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白百何為孩子隱離?孩子最怕的不是離婚!

白百何“出軌”的事情醞釀了這麼多天,熱度卻依然不減。人們坐等著一輪又一輪的爆料,揣測著雙方會作何回應,是撕破臉皮,還是用一句“且行且珍惜”帶過。

最後的結果有些讓人唏噓,卻似乎又在意料之中。

△ “出於對孩子成長的考慮”多麼典型的回答。

雙方隱瞞離婚的事實X年,到底是為何而離婚,為何而隱瞞,作為外人,我們是無權指摘了。但是,套上“為了孩子”這樣的理由,不厚道。

為了孩子,

不過是“中國式婚姻”典型癥結之一

“我覺得我們已經不愛了,但是為了孩子,還是算了吧”“他/她出軌了,可是離婚了孩子怎麼辦”……我們不得不承認,始於激情的愛情總有一天會轉變成婚姻的平淡。

有人願意在平淡中尋找新的意義,也有更多人無法忍受平淡卻又不得不於其中“苟且”。常人有把它歸結為“中國式婚姻”。

明星的事情我們暫且不去操心了,不如想一想我們自己的婚姻,是否也是這樣的“中國式”,或者試著去反思,“中國式婚姻”究竟為何總是讓人詬病?

一、“輕易”結婚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調侃,在學校的時候,父母如防狼般防著孩子早戀,而等到畢業了,全世界的人都開始催著你相親、去結婚,各種長輩都紛紛跳出來勸你早婚早育。

又或者,戀愛談了一些時間,便覺得結婚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無非是找個人過日子。

“過來人”的道理和源於愛的激情當然沒有錯,甚至關於“早婚早育”還可以擺出不少科學依據。

但是,問題在於,就像是童話裡王子公主的故事,結婚似乎只是在長長的人生必需項上打了一個勾,沒有人關心,也沒有人告訴你,婚姻不過是一項更“艱難”的開始,也沒有人教你這漫長的婚姻裡,你要如何度過。

二、形式上的完美,和對面子的追求不無關係

我們常見的衡量一個人的幸福程度,似乎總是和事業是否成功,家庭是否圓滿有關。這些可見的狀態常常比精神層面的滿足更重要。

費孝通先生曾經在《鄉土中國》中深刻地剖析了我們如今各種思維的根源。談到家庭,他的敘述是:

“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的大小而決定。如果事業小,夫婦兩人的合作已夠應付,這個家也可以小得等於家庭;如果事業大,超過了夫婦兩人所能擔負時,兄弟伯叔親戚全可以集合在一個大家裡。

中國的家庭,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夫婦之間只是配軸。配軸,雖則和主軸一樣並不是臨時性的,但是這兩軸,卻都被事業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所以,婚姻似乎從來不是夫妻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事。這帶來了龐大的情感聯結,卻也在婚姻出現危機的時候,讓雙方不得不面對更多人的評判與眼光。

畢竟,從農耕社會發源而來的現代社會,依然有大多數人在追求穩定。於是,人們雖然渴望令人興奮的小插曲,卻也羡慕著他人細水長流的生活,畢竟這是形式上的完美。至於離婚,太沒有面子。

三、內在是破碎的,將婚姻看作一切

不得不承認,很多人還沒真正認清楚自己,便匆匆進入了婚姻,接著,將婚姻看作了一切。

大多數人的結婚年齡差不多在自己的轉型期,處於獨立於半獨立之間,或謹慎或激情地做出了結婚的決定,自此將其看作一種全新的生活狀態。

然而,婚姻也不過是諸多人際關係中的一種,它不意味著和過去徹底斷了聯繫,也不意味著你要擁有多麼神聖、莊嚴、自我悲壯化的心態。

而若是雙方本身的內在依然是破碎的,將安全感完全寄託於婚姻的穩定之上,一旦家庭破裂,那麼他們的整個世界便會分甭離析。

心理上的分崩離析,經濟上並不能獨立……交織而來的破碎很可怕,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常常用“為了孩子”作為藉口,不敢離婚。

在家庭關係中,

孩子害怕的到底是什麼?

“離吧,大膽離吧,離婚對孩子沒有影響這樣的話”當然是扯淡。但是在家庭關係中,孩子害怕的到底是什麼?

