時間稀缺的忙人來說,就應該學會減少多工干擾,求助外界輔導,分割問題,從而淡化處理問題的焦慮。簡單來說,就是學會管理時間。如果你也有總是清不完的待辦清單,說明你還沒學會高效地利用時間,那麼,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時間?請點擊閱讀微課為什麼有人時薪1百,有人卻1千?

不過,關於管理時間的問題,精讀君更想跟大家探討的是本文開篇中提到的情境——拖延。為了解決“開始時時間充裕,因為拖延而到最後變得時間稀缺”的問題,可以為自己設定截止日期,從而幫助你保持節奏,準時完成全部任務。

心理學家通過控制實驗的方法,對設定截止日期的益處進行了研究:

實驗人員雇用了一組本科生來校對3篇文章,並給了他們很長的時間——只要在3周內完成任務就可以了。學生們的收入以校對出的錯誤數量以及是否按時完成任務為依據。他們要在第3周結束之時上交所有的3篇文章。而針對另一組實驗物件,研究人員定下了更為嚴格的截止日期,從而創造出了更大的稀缺:總時間依然是3周,但這組學生需要每週上交一篇校對完成的文章。

結果發現,截止日期更為緊迫的一組更有成效。雖然這組學生需要去應對的截止日期更多,但遲交的情況更少,找到的拼寫錯誤卻更多,因此賺到的錢自然也更多。

可見,合理設定截止日期,往往能夠提高工作效率,解決拖延和後期時間稀缺的問題。然而,合理的截止日期有一個關鍵,那便是制定分步完成計畫,劃分時間間隔,給自己定下規矩,要在多長時間內完成多少任務。比如你想寫一本書,就可以要求自己每天寫一頁,運用這種“分步截止日期”,一年以後,你就有365頁。

【拓展閱讀】

1《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奧巴馬、克林頓、普京、李開複、吉姆柯林斯、湯姆彼得斯、肯布蘭佳、世界領導力大師沃倫本尼斯、世界潛能大師博恩崔西、世界潛能專家安東尼祿賓、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默罕默德尤努斯、《紐約時報》、《福布斯》、《財富》、《商業週刊》、《經濟學人》、《哈佛商業評論》鼎力推薦閱讀該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不僅是企業、組織機構,更是個人獲得自我提升的人生必修教材。

2《小強升職記》

怎樣才能既出色地完成工作,又快樂地享受生活?本書向你介紹了讓工作變得更加輕鬆自如、事半功倍的方法。小強的經歷為萬千職場人士提供了游刃於職場的範本。小強的方法適合各種工作層面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所有人士,即使對於家庭主婦和學生,也會使他們受益無窮。

3《高難度談話》

該書在全球暢銷10年,依然雄踞美國亞馬遜書店語言溝通類第1名。暢銷書《追求卓越》作者湯姆彼得斯評價道:“我對這類型的書一向是懷疑有加,這本書卻是個例外。我一再重讀這本書,在生活中運用它的方法;讀者所求的,也不過就是如此吧。”

4《金字塔原理》

該書常年名列各國暢銷書排行榜前茅。資深書蟲蟬曾評價:“這是一本説明你瞭解他人邏輯之書,堪稱是學習邏輯與條理的教科書。當然了,要消化這本書的內容,你需要在工作生活中時時練習。”

5《思考的技術》

在充滿危機與冒險的當下,我們缺乏的不是技巧而是揭發事物本質的動力和好奇心,缺少懷疑一切的心態和對固有模式的怠惰。大前研一憑藉他30多年的管理諮詢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可借鑒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