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日誌丨學習網球知識不能機械理解
玩球快滿一年,也和不少球友對陣過,有贏有輸,而失分往往是在自己的正手上。後來,竟有點正手恐懼症,生怕擊球出毛病,越怕還越出鬼,出錯更多。而網球的正反手,好似車之兩輪、鳥之雙翼。這方面有缺陷,必將行之不遠,學其他技巧則更無從談起,一時心情沮喪,恨不得要把球拍砸掉!遷怒於物,只是發洩自己的焦慮,更重要的是查出原因,肯定是自己正手動作走偏了。
因從網球教材上得知,學球不上一年的人,正手擊球時手腕一定要固定住,才能穩定擊出你想要的方向。我牢牢記住這話,結果小臂揮動就顯得“木”,展不開。結果費了老大的勁,球還打不到對方底線邊,自己的隨揮也僵硬地不能到位。另一方面是正手擊球時,過網的球很高又無衝勁,像是給對方喂球。因教材裡說,擊球時拍面應垂直地面。而我從引拍到擊球到隨揮是從低到高的,手臂的慣性作用,讓拍子與球碰撞時,拍面會不自覺地打開一點。後來一想,可能是自己過於機械地理解了教材裡的話,就出現這種種情況。
怎麼辦?就改唄,即使改錯了再改回嘛。正像深圳人說的,不怕錯,就怕不做。我先明確擊球的力量主要來自蹬地轉髖轉肩,帶動大小臂向擊球方向快速揮動,而不是全靠收小臂和手腕。其次是如何理解握拍手腕用力鬆緊程度,易犯的錯誤主要表現在握拍的手腕用力不當,待球時手腕過度緊張,而在擊球的關鍵時刻,手腕卻鬆弛了,無法控制拍面。
再與人練球,擊球隨揮時我大膽用前臂或手腕往裡旋一下,這正好與我的從下到上不自覺的拍面打開相抵消,或超出一些讓拍面關一點,反讓球被拍裹住的時間更長,出球就不會高,因帶點側旋也易過網。這樣慢慢練熟手後,我開始手腕用勁,只需一點點,拍頭速度則明顯變快,把球擊到對方底線邊一點問題都沒有,因為角速度快於線速度。而自己,以前全是用線速擊球的。其實,從電視轉播的網球賽事上,也能看出,職業球員往前揮拍,拍面基本上都是帶關閉的,觸球時,拍面才正好形成與地面直角。
當然,握拍的手腕在整個引拍、揮拍的擊球過程中,只有擊球的瞬間是用力、緊張的,其它時間都應該處在放鬆的狀態。最好保持半西方式握拍,擊球時前臂與球拍近乎垂直,在完成一擊時自然回收手腕。
因為我們玩的是業餘網球,大多數人都沒經過系統訓練。所學的網球教材又多來源於網路,而這恰恰最易形成網球知識的碎片化、支離化,嚴重缺泛系統性,更談不上知道教材當初形成時的背景資料了。毋庸諱言,有些教材還會“打架”,似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其實,說得都有理,因為他們各自都是在不同的場合,或強調某一個問題時所要求的,所謂矯枉過正的情況也不是沒有。
都說讀書不能讀死書,學習網球知識其實也是這樣。一定要結合自身實際,靈活應用才能受益。日誌僅為個人之見,有請方家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