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拋開品牌,最強的實戰鞋應該是什麼樣子

說句老實話,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能夠讓你選擇一雙“無論花多少錢都願意買的實戰鞋”,在不考慮外形的情況下,它該擁有什麼樣的科技配置呢?

這次,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如果不考慮品牌的限制,現在能夠存在的“最強實戰鞋”到底該是什麼樣子,又會有什麼樣的配置呢?

鞋面

對於不同的球員而言,有著不同的鞋面要求,前鋒或者體重較大的球員一般需要更強的保護性和支撐性,而速度型後衛或者一些突破型球員一般會更傾向於選擇更輕質的球鞋。

越追求球鞋的保護和支撐性,球鞋就會越重,這點毋庸置疑。被譽為“Nike前鋒科技精華”的LeBron球鞋系列在近幾年就選擇了在鞋面上包覆Posite材質增強球鞋的鞋面保護性。而在重要位置增加Posite而不是直接使用Posite鞋面也相對增加了鞋面的延展性,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球鞋的品質。

▲LeBron 11至13代使用的Posite覆蓋設計一直傾力為LeBron James保駕護航

而後衛球員對球鞋的品質要求也讓後衛球鞋的鞋面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輕。在近年長足進步的編織材質某些程度上也會兼顧球鞋的“輕質”與“高支撐性”。Flyknit因為比Primeknit更硬一些(也就說明了支撐性更好一些),而在編織鞋面的選擇中得以勝出。而為了保證球鞋的保護性,在後跟安置TPU(可以選擇像Rose 7一樣的內外雙層TPU,或是像利拉德2那樣的外部包圍式TPU)也是後為球鞋的習慣性配置。

▲Flyknit的輕質和夠用的包裹支撐使得球鞋的輕量化來到了一個新紀元,而Hyperdunk 2016 FK後跟的Tpu也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腳踝的保護。

▲D-Rose 7內外TPU的雙重保護也讓adidas甩掉了前幾年實戰鞋方面“保護性差”的帽子

至於高低幫的選擇……這個就由各位自由發揮了。

內襯

內襯一般是提升包裹性的最佳選擇,而內襯的包裹性越強,相對透氣性也會越差。所以,你對包裹性的要求一般來自兩點:你對球鞋貼合感的要求,以及……你是不是汗腳。

一般的球鞋會選擇使用前掌內靴,保證前掌包裹性的同時,球鞋的靈活性和透氣性也會相對較高。而希望球鞋更加跟腳,包裹更加緊致的球手則會選擇類似於PG1那樣的全掌內靴或者“襪形鞋面”這樣的設計來保證包裹性。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Kyrie前掌內靴製造的靈活性和PG1全掌內靴的完美包裹感對於不同的球員來說也有著不同的需求。

除了是否搭載內靴之外,後跟的填充設計有時也會影響球鞋的包裹性和保護性。突起的填充物往往會充當“保護性加成”的角色,類似Air Jordan 31這樣的“枕式”填充就是一個很好例子。

▲Air Jordan 31的內靴設計將Air Jordan的舒適度提升到了歷史最佳。

中底

中底的配置一般要考慮兩件事:球鞋抗扭轉性能的高低以及緩震的舒適與否。

球鞋的抗扭轉性能一般取決於球鞋的中底/大底設計以及球鞋的內置抗扭轉科技。在不考慮前後掌分掌設計的情況下(事實上使用這樣的設計概率也是越來越小了,而分掌一般都會加用TPU或是碳板承接),最好的選擇應該就是更輕且韌性更強的碳板材質。不過,考慮到最大面積提升抗扭轉性能並且節約成本,覆蓋全掌的FlightSpeed中底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又是Air Jordan 31,Flightspeed中底的抗扭轉性保證並沒有干擾它成為一雙較輕實戰鞋。

緩震性能是無論籃球初學者,還是實戰鞋方面的“大神”都會慎重考慮的球鞋性能之一,而球手的打法和技術動作的使用頻率不同,對於緩震的要求也大不相同。喜愛全掌Boost或是全掌zoom這樣的極致緩震的人大有人在,而對於啟動的要求或是一些其他的習慣也會選擇稍硬但是更適合一些球員的Bounce科技或是Kyrie 3這樣的前掌Phylon+後掌zoom這樣的配置。

▲Boost的大受歡迎自然有其原因,優秀的緩震的確令人難以忘懷。

大底

球員對於大底的要求往往在於球鞋的抓地力和球鞋的耐磨。雖然抓地力對於球鞋來說的確很重要,但說實話比起大底材質,大底的紋路設計會在提升抓地力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過材質也會有一定的重要性)。而耐磨性則更多會依賴大底的材質和硬度。

▲Kyrie 2通過延伸大網底路到中底部分,保證了球員在各種變向中球鞋都能提供優秀的抓地力。

經常打水泥地的朋友也許會對球鞋的耐磨更加關注,一般也會選擇更加耐磨的球鞋。Nike的XDR外底材質相對於其他材料來說會更加耐磨,而安踏的“水泥殺手”系列也是至今許多球鞋愛好者心中的耐磨神物。

▲一雙球鞋打完一個初中?相信很多有這樣記憶的朋友對這四個字會有些印象。

那麼,你心中的“最強實戰鞋”又是真麼樣子呢?不妨在留言中讓我看到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