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張露峰:超60%的商業組織已使用IoT技術丨2017通信行業物聯網大會
華為IoT解決方案首席架構師:張露峰
雷鋒網按:在4月13日舉辦的2017中國通信行業物聯網大會上,華為IoT解決方案首席架構師張露峰分享了他對IoT產業鏈的觀點,以及華為在IoT平臺上的戰略佈局。
張露峰列舉了一組資料:目前已有超過60%的商業組織已經在使用IoT服務,此外,24%的IT預算已經被用於IoT之上,而63%的IoT使用者已經看到回報。
他是指出,到2020年,整個行業包括蜂窩和非蜂窩物聯網的市場規模預計會達到300億。在他看來,IoT平臺是彙聚產業鏈生態的一個關鍵點,這也是華為現在在做的一件事。
據雷鋒網瞭解,2015年,華為首次提出了“1+2+1”物聯網ICT戰略,在2016年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還發佈了OceanConnect IoT平臺生態。而現在,華為IoT的整體戰略思路將圍繞連接管理、設備管理、應用使能這三個維度來展開。
以下是張露峰的演講實錄,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各位領導大家好,我這邊分享的是一個相對聚焦相對確定的領域,就講我們華為公司在IoT平臺這一塊的思考和實踐。先來和大家分享一份資料:
第一:現在有超過60%的商業組織已經在使用IoT,已經有一些互聯網的器件或者相應的商業在使用IoT。
第二:現在IoT裡面有24%的IT預算已經被用於IoT了。
第三:63%的IoT使用者已經看到回報。
整個IoT主要聚焦在公共事業、車聯網等等行業,到2020年整個行業包括蜂窩非蜂窩的,我們估計會達到300億的規模。
IoT平臺是彙聚產業鏈生態的一個點
其實從整個產業價值分佈來看,IoT處於受邀型的位置,如果只講平臺,它占到的價值分佈就占5%到20%。其實它本身並不大,我們可以看一下兩端,從應用或者集成服務可以看到,大概有20%到35%這樣一個投資。而在軟體和應用開發這一塊,還有一塊更大的,可能基於這樣一個平臺跟應用做相應的集成占20%到40%。其實往下IoT平臺我們看到的連接,連接包括網路,往下有終端感測器,這一塊也是一個海量市場。
所以,從整個IoT整個產業分佈來說,平臺並不大,但是今天為什麼要講這個平臺,或者說為什麼要做這個平臺?因為我們看到平臺整個產業彙聚的一個點,只有平臺構築好了,我們才能起到一個承上啟下,把上面的應用以及下面整個網路終端都彙聚起來的一個效果。
這也說明IoT平臺是彙聚產業鏈生態的一個點,如果有平臺這個抓手,就可以把整個產業做的更好。
IoT平臺很重要,其實過去很多年,我們對IoT平臺有一些理解上的不一致。過去十來年,我們對IoT或者物聯網M2M有兩個認識:
第一個就是運營商,或者運營商提供給企業的連接管理平臺。
前面有講到過,這個平臺很多人認為它是一個IoT平臺,我們就把它算作IoT平臺,但是它提供的功能就局限在連接管理,連接管理就是SIM卡管理。運營商可以在連接平臺上去查詢,企業使用的流量平臺和帳單等等。SIM的狀態僅此而已,它不會涉及到相關具體終端當前正在使用的資料,當前的行為它是感知不到的,現在只有使用流量資訊,而沒有使用流量內容的資料,這是第一點。
第二,我們看到包括美國,前面趙總也講到GE或者PDC,他們也做了一些所謂的物聯網行業,但是其實他們都是一些相對垂直的系統。
它針對工業領域,最後發展出來為了實現商業數位化做了垂直的解決方案,更多的來說它只是垂直行業裡面的一個數位化控制,或者說數位化程度相對比較高的系統的一部分,
可能在其他行業裡面也存在。
所以說我們認為在原來的認知平臺,就可以認為是兩個維度。
第一個是提供連接管理,提供SIM卡管理。
還有一個就是做垂直的應用。
我們說IoT現在在進入2.0時代,其實是它會朝著一個垂直水準,從垂直向水準引進的一個過程,可以一個平臺支持跨行業的一個應用。因為在過去的兩三年裡,通過華為的平臺我們實踐發現,比如說我現在去做一個車廠的業務,首先大家很容易理解的是提供了一個車輛的平臺,但是我們同時看到,一般的車廠同時是一個大的企業和工廠,會要求這個平臺會提供智慧工廠,智慧園區相應的管理控制平臺,希望這個平臺除了車聯網本身也提供智慧園區的應用。同時我們看到政府在很多城市在做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裡面會涉及到更多的一些行業,包括像水務各種環境檢測,自動化也希望在水準拉升平台。我們定義2.0這個平臺,首先是一個水準拉升的一個平臺,從層次上可以定義三層。
