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快去看吧,現在的美劇好到上天

2017開年至今,Sir很大的一個感觸就是——

美劇大爆炸!

是不是覺得好劇太多,啥都想看,但力不從心,追不過來?

請相信,因為每天刷劇寫稿的緣故,Sir的心力交瘁感,是你們的十倍。

今年開播的美劇中,豆瓣評分破9的就有10部:《宿敵》《傲骨之戰》《風騷律師》《億萬》《越獄》《蒼穹浩瀚》……

這些劇Sir全都安利過了(少數幾部還沒安利的已經在路上),有的還不止一次。

以至於不少毒飯都“消化不良”了——

還有的甚至問Sir,怎麼老是“不務正業”跑去推薦電視劇——

對呀,為什麼呢?

對於這個問題,毒舌的北美記者@圓大豆觀感更加強烈,就讓她來回答你的疑惑。

文 | 圓大豆

毒舌電影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因為,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

神劇頻出。

時不時就要刷爆一波我們的朋友圈:

大尺度和大場面兼具的《冰(殺)與(操)火之歌》,燒錢又燒腦的《西部世界》,魔幻現實的《毒梟》,把心理描寫拍出了文學筆觸的《罪夜之奔》……

之所以稱之為神劇,倒不是說無可挑剔,而是因為它們一定有突破你認知的地方,能給你持續的顱內高☆禁☆潮。

相較而言,你可以回想一下,有多久沒有在大銀幕上看到堪稱神作的電影了?

的確,好萊塢仍然在生產“誠意十足”“值回票價”的電影,但我們始終難以用“神作”來形容它們。

《金剛狼3:殊死一戰》《金剛》《速度與激情8》《奇異博士》《星球大戰:俠盜一號》

其實,老牌娛樂雜誌《名利場》早在二月初,就發文指出了這種尷尬的疲軟:

2007年到2011年,好萊塢六大裡的五大(華納、福克斯、索尼、環球、派拉蒙)總利潤下降40%,北美電影票房嚴重縮水,劇組人員配置冗余,效率低下……

甚至還不禁唱衰道——

好萊塢藥丸

好萊塢電影完沒完蛋,現在斷言,還是太早了。

但,毋庸置疑的是——

美劇最好的時代,已經來到。

還在抱著“電影咖比電視咖大牌”這樣的門戶之見?

是時候轉變觀念了。

在過去,或許是。國際大牌演員通常都活躍在大銀幕上,而美國的電影界和電視界又是分工明確、自成體系的兩個圈子,想跨界,難。

但現在,次元壁正在打破,逆轉正在上演。

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奧斯卡影帝影后們,竟然跑來演美劇了。

《真探》有馬修·麥康納,《紙牌屋》有凱文·史派西,《西部世界》有安東尼·霍普金斯,達斯汀·霍夫曼去義大利佛羅倫斯演了部《美第奇家族:翡冷翠名門》。

一水的奧斯卡影帝。

《宿敵》裡的潔西嘉·蘭格和蘇珊·薩蘭登,《大小謊言》有妮可·吉德曼、瑞茜·威瑟斯彭。

全是奧斯卡影后。

大牌影星紛紛“放下身段”去拍小螢幕作品,放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

跨界的不僅是演員,還有導演。

亞馬遜(Amazon Studio)去年請到了伍迪·艾倫主筆迷你劇《六場危事》。雖然成品品質不敢恭維,但著實也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憑藉《大象》拿過金棕櫚大獎的加斯·范·桑特,今年也有一部《當我們崛起時》。

顯而易見,越來越多的電影資源,正在向電視劇產業傾斜。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再自然不過的道理。

看看近年來節節攀升的電視劇投資你就明白了——

《紙牌屋》第一季的拍攝耗資6360萬美元,第二季則耗資逾5550萬美元。

《冰與火之歌》第一季的投資大約6000萬美元,第六季更是高達1000萬美元一集。

不管是劇還是電影,它們作為文化產品,都在想方設法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在這一點上,美劇的性價比要更勝一籌。

就拿目前史上最燒錢的美劇《王冠》來說,一季的製作費用高達1.7億美元。

但是,在一季10集,每集平均52分鐘的情況下,這1.7億美元的《王冠》佔據的就是觀眾520分鐘的時間。

而隨便一部大片就要花費將近2億美元(《骷髏島》成本1.85億美元),卻只能佔據120分鐘左右的“注意力”。

對於觀眾而言,美劇的性價比更加突出。

想想看,在北美如果只要9.99刀(Netflix最受歡迎的包月套餐就是$9.99/月)就可以打發掉一整個月的閒暇時光,那為什麼要花10幾刀看一場才2個小時的電影呢?