單純的“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大。屢屢被拿出來作為教材的竇靖童、林心如……都不用團長再多作敘述了,在良好的處理方式下,孩子和家長都能一樣灑脫。

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家Hetherington 2002年的一個調查研究顯示,父母離婚對許多孩子有短期的消極影響,孩子容易感到焦慮、憤怒、震驚和缺乏信心。但是這些消極影響多數會在第二年就減少甚至消失,但也有一小部分孩子會遭受長期的影響。

同時,研究也發現,孩子如果生活在父母嚴重不和的婚姻中,那麼父母離婚對孩子的消極影響反而比那些婚姻衝突並沒有那麼嚴重的孩子小。有些孩子甚至因為父母婚姻解體而感到“松了口氣”。

維吉尼亞大學Robert E. Emery有一本叫做《孩子以及離婚的真相》的書,其中談到: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父母離婚會對他們造成壓力。孩子需要多長時間去適應生活的這種劇變,取決於父母多久可以對這段婚姻釋懷,以及父母離婚造成的混亂有多嚴重。

那些能夠很好處理離婚壓力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能儘快適應父母婚姻破碎的狀況。

在上一季的《媽媽是超人》中,大家常常談起董潔和兒子頂頂。

你不能說董潔是個壞媽媽,但是她依然很難掩飾自己的情緒,就像她自己說的:時而崩潰,時而告訴自己堅強。從採訪與互動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可能並不開心,也很無奈。

說白了如果父母的情緒一直調整不好,總是悲傷,怨憤,甚至將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這才會讓孩子更易受到父母離婚的影響。說白了,孩子怕的是缺愛。

孩子早晚會知道真相

不如選擇合適的方式減少傷害

離婚到底要不要告訴孩子,這個問題見仁見智,但是,拿孩子來說事卻最不應該。有一位離婚的爸爸被問及對孩子坦白真相的原因,是這樣說的:

• 欺騙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孩子遲早會知道的,如果由別的管道知道,傷害會更大,他們會產生強烈的被騙感,並且很長一段時間,對父母以及周圍的世界,都產生不信任。

• 隱瞞會造成詭異的氛圍:父母為了回避離婚這一事實,必然會顯示出局促、不安和恐懼的家庭氛圍。

• 孩子難以忍受的,是被棄,被忽視,而不是父母離婚:原本是父母的問題,孩子卻容易把錯誤攬到自己身上。“為了孩子”更將加深孩子的負罪感。

• 我們低估孩子對事實的接納:孩子對事實的消化能力,對新生活的接納能力,比我們想像的要強。

當孩子已經懵懂地感知了變化,父母卻依舊在含糊其辭,孩子不僅會對父母產生不信賴的感覺,而且極有可能把父母離婚的原因歸咎為自身。

因此,孩子有權利知道真相,父母有義務告知孩子:婚姻的破裂是父母之間的問題,與孩子沒有關係。

既然選擇了結婚,就要明晰這份合同的風險與收益,並承諾願意遵守,承擔代價。而如果婚姻已經無法挽回,那麼坦然、坦率也不失為一種止損方式。

最好,雙方能統一口徑,大方、誠懇地反思自身,以取得孩子的理解:

1、不要逼自己的孩子站邊,這會讓他們很為難。不要再指責對方。要知道,在你貶損孩子的父親或母親時,孩子也會對自身價值產生懷疑。這一點,即使是維持著完好婚姻家庭的父母也要注意。

2、不要將孩子捲入你們的爭論:最好選擇在孩子聽不到的地方溝通你們的分歧 。

3、儘早和孩子談論離婚的問題

越早和孩子談論發生了什麼以及談論的次數越多,孩子接受起來會比較容易感受會更好一些,談論的同時讓孩子分享Ta的恐懼、擔心與感受,並給予Ta安全感。

“這不是他們的錯”“我們依然愛著你”“你以後會有兩個家,會有更多人愛你”“你永遠是安全的”。這四點是談論的原則。

4、對不同年齡的孩子,用不同的方式

 對於年幼的孩子,父母除了和以往一樣給予孩子關愛,還需要重複的告訴Ta父母離婚不是Ta的錯,你們會一直愛Ta。

 對於年長的孩子,他們對父母離婚這件事情已經有了更多的認知,這時,父母需要告訴他們離婚的細節以及離婚這件事對Ta未來生活的影響,並給孩子更多的提出問題和表達憂慮的機會。

如此,孩子也會慢慢地,和你們一起,接受現實,開始新生活。

如果給不了孩子完整的愛,那麼“完整”而貌合神離的家庭也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