當然,我覺得上午趙總還有包括郭總都提到了,其實稍微定義不太一樣,其實實質上是一樣的,設備管理可以包成大的應用室,但是我們可以細化一下,設備管理是南向的,可以獨立起來的,應用室是北向的。
華為IoT總體架構:連接管理、設備管理、應用使能層層打通
接下來我來介紹一下華為IoT的總體架構,
其實整個平臺分了三個層次,從連接管理到設備管理到應用使能
。剛才我講的很多人可能會有一定的理解。
1、連接管理
傳統的連接管理原來是SIM,相對套餐的管理,但是華為除了中間又增加了左右兩邊,這也是2.0時代很重要的一點。因為平臺本身我們定義成對物的管理,對於一個設備的管理,我們發現很多這樣的訴求,希望物的管理和人的通信是可以結合的。我們實現萬物互聯其實包含和人與人或者物與物的通信。
其實去年有一個海外項目,華為公司為其提供了智慧家庭的解決方案,我們的智慧家庭一般都在手機上通過APP來操作,但是他們希望通過語音辨識的方式。比如說通過我們平臺去打開飛利浦或者三星的某一款家電,語音辨識可能像亞馬遜Alexa,或者科大訊飛提供的語音辨識、圖像識別的能力,通過人機對話模式實現人與物的交換方式,同時需要跟協力廠商有一些設備打通。如果已經有一些做的比較好的應用或者平臺,這個時候就可以通過介面調用的方式來實現互通。這就是華為的總體架構,最終就是實現不同行業數位化的轉型。
2、設備管理
下面具體看一下,華為在
設備管理
這一層做了哪些經驗分享。最左邊這一塊是華為典型的設備管理,從設備管理可以看到,我們的平臺其實是可以延伸到物的,不僅僅純粹是一個平臺。下面有一個Agent,IoT這個行業基本上有各個行業協議的標準,有時候甚至沒有標準。為了支援快速的集成,我們開發了Agent這個部件,只要內嵌了Agent,就可以跟平臺實現很好的互通,幫你解決為了實現設備功能要做的一些資料轉換的工作。同時,我們本身支援了像IoT的很多標準協定,針對NB-IoT在晶片模組這一塊也做了很多的預集成。我們現在在做NB-IoT測試的時候,如果是華為的平臺,基本上是具備不同的能力。
第二個就是資料和設備的可視。因為我們認為IoT最本質的需求就是實現物理世界向數位世界的一個轉化,我們搜集上來的資料,在平臺上完成設備理解,很重要是要真實反映設備的實際情況,我們做了很多相應的設備和資產建模的能力。
我這裡放了一個汽車,這個汽車上面可能有幾十種、上百種感測器。如果僅僅把資料羅列在那裡,其實管理起來是比較痛苦的。我們通過視覺化的方式把各種感測器或者相應的部件,以更加友好形象的方式展示出來,同時也可以支援定制的報表,以及對於這個設備狀態的一個即時的監控,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因為華為本身就是做通信行業做了幾十年,對於網路本身掌握的比較好。我們在去年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做了很多這樣相應的工作。先有一個問題,做抄表業務的時候,忽然發現這個表度數沒有報上來,這個時候怎麼辦?表廠認為說是網路的問題,網路可能認為是表的問題,或者大家認為是應用的問題,這其實需要一個很好的故障診斷的手段。華為IoT平臺可以結合網路終端可以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
3、應用使能
接下來就是應用使能。
應用使能有業務編排,我們認為這些是應用使能基本的要素
。在這個要素之上為了實現更好的支撐行業的應用,我們也開發了很多套件。比如說針對車聯網、智慧家庭開發了更好滿足應用要求的應用(我們這裡不是應用,應用是給協力廠商廠家去做,我們只是提供更好的一些手段)。比如說車聯網很重要的是車輛軌跡的跟蹤,車輛位置的監控,我們就在裡面內置了一些功能,可以提供位置。
此外,
主要是實現了人與物的協同和通信,中間平臺實現了對物的管理
。比如說在一個場景裡面,有一個人在某一個電線幹上安裝了一個報警按紐,或者檢測到了一個槍聲,上層系統可能聽到了有人開槍之類的動作,基於人與物的通信以後,可以直接在槍聲檢測到的地點附近讓一個員警的手機呼起來。同時他帶了一些手持設備可以把視頻通話建立起來,相當於華為平臺實現了對於感測器槍聲檢測的監控,獲取到相關資料。同時可以協同當前員警的一些資訊,然後把整個通信建立起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包括語音辨識、視頻識別。