而且在電腦上、iPad上、手機上,在床上、沙發上、地鐵上,隨時隨地想看就看。不用掐著時間、踩著點、大老遠跑去影廳,就為看一部電影。

只要9.99,隨便挑隨便看,你真的買不到吃虧也買不到上當。

別以為美劇只是便宜,它的內容品質已經開始反超電影了。

因為在起跑線上,美劇就先勝一籌——

它比電影更瞭解自己的觀眾。

當電影還在苦苦找尋自己的目標受眾進行押寶時,美劇在網路播放平臺上,已經可以通過分析用戶的觀看習慣,推送“私人訂制”的內容。

換句話說,大資料,還是美劇玩得6。

比如,近年來連續被評為票房毒藥的亞當·桑德勒,最近的兩部電影《假死新人生》《荒唐六蛟龍》口碑撲街。

然而網飛卻能重新發掘亞當的價值,搶著和他合作,一下子簽訂了四部影片的合約,將陸續在網飛首映。

你擔心網飛會賠錢?其實人家首先想的是抓住用戶。

網飛的首席內容官Ted Sarandos表示,他們是在分析了大資料後決定與亞當·桑德勒聯手的:

人們喜愛他的電影,在Netflix平臺上用戶們總是一遍又一遍地觀看他的電影,而且不分年齡和國籍。

同時,美劇的創作心態,比電影更穩健。

看電影,是一錘子買賣——看到一半發現是爛片,你還能退票嗎?不能。

但看劇,是細水長流——看的過程中,觀眾只要覺得不爽,隨時可以棄劇。

所以,在內容上,美劇難以投機,難以敷衍,因為你騙不過觀眾。

連好萊塢著名製片人Gavin Polone在接受Vulture採訪時也說:

電視頻道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思考行銷之類的東西,只有更高品質的內容和更強的獨特性,才能在市場上博得青睞。

所以看著看著你就發現,電視不再意味著“肥皂劇”,反倒是電影越來越水。

由於擔心分級制會縮小市場,商業大片日益保守,不敢越PG-13的雷池一步。

儘管有《死侍》和《金剛狼3》,但是能做到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商業R級電影卻越來越少。

美劇的尺度,卻顯現出百無禁忌的勢態。

《行屍走肉》灑起血漿來毫不手軟,《大小謊言》裡一言不合就啪啪。也不奇怪,畢竟常年貢獻神劇的HBO,鎮台之寶就是一部《冰(殺)與火(操)之歌》。

《大小謊言》裡妮可·吉德曼被施暴

不僅尺度大開,題材上美劇也是全面開花。

如果你想看好萊塢女明星撕逼,歡迎收看《宿敵》。

想看漫畫故事的衍生劇,有大表哥主演的《大群》等著你。

想看古裝時代劇,還有《王冠》可以看。

想看紀錄片,有剛剛獲得第89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辛普森:美國製造》。這部總共5集的紀錄劇集,是史上第一部獲得奧斯卡獎的美劇。

同樣的題材,和電影正面剛,美劇也不虛。

同樣關於機器人自我意識的覺醒,《西部世界》能用形而上的思辨,挑戰你的智商。

電影《攻殼機動隊》拍出了原動畫的“殼”,卻把“魂”給丟了。

穿著秋衣秋褲賣力演出的寡姐也沒能挽救《攻殼》的口碑

漫威的電影,儘管商業上步步為營很是成功,但是幾乎每部作品在劇情設置和人物塑造上,都趨於平庸。

至於X戰警,《天啟》裡無聊的劇情和詭異的人物造型,更是讓人尷尬到臉酸。

同樣是超級英雄故事,《大群》裡就展現出了編劇嗨到飛起的腦洞,把電影用爛的套路攪了個粉碎。雜糅了科幻、懸疑等各種類型,單看第一集就已經極度燒腦。

美劇和電影各自的成績單,通過資料來看更直觀——

在IMDb電視劇Top 250裡,2010年之後的作品就占到了35%之多,2017年的新劇有3部上榜:《禁忌》《大群》《大小謊言》。

反觀電影,IMDb電影Top 250裡,2010年之後的作品僅僅占到13%,其中2017年上映的電影只有2部:《金剛狼3》《逃出絕命鎮》。

誰更有創造性,誰生命力更旺盛,一目了然。

其實,電視對於電影產業的衝擊,這不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影院是主要的娛樂場所,電影在觀看性娛樂項目中佔有80%的市場份額。

而40年代末到60年代,電視的出現並開始普及,好萊塢電影製作隨之跌入低谷。

直到1959年米高梅公司投入鉅資重拍《賓虛》:18英畝的外景場地,1000組建築物,43台攝像機,18輛戰車,5周的拍攝時間,78匹馬和數不清的蘋果,據說在戰車比賽的場景中還出現了15000名臨時演員。

這部空前的大製作,當年引發轟動,斬獲了11項奧斯卡獎,也把原來流失的觀眾重新喚回電影院。

大投資、大場面、大製作,向來是好萊塢的生財寶典。

但現在逐漸變成了,除了視覺特效,觀眾好像真的沒什麼理由花錢進電影院。

電影產業的大佬們變著法兒在格式和技術上推陳出新:3D越來越逼真,IMAX效果越來越好,CGI毛髮越來越柔順,場景越來越華麗……

但除此之外呢?

你在愛情片裡,難以被愛情感動。

在思辨科技與自我存在的意義時,你感受不到身體被傷害和再造的痛感。

《美女與野獸》投資1.6億美元,《攻殼機動隊》投資2.5億美元。他們老老實實把錢花在了製作上,不假。

但是在故事和思想上,都不約而同地保守處理,止步不前,畏畏縮縮。

事實上,大投資、大製作是票房的保障,同時也變成了電影創新的重負。

因為輸不起,你不敢放手一搏,縱身一躍。

在美劇正野心勃勃地開疆拓土的時候,好萊塢卻在想著守成。

但要知道,世上本沒有什麼萬世不移的基業,也沒有什麼經得起坐吃山空的老本。

最安全的地帶,往往隱藏著最深刻的危機。

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按部就班就等於坐以待斃。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