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乎怎麼說怎麼做,而是你做成什麼
【一】
這個世界只關心你能給予什麼
你能列出5件你引以為豪的事情嗎?但有一個條件是,你不能列出你“是”怎樣的人,比如,我是一個溫柔的人,我很誠實,只能列出你“做”的事情,比如,我剛獲得了全國象棋冠軍,我做的紅番椒是全市最好的。
很難列出這5件事對吧?如果是這樣,說明你還不瞭解這是一個“只關心你能給予什麼”的世界。那麼,看看《Loser應該知道的6個殘酷人生事實》這篇文章裡的一個假設,你就明白了。
假如有一天,你最愛的親人在逛街時被槍擊,TA一邊失血一邊尖叫。一個好心路人沖上來,仔細檢查了傷口並拿出一把小刀準備在大街上動手術取出子彈。
你問他是不是醫生,他說不是。於是你又問,你知道你要做什麼,對吧?你是退伍的軍醫,還是……?這時那個路人有點不快了。他告訴你他是一個好人,是一個誠實的人,並且上班從來不遲到。他還說他是一個孝順的兒子,生活非常富足,還不說髒話。
於是你有點疑惑:這和我親人被槍擊躺在馬路上有什麼關係?我需要一個可以在傷口上動手術的人!你到底能不能做?現在這個路人非常生氣了:為什麼你就那麼自私膚淺呢?你難道不在乎那些優良品德麼?為什麼就抓著會不會外科手術這件事不放呢?
這就是現實世界的殘酷事實:在這個社會上,你就是那個喋喋不休的好心路人,而其他人就是那個流血的傷者。為什麼你覺得社會對你不屑,或者感覺沒有受到尊重?
因為這個社會充滿了“需要某樣東西”的人,他們需要人來造房子,需要人來醫治病人,他們在乎的是這個需求的結果,而不是你的善良,禮貌,無私。如果你不想被社會拋棄,就必須選擇學習某種技能,滿足他人的需要。
【二】
你那麼努力又怎樣,世界不吃這套
有時候,你的努力,就和上面所說的優良品質一樣,如果結果不盡如人意,那麼再多的努力也白費。
有個做印刷業務的年輕小夥,帶著資料輾轉幾輛公車,到了一個製作檯曆的公司,準備與人談業務。小夥子人很隨和,態度也好,只有一個毛病,不專業。這邊公司的負責人隨口問了幾個問題,小夥子也回答得吞吞吐吐,模棱兩可,或者說要回去問問再給答覆。帶來的資料不僅毫無說服力,而且只有一份,稍微多一項的選擇都沒有準備。
考慮到小夥子也許是剛入行,尚需磨練。於是負責人決定給他一個機會,先印個小樣看看。幾日之後,小樣印好了,年輕小夥又坐很久的公車送來,結果客戶不滿意。小夥子給負責人打了好幾個電話,說自己是努力了很久才拿到這個單子,希望能夠爭取到這單業務。但客人就是不滿意,最終他還是坐了很久的公車把小樣拿回去。
想起這個年輕小夥,你是否覺得似曾相識?他笨拙卻努力爭取最終失望的語氣,是不是特別像那個曾經在面試官面前努力推銷自己的你?可是,努力又有什麼用呢。每個行當都有自己入行的規則和標準,你的結果達不到標準,努力就是白費。
有位網友說得好:
一部電影,不管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爛片,就是爛片。一部小說,不管作者身世多麼坎坷,際遇多麼悲慘,差評,就是差評。
【三】
我不在乎你怎麼畫,而是畫了什麼
臺灣作家林清玄曾經訪問過一位以“難產”著稱的畫家,要很長時間才能作出一幅畫。這位畫家說:
我作畫不像一般的畫家,他們作畫好像遊戲一樣,一天畫好幾張,我的態度是很嚴肅的,因為我覺得我誕生在這個世界是有使命的,我的存在是為了藝術。
而當他訪問到另一位以“快手”著稱的畫家時,這位一天就作好幾副畫的畫家卻輕鬆地告訴他:
我作畫不像一般的畫家,他們畫畫好像便秘一樣,畫不出來就覺得自己的作品嚴肅,是嘔心瀝血之作。我覺得藝術是一種生命的遊戲,是為人而存在的,是為了使人喜悅、使人放鬆、使人感受心靈之美。沒有人,藝術就毫無價值。
最後,林清玄訪問了一位藝術家,這位藝術家又說:
我想畫就畫,不為什麼。藝術就像偶然的散步和工作。
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堅持的觀點,但不管他們是難產、快速還是隨意,只要能做出好作品,就是好的。一如人生的畫幅,有時嚴肅,有時輕鬆,有時難產,有時快速,也有的時候完全在有意與無意之間。但不管動機和過程如何,只要產出的畫作有明朗的構圖、有力的線條、飽滿的色彩,那就是成功之作。
林清玄說:“我在乎的不是怎麼去畫,我在乎的是畫出了什麼。就像滄浪之水,可以洗臉,可以洗腳,可以飲用,也可以沖洗污穢,但水只是水,在盡著宇宙一滴的責任。”
【四】
你所做的事,一定要有所價值
美國一部影片《拜金一族》中有一個片段:亞曆克•鮑德溫對一屋子的銷售員瘋狂施壓,警告他們說他們都會被解雇,除非他們可以搞定手上的單子。片中他粗魯地說道:
“好人?關我屁事!慈父?去你媽的!回你的家和你孩子玩去!如果你想在這裡工作,給我敲定手上的單子!”
