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上牌而量身打造的小牛電動車 U1,騎起來是個什麼感覺?
由於每天上班的地點在人多車多什麼都多的國貿,乘坐的交通工具一直都是地鐵,開車就不要想了。
雖然考慮騎自行車上班,但是不想一路閃電帶火花,到了還要爬樓梯,一天之計在於晨的心氣在腿酸中度過,於是只好每天擠上人肉味的地鐵,此時很渴望有一台能載我上下班的小車。
在拿到這台小牛 U1 前,本人並沒有怎麼騎過電動車,並且對電動車還存有一定的恐懼感,因為當我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偷偷騎過朋友家的一台電動車,因為起步時提速太快,撞上了馬路牙子,收穫了不可描述的疼痛,從此對電動車產生了一些陰影。
沒騎過也知道這是台小牛
(標誌性的大燈,不過只有近光)
沒騎過小牛,還沒見過小牛跑嗎?相比 N1 和 M1,U1 的體積小了不少,乍看之下與前兩者有很大的不同,但車前那顆“天使眼”圓形 LED 大燈清清楚楚的告訴你,這就是一台小牛。
小牛的電動車之所以受到關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獨特的外觀設計。N1 的出現讓很多人有一種“原來電動車也可以做的很漂亮”的感覺,M1 則是在 N1 的基礎上做的更加的緊湊而且充滿了運動感。
(車架外露的設計)
而當 U1 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雖然仍然能感覺到那份獨特的設計感,但說實話並沒有被驚豔到,可能由於這輛車主打的是“上牌”和“實用”,因此在設計上會有一些妥協。
(圖自:小牛)
在 U1 上,見不到大面積的塑膠外殼裝飾,除了那顆標誌性的大燈,最顯眼的就是黑色的車架,U1 的車架採用了外露式的設計,這樣的設計有效的縮小了整車的尺寸。此外,得益於車架外露的設計,U1 車身擁有 30個改裝掛點,搭配小牛官方提供的豐富的改裝物件,一輛上下班通勤用車可以隨時變為一輛買菜車,而對於年輕用戶而言,高度定制化的車身可玩性也比較高。
車架向後延伸的部分形成了一個後座,相比於 N1 和 M1,雖然小牛的尺寸不及他倆,但後做並不是擺設,確實可以乘坐。
一切為了上牌
小牛 U1 主打的就是發佈會上一開始就打出來的標語——“為上牌而生的好車”。
為了滿足全國大多數地區電動車上牌的要求,小牛選擇了相對來說上牌規定較為嚴格的上海地區作為標準。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幾項重要的上牌要求中,小牛 U1 基本上是達到要求了的。可以說,這台電動車幾乎就是按照上牌規則量身定制的。不過,也可以看得出,為了駕駛員的安全考慮,某些要求還是比較苛刻的。
(踏腳板)
為了上牌犧牲最明顯的當然就是車身了,U1 明顯比 N1 和 M1 小了一號,收窄的車身使得放腳的位置變得局促,而廠家則在低盤的兩側加了兩個單純為了放腳的踏板,由於追求輕量化設計而少了塑膠外殼的包裹,露出的腿部可能會影響整車對抗風阻的效果。
穩穩的“推背感”
(從上到下依次為:加減檔,燈光開關,駐車鍵)
愛范兒(微信號:ifanr)拿到的是一台藍色動力版(高配版)的 U1,由於配備了無鑰匙啟動,可以像開車那樣優雅地坐上車,按下啟動按鈕,之後的操作邏輯和小牛的其他車款沒有差別,依然是按下綠色的駐車鍵之後,轉動右側把手就可以起步了。
開頭說到曾經被電動車搞出過一點“陰影”,所以在騎上這台小牛前還是做了一點點心理準備。不過騎上後發現,完全是多慮了,起步時雖然有期待中的迷之“推背感”,但這台高配動力版的 U1 並沒有車輛向前沖的過猛的表現,個人認為這一點對於定位在日常通勤用和買菜車的 U1 來說是一個比較好的表現,會給人一種安全感。
