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組化手機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2013 年 9 月 10 日,在 iPhone 5s 發佈的當天,一段積木手機(Phonebloks)的概念視頻時在 YouTube 上火了起來,不到 24 小時播放量就超過了100萬。
很快,手機模組化的概念讓整個手機行業都為之興奮。就像今天的曲面屏和折疊屏手機,模組化手機在當時一度也被視為是未來智慧手機的發展趨勢。
誰曾想,短短幾年間,模組化手機就已經書寫了一部“羅曼蒂克消亡史”。
模組化手機:從入門到放棄
手機模組化,簡單來說就是用戶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對智慧手機實現 DIY 組裝。這個概念背後承載的,不僅是“減少電子垃圾,構建硬體生態”的美好願景,還有掀起智慧手機新一輪革命的野心。
儘管 10 多年前在索愛和諾基亞中就出現過模組化的雛形——通過自家資料線介面隨插即用的外接攝像頭配件。但模組化手機開始為人所熟知還要從 Google 2013 推出的模組化手機項目 Project Ara 說起。
(Phonebloks 概念視頻)
Project Ara 專案的前身其實是積木手機(Phonebloks),這個概念最初是荷蘭設計師 Dave Hakkens 提出,後來被摩托羅拉採用。負責 Project Ara 項目的其實就是當時還在 Google 旗下的摩托羅拉,其最初設想的模組化能實現手機全系統的模組化,就像組裝電腦一樣,最終成為根據使用者個性化需求隨意變換元件的設備。
(圖自:The Verge)
但隨後等待 Project Ara 的卻是研發遲緩、多次跳票、 首席設計師和技術主管相繼離職,期間摩托羅拉還被 Google 轉手賣給了聯想,儘管 Project Ara 項目仍被保留,但產品仍遲遲未能面世。
在去年 9 月, Google 正式砍掉了 Project Ara 項目,其官微上最後一條 Twitter 是轉發《連線》雜誌的一篇文章,題為《Project Ara 上線:Google 的模組化手機已經準備好了》,令人唏噓。
同樣放棄模組化手機的還有 LG,不過 LG 比 Google 走得要遠一些。在去年的 MWC 大會上, LG 正式發佈了 2016 年度旗艦手機 LG G5。G5 採用了模組化機身設計,手機“下巴”位置為可拔插的介面,可以根據需要更換不同模組。
(圖自:Geektimes)
也許是有 Google 的前車之鑒, LG G5 的模組化部件只有有 Hi-Fi 音訊模組和自拍手柄,較為保守,相對保證了機身的整體性。但這樣的“折中”設計讓這款模組化手機顯得有點雞肋,起碼消費者是不買單的,LG 將整個 2016 年的 G5 銷量目標制為 1200 萬,但是目前連一半的銷售量都沒達到,LG 手機業務在去年第三季度更是虧損 3.81 億美元,創下歷史虧損記錄。
在LG G5 銷量遭遇滑鐵盧之後,LG 高管 Skott Ahn 在 1 月的 CES2017 消費電子大會上也透露將轉變設計思路,不再堅持模組化設計風格。
其實索尼、中興和小米前幾年也發佈過模組化手機的概念圖,但都是只聞雷聲不見滴雨。目前了國外少數創業公司,前仍然在模組化領域奮戰的,也只有被聯想收購的 Moto Z 了。
(Moto Z 的魔眼哈蘇拍攝模組,圖自:數字尾巴)
儘管配備了哈蘇鏡頭和投影儀等 Moto Mods 擴展模組,並打出“重新定義模組化”的旗號, 但 Moto Z 全球銷量也只有 300 萬,比 LG G5 還要慘澹,而其中只有一半是跟 Moto Mods 模組捆綁銷售的,遠未到能和蘋果三星等主流手機品牌抗衡的地步,其“引領未來手機的趨勢”的口號也可能只是口號了。
為什麼模組化手機總是雷聲大雨點小?
理想中的模組化手機,能像組裝電腦一樣根據使用者需求更換各種核心元件,而組裝電腦以配置靈活、價格低廉等眾多優勢,曾長期佔據電腦市場的大半壁江山。
但為什麼這樣美好的事情不能在模組化手機中實現呢?