亞曆克•鮑德溫的話是殘酷、粗魯、甚至有點瘋狂的,但卻說出了不可否認的事實,這就是這個社會對你期望的最誠實寫照。由於現實生活中,沒人會罵你混蛋,你就以為不用做什麼也能滿足社會對你的需求,因為人們認為那樣講話太無禮,於是就乾脆什麼都不說,眼看著你失敗。
對於這個片段,有一個心理學家寫道:
如果當時你在那個房間裡,你們中的一些人會明白這是工作,會從那段演講裡吸收能量,就像一個球隊教練沖你大罵一樣。你會覺得‘這傢伙太有能耐了’。而另一些人會非常介意,認為這個老闆是混蛋,你沒有權利跟我這樣說話。
這就像電影《搏擊俱樂部》裡的經典臺詞:You are not your job。翻譯過來就是,你不是你的職責。但事實上,在這個社會,在工作場所,你就應該是你的職責。你所擁有的技能,能夠為社會中的其他人提供有用的服務。所以你的“職責”,也就是為他人提供有用的服務,就是你的全部。
比如美國一家反對同性戀婚姻的餐廳Chick-fil-A,不論嬉皮士們如何抗議,公司也還是照樣賣出了成千上萬的漢堡。並不是顧客認可他們,而是因為他們成功地履行了他們的職責——做好吃的漢堡,也可以說,They are totally their job。
所以,不管你是不是好人,是不是慈父,如果你不能用自己的技能做出有價值的事,或是社會需要的事,那你就是沒有盡到“你的職責”。
【五】
別用過程和內在來掩蓋你的無所作為
網友Hiyachen介紹,他認識很多有理想的“作家”,他們擁有一顆作家的熱心,他們認為自己是作家,在聚會上也介紹自己是作家,但卻沒有一個人寫出點像樣的東西。
難道“寫點東西”就是真正決定誰是或不是“作家”的標準嗎?當然。
你可以說,你是一個很有內涵的人,你的內在的確很不錯。但是,你為了自己的家庭從無到有造出一棟房子完全是因為,你的內在是一個好人嗎?你做了壞事,是因為最初的一個壞念頭。同樣,你做了好事,也是因為某個好的念頭在你的腦中縈繞。所以說,內在的自我是你的成功果實賴以生長的土壤。
你的內在很重要,但,沒有最後的果實,你就什麼都不是!
比如你是一個有善心的人,你的內在非常同情窮苦的人。但這會讓你做出什麼行動嗎?你聽說某某地方發生地震後,看到視頻中慘不忍睹的地震現場,你可能會說:“這裡的人真是可憐,我真同情他們!”也許你還會被感動得淚眼汪汪。但你如果不能真正地去幫助他們,你的同情就一文不值。因為你的內在只有通過所做的事情,才能表現出來。
人們往往認為關心和行動一樣重要,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非洲貧困兒童死於非命。網友Hiyachen說,這是我們內心的一種心理機制,它控制著我們大腦裡犯懶的那一部分,讓我們不斷逃避真正去做實事。
【六】
從現在開始,擺脫逃避心態
拒斥進步,是人的一種心理機制。比如你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也許你會覺得,這個作者無非就是想顯示自己的優越感,讓我這個失敗者對自己生活不滿罷了。或者你還會認為,改善生活的行為會讓你感覺不舒適,比如僅僅是養成早起的好習慣,這種拒斥進步的心理機制也會讓你永遠行動不起來。但如果不能擁抱不舒適,你就只能擁抱當下的痛苦生活。因為強者會給自己找不適,弱者才會給自己找舒適。
如果要讓自己變強,你就需要改變現狀。這除了毅力,更需要勇氣。因為你在做出行動的時候,往往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什麼也不做,就雙手往褲兜裡一叉,開始對你指指點點:這首詩寫得很白癡,這段戀情一看就不能持久……
這些批評家們只是在為自己不作為找理由——“為什麼我要創造什麼東西呢,你看別人做的就糟透了!”但只要他們永遠不動手去做這件事,事情就永遠是完美的,這就是一種逃避心態。但不做,就等於零。
如果你想擺脫這種心態,可以給自己定一個期限,比如今年年底,你要學習一項新的技能,直到足夠有用為止,比如學空手道、跳舞、陶藝,學一門外語等等。當你獲得預期的結果時,就會感謝現在的行動。
學習的關鍵在於,不要把眼光放在某個過高的目標上,而是專注於獲得一樣新的、“對其他人有用”的技能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