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顛覆:從印度市場看Fintech與Techfin的差異
雷鋒網AI金融評論按:技術在金融交易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這也帶來了兩極分化的兩類玩家,即帶著技術的活力進入金融行業的新興玩家——Fintech企業,以及不得不接納新技術浪潮的金融公司——Techfin企業。獨立的金融技術分析師Chris Skinner在本文中解釋了Fintech(金融科技)與TechFin(科技金融)兩者之間的區別。由雷鋒網AI金融評論編譯。
Fintech與TechFin兩者的分界線從一開始就十分清晰。 Fintech公司擁有強大的技術基因,金融只是他們一個用於探索和利用手段,也是一個相對未開發的領域,有待顛覆,需要敏捷執行力。從歷史上看,這已經是新的來自私營領域的崛起,而不是來自傳統私營或公共領域。並不是VISA創造了革命性的PayPal。
無論是FinTech還是TechFin,都反映出了金融科技的本質要求,即以資料為基礎、以技術為手段,幫助金融行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談顛覆:金融業不同其他行業
金融在全球範圍內都是一個受高度監管的行業,涉及到許可、註冊、成員資格以及遵守各種銀行,保險和證券監管機構的嚴格規範進入這些市場是有限制的,需要遵守現有的規範,這對傳統玩家來說是一種保護,也限制了創新。但數位技術和電信業的發展迫使金融領域面對新技術對傳統模式和流程的顛覆。
大型科技公司顛覆了各個行業,亞馬遜顛覆了零售、資料中心,Netflix顛覆了電影,電視,Google顛覆了媒體、電信,蘋果顛覆了音樂,特斯拉顛覆了汽車,Hotel.com顛覆了酒店預訂。然而我們很少看到創業公司顛覆金融服務和保險行業的例子。
金融業:高度監管的行業
金融領域這種緩慢的發展速度是由於金融業務受監管驅動的性質所導致。創業公司大量湧入銀行和金融服務業,大部分公司希望被傳統機構所接納,如果不能,他們則自己尋求成為一個擁有許可、得到監管地位的實體。從而成為顛覆行業的一員。技術上更靈活的傳統玩家已經證明了接受新興的創業公司能夠與保守的競爭者拉開競爭差距。
回到印度市場,Techfin戰勝Fintech的全球化趨勢可能是真實的,特別是考慮到印度保守的監管環境。過去幾年來,銀行和金融服務業部門的行為佐證了這一觀點。
據雷鋒網此前報導,傳統的銀行家們接管了數位技術新範式,例如: Kotak Bank,Yes Bank Bank,CapitalFirst,Ratnakar Bank,Edelweiss,IIFL等。未來幾年,諸如BankBazaar,Capital Float,Lendingkart,Faircent等新興Fintech公司還有待觀察。另一個大的Fintech玩家Paytm已經拿到了拿到協力廠商支付牌照,並且需要表現得更像是受監管的Techfin玩家。其他Techfin的玩家們似乎正在採用最簡單的方法,努力將技術引入現有系統。
管理層的差異
雖然年齡並不一定代表CEO的能力,但印度頂尖Fintech企業的CEO的平均年齡大約為40歲(如Paytm,BankBazaar,Capital Float),作為比較,Techfin企業的管理層年齡都在50歲以上(如Edelweiss,Kotak Bank,Capital First)。這並不奇怪,Fintech企業CEO大多擁有技術背景,有的是諮詢公司出身,或多或少都擁有技術工作經驗。只有50%的創始人在此前擁有2年以上的金融服務從業經驗。大約三分之一的創始人擁有2-10年經驗,17%的創始人擁有超過10年的行業經驗。
另一方面,幾乎所有Techfin企業的董事總經理都擁有世界一流的管理背景,在銀行業有著深厚的經驗。有趣的是,Techfin正面適應新技術的挑戰,即使是印度政府,也是首先任命了私營領域的專業人士負責巴羅達銀行(Ravi Venkatesan,前主席,前微軟印度)和卡納拉銀行(TN Manoharan,前TechMahindra總監)。
投資方的差異
大多數印度的Fintech創業公司通常都是由矽谷風險投資機構支持。而Techfin企業的投資方主要由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或者KKR和Blackstone這類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組成。通常情況下,除了Paytm等少數擁有支付牌照的公司之外,大多數Techfin企業的投資要比Fintech企業高出一個數量級。
目標使用者群體的差異
根據對目前和潛在目標受眾的調查顯示,Fintech創業公司的目標使用者群體主要為年輕消費群體,這類群體已經習慣了線上交易,一般來說,FinTech公司都在努力創造新的市場。Techfin公司通常面向中小企業、老一輩和更富有的階層。對他們來說,網路交易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這可能導致一個迴圈:為客戶不希望守舊而導致對新技術的接納非常緩慢。此外,Techfin企業的目標是保住已有市場份額或從其他傳統競爭對手手中爭奪市場。
承擔風險的差異
Techfin企業本質上具有巨大的信用風險,重運營。而Fintech企業除了信貸風險(如果涉及借貸)之外,還必須防範駭客攻擊風險和安全隱私風險;Techfin企業在評估信用風險時更傾向于採用傳統的指標,例如收入、CIBIL(印度信用資訊有限公司)信用分數。而Fintech企業則傾向於更網路世界新鮮有趣的指標:社交媒體和移動端使用模型,來做出信用決策。
外部影響差異
金融業的監管法規永遠在“福音”和“詛咒”之間變動。 雖然這可能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有益的環境,但也意味著你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精力。
目前,Techfin企業的銀行家們必須在嚴格管制的邊界內從事經營活動,而Fintech企業更喜歡從週邊經營,在很大程度上原理監管。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區塊鏈和P2P借貸等顛覆性技術並沒有收到嚴格的法規舒服,但Fintech公司也需要塑造品牌、贏得大眾的信任,從而在與Techfin的競爭中取得發展。
同樣,金融創業公司在各個金融領域的滲透以及金融技術在傳統金融機構中的作用的增長,兩者之間的互相競爭也越發激烈。 此外Fintech和Techfin機構都面臨著一個更開放、更高效的政府方案的競爭,這類方案有潛力獲取大量市場份額,尤其是在支付領域,通過支付介面、API技術等廣泛的技術創新,這從當前銀聯開始加入移動支付大軍的行為就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Fintech也可以從高速增長的互聯網滲透率中受益。創業公司也受益于目標市場財富的日益增長和市場規模的增加。
潛在的協同效應
我們會看到很多Techfin對Fintech的同化。 金融與技術的結合將度過一段蜜月期。此外則是真正的考驗,誰會最終會付出代價,誰有能倖免於難? 銀行和金融服務業領域的投資者需要瞭解Fintech與Techfin之間的區別。掌握兩者之間的差異有助於投資人預測被投公司所在市場的演變,從而指導投資行為。
via:
your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