(女性用戶騎行時的坐姿較為自然)
由於定位是“能上牌”,U1 的最高時速被鎖在了 20 km/h(實測最高在18 km/h,偶爾能到 19 km/h,不過還是可以解鎖最高時速的),擋位也只有兩檔,來到二檔後,仍然能感受到一絲“推背感”,但加速略弱,達到最高速度後,明顯能感覺到車輛仍有對更高檔位的需求。
在上班回家的路上,偶爾會被自行車強行超車,下意識的加檔轉動把手,以為車子在思考人生,然後才回過神來這車給你的不是快感而是安全感。
(小牛聯合研發的新電機,此前車款均為博世電機)
行駛中的坐姿比較舒服,本人 176 cm 的身高,像坐在餐桌的椅子上,行駛姿態較高,但較為輕鬆,腿部也可以自然的落在兩側的踏板上,整體上行駛中不會感覺勞累。不過較高的坐姿不太適合急加速和急刹車,而 U1 上的這台小牛聯合研發的電機(其他車款為博世)啟動和制動的表現較為溫柔,或許也是為較高的行駛姿態做了調教。
適合短途用戶的續航能力
(圓形儀錶盤,顯示資訊較為齊全,夜間背光稍有些晃眼)
這台動力版的 U1 裝配的是 48V 16Ah 的電池,滿電狀態下的續航里程可達 60 km,雖然不及 N1s 和 M1 高配版 120 km 的續航,但日常上下班也基本夠用了。同事從家到單位的距離約為 20 km,到達單位後大約剩餘 56% 的電,如果下班後想要順利回家,最好還是把電充滿較為穩妥。
我家距離單位大約 5 km ,在同事騎到單位剩 57% 的電後,沒有充電的狀態下騎行回家,到家後僅剩 16% 的電,路上一度怕沒電拋錨,或許由於是試裝車的原因,電機和電池的配合沒有調教到最佳,導致電量消耗過快。
(安裝可拆卸腳蹬子的地方)
由於日常使用場景下沒有遇到路上把電用完的情況(用完就要推回來了,沒裝腳蹬子),因此剩餘電量最少的時候在 15%,這時充滿電也大概需要 7 個多小時,與官方所說的 8 小時充滿差不多(未來會有快充 3 小時滿電版本)。
(U1 的電池與電源體積較小)
動力版的電池包重量大概在 6.5 kg,手提並不會感覺到費力,女生也能拎地動,由於電池的體積縮小,且電池箱經過重新設計後,電源可以收到座位下。
總的來說 U1 的續航能力比較令人滿意,但 60 km 裡的續航里程最適合的還是短途用戶,長距離用戶還是考慮 N1s 和 M1 吧。
小細節上的體驗
(電池箱優化後可把電源也放進去,但剩餘空間幾乎為 0)
除了可以自行加裝儲物筐等配件,U1 還給用戶提供了一個放手機的儲物盒,而儲物盒的上方還有一個供手機充電的 USB 插孔。受制於車身尺寸,座位下放的電池箱空間並不理想,放入電源後完全沒有儲物空間了。
(無鑰匙啟動按鈕,USB介面)
U1 上拋棄了物理鎖,改成了電子引擎鎖的設計,在用無線鑰匙鎖車後,後輪的電機會鎖死,無法挪動。此外,由於內置了六軸運動感測器,在體驗中,如果拍打或者挪動車輛,警報都會被觸發,再配合手機上小牛管家 App 的使用,可以隨時知道車輛的狀況。
不過,在體驗中筆者有一個小疑問,就是在車輛已經鎖住的情況下,如果將取出電池進行充電,之前在上鎖狀態下的 U1 在電池取出後是可以被挪動的,此時電子引擎鎖似乎就失效了。因此保險起見,還是配一把靠譜的車鎖吧。
小牛 U1 分為三個版本,定價分別為 2999、3499、3999 元,這個價格放在同等續航能力的電動車裡並不算低,如果你是上班族,距離在 30 km 以內,筆者認為可以考慮,但如果是把電動車作為通勤的主要工具,那麼續航里程更遠的 M1 更加適合你。
總的來說,U1 這台能上牌又長相特別的電動車,還是適合錢多活少離家近,下班有空買買菜的用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