比如說車聯網裡面未來可能向語音辨識做一些互動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部署IoT平臺的時候,不僅僅考慮對物的管理,同時考慮對生產系統或者IT系統的集成,或者說在現有已經有類似物聯網平臺的場景下,可能管理某一個垂直領域或某一個垂直行業。我們也不排斥和垂直行業本身的平臺直接不同,而不是說一定要把所有相應的應用、終端全都說在華為平臺進來以後做相應的對接或者網路操作。我們可以直接實現雲與雲之間的互通,這是應用使能的一個能力。
IoT平臺終極架構:實現整個物聯網的產業智慧化
此外,華為也做了一些戰略思考,我們平臺主要是面對數位化轉型。圖上的萬物感知指的是所有終端具備智慧能力,具備內嵌通信模組。當然通信模組可以是蜂窩的,也可以是非蜂窩的,同時,可以把相關的資料通過網路上報上去,也能接受網路對它的一些指令控制。
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還有一層定義就是萬物互聯,萬物互聯通過各種網路技術,網路接入方式實現一個聯動。所有這些聯動,比如說不管是3G、4G、5G或者窄帶物聯網,甚至一些專業的工業領域,彙聚以後原來也做了相應的一些能力。在網路上和一些垂直系統,
我們希望有一個跨行業的統一的IoT平臺,從而實現相應資料的彙聚,彙聚之後在紙質上就可以結合雲、大資料、人工智慧使得整個物聯網產業智慧化,同時實現智慧社會的目標。所以這個是我們對於IoT平臺終極架構的一個理解
。
我們理解IoT本身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靠任何一個公司都難以實現整個產業的發展。華為從2015年開始,針對合作夥伴有一個“沃土計畫”,主要分為三塊:第一個是為了支撐IoT生態的建設包括:開發者社區、合作夥伴計畫、產業聯盟。
華為的開發者社區已經彙聚了很多的開發者。我們給開發者提供相應的一些工具、技術支援,包括華為公司的兩個實驗室以及相應的一些工作。
我們對於合作夥伴的計畫叫做合作夥伴管理系統,在華為內部被稱為“MER計畫”。基於這樣一個計畫,合作夥伴可以加入到華為公司生態當中來,分了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合作夥伴可以根據企業夥伴的資訊,申請加入到計畫當中來,經過審核以後就可以提交一些相應的合作方案,最終可以一起來做一些開發和設計的工作,最後做一個相應的聯合發佈,這是華為公司對合作夥伴支撐的計畫。
此外,華為向未來的5G,以及在一些終端的相關產業上,比如說GSMN等都有很大的投入。同時在一些垂直領域,垂直業務比如說像智慧家庭、車聯網工業,華為也都有很大的隊伍在支撐相關產業的發展。
這是今天我對於IoT平臺的一個介紹,可能跟前面幾位從宏觀角度介紹不太一樣,我這個環節主要講一下關於IoT平臺的思考和目前的解決方案。我主要列了一些華為公司提供的開放實驗室,開放實驗室主要是針對合作夥伴以及相應的開發者,在中國上海、蘇州、深圳、杭州、南京都建立了相應的開發實驗室。開發實驗室的定位主要是有三個,第一個是業務場景的孵化中心,在我們孵化以後,同時也是作為一個業務體驗中心,在跟華為合作以後,我們可以把合作夥伴相關的解決方案放在我們開放實驗室裡面去展現。同時,也是一個合作夥伴集成的交互中心。
最後,我再講一下華為IoT平臺,目前在幾個領域的應用案例。包括在汽車製造,我們在長春一汽做了前端的一個專案,華為主要是針對車隊管理,共用車以及未來的智慧工廠,所以需要跨行業的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還有現在在德國做了一些預防性維護的一些相關案例,智慧家庭也有相關項目。最下面就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也包括智慧停車,這是我跟上海聯通一起做的項目,目前在山東有一個智慧路燈,智慧抄表,智慧燃氣等一些項目。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