鑊氣:在廚房裡爆破一個手榴彈
“喜怒哀樂,鑊氣是令滿座賓客大喜的一陣迷魂劑。只有廣東人懂得爭分奪秒在菜未抵桌時享受鑊氣的片刻銷魂。”——陶傑
很多人說,廣東人實在。不論身家幾何,踢著拖鞋出街吃大排檔都是尋常。
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沒有說出來的,是廣東人對“鑊氣”的講究。“鑊氣”非明爐猛火不能造就,而家裡爐灶的火候總是欠缺一分。
“有鑊氣”,是廣府人對小炒的至高讚美,也是粵菜獨有的烹飪美學。
但“鑊氣”究竟是什麼,上至星級大廚,下至師奶主婦,都莫衷一是。
這種粵菜小炒的最高境界,對非廣府人而言,理解起來就和老外理解“精氣神”或“氣功”一樣困難。
✦ 鑊氣,廚房中爆破手榴彈 ✦
頗有古風的粵語保留了大量古漢字,“鑊”是之一,意同“鍋”。在粵菜裡特指鐵鍋,因導熱迅速,為“鑊氣”的產生提供了必要條件。
火最大的時候,在鐵鍋中快速翻炒,讓食材的溫度瞬間飆高;水分蒸發,食材的味之精華和鍋體接觸的瞬間發出焦香,成就“鑊氣”。
聽起來玄之又玄的過程,香港才子陶傑有過非常精彩的描寫——
“‘鑊氣’是菜剛搶端上來尚未下箸時憑色香感覺的一聲喝采──一碟小炒,‘鑊氣’好,通常在炒的時候,客人是看得見的:平地一聲雷,煙火爆迸之處,燄光怒張,戰雲密佈,廣東人炒菜,至此境界,好似在廚房裡爆破了一個手榴彈。”
✦ 原理:美拉德反應和焦化反應 ✦
“鑊氣”的原理並不複雜:超過200攝氏度的高溫中,食材表面的水分沸騰蒸發;油脂氧化,引起美拉德反應和焦化反應,食材表面留下一層淡淡的焦物和焦香。
經驗老道的大廚都偏愛引火入鍋,讓食材短暫“過火”,就是為追求“鑊氣”。
所以,一碟牛肉不是外焦裡嫩的幹炒牛河,不能被稱之為合格之作;工作中的後廚沒有繚繞煙火氣,這家粵菜餐廳便不值得一去。
此外,廣東人喜歡用豬油炒青菜,恐怕也不僅僅是豬油更香的緣故,也因為比起植物油,豬油的美拉德反應進行得更充分,產生的風味更多。
✦ 十年苦功,捕捉“那一刻” ✦
有焦香味而不焦,最考功夫。不僅僅是對火候的控制,還考驗大廚對每種食材特性的掌握,務求讓所有食材同時達到焦香而不油膩的境界。
怎麼切,厚度幾何,如何在何時下鍋,翻炒時機、力度,乃至出鍋,無處不是講究。
有米其林餐廳大廚認為,炒菜最重要的是捕捉“那一刻”——
“煮(炒)得剛剛好就是最好了。這件事說起來很輕鬆,但這關係到到底開最大火還是最小火?在什麼油溫的時候放下去,放下去多久?這些都憑你的經驗、感覺而定。這些知識也會隨著年紀、經驗的累積而來。”
可能不到一秒鐘的“一刻”,就是大廚和新手之間的區別。一碟鑊氣十足的幹炒牛河背後,往往是數十年在灶前揮動鍋鏟的歷練。
有鑊氣的地方,必是民間最喧熱之處。廣東人家中必有至少一隻鐵鍋,為的也是追尋“鑊氣”。
只是比起大排檔的爐灶,家中爐灶的火力永遠差了幾分火力。食材固然不會比大排檔的差,但美拉德反應進行得不夠大排檔充分,產生的風味物質和誘人色澤難以匹敵。
有人認為,最講究“鑊氣”的小炒當屬幹炒牛河。但這款在日常飲食中出鏡率極高的主食,你見過多少廣東人會在家裡做?
又考功夫又考火候的,還是留給專業人士吧。
圖片by網路 | 文:Moritz
新食范兒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