首先,手機模組化不能像組裝電腦一樣僅通過更換硬體就能實現,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模組化設計和電腦組裝的支援標準和硬體架構不同,電腦組裝支持的是業界統一的標準,而模組化設計目前還達不到,Google 和 LG 這些公司使用的都是自家的規格和連接標準。智慧手機要實現模組的標準化,其背後的技術難度其實不小,需要在軟硬體層面以及作業系統均達到適配,並形成統一的介面協定標準。
如果做不到標準化,模組化手機也許就僅僅能實現部分外設配件的連接,這就和索尼 Xperia
通過 NFC 與PS 遊戲手柄連接沒什麼區別了,同時也無法把配件的性能發揮到極致,如同雞肋。
舉個例子,比如你想將你手機的的攝像頭更換為華為 P10 的徠卡鏡頭,如果軟體演算法不匹配,也無法達到發揮徠卡鏡頭的最優性能,而且你手機預留給 CMOS 攝像頭的空間也未必符合 P10 徠卡鏡頭的標準。
二是隨著智慧手機機身越來越輕薄,手機內部的空間顯得寸土寸金。手機相比電腦空間更是有限,除了 CPU、記憶體和電池等模組,留給其他模組的空間本就不多。而且對於越來越精密微型和高度集成的設備元件,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連接這些精細的元件也是一大難題。
(iPhone 7 拆解後的積體電路,圖自:Tcchnews)
這裡就體現了模組化手機結構穩定性的問題,Google 理想中手機全系統的模組化想要實現有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有一個穩定的架構,不僅要讓各個模組接入後不影響整機的穩定性,連接部位也要足夠給力,保證模組不會輕易滑落或脫落,同時還不能過分佔用手機電池電量以影響續航能力。
從目前的模組化手機來看,無論是採用鎖定結構和磁體連接,手機的結構穩定性都會有所降低,可以說每一個模組連接點就成了手機的一個“弱點”。由此可見電腦組裝的思路其實不完全適用於模組化手機。
(Phonebloks 概念中的模組組合方式,圖自:CNET)
而要解決這些技術難題,研發成本的投入必定不能少。Strategy Analytics 的高級分析師 Rajeev Nair就表示:
研究和測試這些模組之間的適配和相容的過程是複雜、耗時、而且成本高昂的。如果元件真的通過了這些測試,那麼公司還需要考慮製造這些部件所需的額外成本。
此外即使解決了技術問題,也不是每個用戶都能適應模組化手機的使用,像 iPhone 這樣的一體機早已把不少用戶“慣壞了”,而且模組化手機的使用門檻也比一般手機高,畢竟就算在組裝電腦流行的時候,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組裝一台電腦。
科技網站 CNET 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編輯們在不借助說明書的情況下體驗 LG G5 的模組更換,結果大部分編輯最後都是一臉茫然,手足無措,連怎麼打開底部的連接器都非常吃力。連科技編輯都如此,要讓更多的普通用戶,尤其中老年這一輩人要使用模組化手機,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手機模組化還意味著用戶在出門的時候也許要隨身攜帶多個模組,這需要佔據使用者更多的空間,而且體積較小的模組還容易丟失,如果出門的時候忘了帶上某些模組,接下來一天陪伴你的很可能是一部“殘疾”的手機。
技術研究公司 CCS Insight 的研究主管 Ben Wood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表示:
主流製造商不太可能採用這種模組化形式。這個創意剛推出的時候,消費者真的很喜歡。但在現實中,你很難記得隨身攜帶你需要的所有不同附加元件。
(圖自:TechnoBuffalo)
目前模組手機化的窘境在於,由於銷量慘澹,用戶需求量低,協力廠商開發者看不到利潤,便沒有動力去開發更多的模組來更新換代,這樣手機廠商的研發費用也無法被攤薄,導致模組的標準化進程緩慢,售價偏高,無法滿足用戶需求,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模組化手機逐漸偃旗息鼓,“替硬體完成 Android 替軟體完成的事情”的美好願望也將落空。
由此可見,在智慧手機中採取模組化設計是極大的挑戰,若是沒有像蘋果三星這樣強大品牌的加持,產品本身一旦不夠強大、模組組裝難度太大或者成本太高,都很難吸引消費者購買。
模組化手機還有未來嗎?
儘管如今的手機市場經常因為缺乏創新而備受詬病,各個手機廠商也不斷在為自家手機尋求差異化的賣點,但除了聯想,模組化始終均沒能入各大產商的法眼。
聯想見證過 PC 時代電腦組裝的流行,如今也希望通過旗下的 MOTO Z 在手機行業中複製當年的成功。在去年年底的“聯接•想像”的科技峰會上,聯想再一次強調了旗下的手機業務將來會繼續以模組化發展為核心。
(包含多個模組的MOTO Z 大禮包,圖自:新浪看點)
聯想稱今年還將推出 12 款新模組,與公司在未來三年內推出的手機相容,但從目前來看, MOTO Z 要達到核心元件的模組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 MOTO Z 的模組化更像是一種噱頭,似乎是為了在與其他廠商的競爭中顯示出自己的獨特賣點。
此外,荷蘭的兩家初創公司 PuzzlePhone 和 Fairphone 也在推出自己的模組化手機,聲稱將把手機壽命延長到 5—10 年,但在技術上也也無太多突破,並沒有在市場掀起什麼波瀾。
(圖自:PuzzlePhone )
在 PC 和手機都朝著一體化發展的今天,模組化手機究竟是一種顛覆性創新還是逆勢而行?這個答案尚無定論,但模組化手機的步子或許一開始就邁得有點太大了,Google 理想中的模組化手機 Project Ara 讓人想起其因希望一步到位而進展緩慢的無人車項目,相比起顛覆行業,循序漸進式的創新似乎更加實際可行。
(圖自:Vimeo)
在《紐約客》的一篇文章《顛覆機器——創新的信條錯在哪裡》(
THE DISRUPTION MACHINE——What the gospel of innovation gets wrong
)中,就闡述了為何要審慎地看待顛覆性創新,同時不能忽略漸進式創新的重要性,文章以磁碟機行業的例子說明了這個道理:
從長期來看,磁碟機行業的勝利似乎還是屬於那些善於漸進式改進的製造商,無論他們是否率先向市場推出顛覆性的新產品格式。那些能夠快速發佈新產品,但不擅于打磨完善的企業往往無法堅持到最後。
相信如今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當年顛覆性創新理論之父 Clayton Christensen 對模組化的預言:
到最後模組化會獲得勝利,iPhone 終將滅亡。
聯想的孤軍奮戰、市場的冷淡反應,缺乏巨頭參與,註定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模組化手機都只是小眾的存在。
在模組化技術沒有進一步完善和革新之前,模組化手機的未來並不樂觀,或許在下一次智慧手機革命到來之前,就會成為智慧手機創新歷史中的塵埃,但也希望智慧手機的創新能再次讓我們感受到 iPhone 推出時的興奮。
題圖來自:Vim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