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Skam》:不完美世界的完美

Skam裡是一個完美的世界,並非說每個人都是完美的人,因為每個人都在為一個完美的世界而努力。這種浪漫之中其實又帶著一點殘酷,忠於理想,又面對現實。

(談性說愛中文網特約專欄)好幾個月前,我的朋友就向我推薦過這部劇——《Skam》。由於當時幾乎所有的影評都抓著“兩個北歐美少年的高甜戀愛”為賣點,而我又非常討厭那些刻意賣腐的劇集,所以對豆瓣9.5的評分也是一笑了之。

直到前兩天,不懷任何期待地點開了《Skam》第三季的第一集,結果就這麼折戟在這部劇中。其實,青春劇、青春電影從來都是層出不窮的,而近幾年主打“同性”的劇集也挺多。但看完《Skam》以後,雖然我也被劇給甜到蛀牙,但我完全不想給《Skam》貼上諸如此類的標籤。

這是一部完美的“挪威青少年教育片”

有朋友說,這是不是挪威版“Skin”(《皮囊》,一部英國青春偶像劇),我覺得形式上挺像,但是它劇情完全沒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重口,而是帶著濃濃北歐社會主義的小清新。

友人笑曰:這其實是一部挪威意識形態的樣板戲。

我覺得某種程度上,這部“挪威青年教育片”的確如此——但這並非貶義。

豆瓣有個短評是這麼寫的:Skam裡是一個完美的世界,可惜這個世界不存在。的確,看完整部劇以後,我們會由衷地覺得:天哪,這世界太美好了。但其實,這部劇裡的世界又是那麼現實。

這部劇的主角伊薩克(Isak),是一位深櫃少年(這裡單單在說Skam的第三季)。

圖片:

第三季中,他刻意去撩漂亮姑娘艾瑪(Emma)來向朋友炫耀,在和朋友一起看性☆禁☆感女孩兒跳舞時故意貶低舞蹈老師“這個老師看起來好gay啊”,反而他的朋友們都一臉莫名其妙:“你為什麼突然這麼說?這太冒犯了。”

伊薩克還裝作漫不經心地問他的穆斯林同桌薩娜(Sana):“為什麼都現代社會了,你還會相信宗教?而且它的教義還反對同性戀之類違背現代社會價值的東西?為什麼不相信現代科學和進化論呢?”

而穆斯林姑娘立刻反擊:“那麼我們就說進化論,同性戀在基因上是死胡同,你怎麼解釋同性戀的合理性?”

伊薩克於是尷尬地帶過了這個話題。

那個世界充滿著理解和同理心

猜猜伊薩克與薩娜討論宗教的情節後面怎樣發展?

一段時間後,薩娜無意中知道了伊薩克的性向,於是在一次課前吞吞吐吐地尷尬開口:

薩娜:“我昨晚發你的連結你看了嗎?”

伊薩克:“沒有。關於什麼的?”

薩娜:“就是一些研究,關於…進化論和…同性戀。我在想我們前段時間的一個討論,我很少會犯錯,但是…事實證明那次討論是我錯了。因為同性戀已經成為…進化論中的自然機制。而且關於它有很多新的有趣的研究。所以…我錯了。”

伊薩克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問:“那伊斯蘭教呢?有沒有什麼新的報導?還是說,還是老樣子?”

薩娜極其嚴肅地這樣回復:“伊斯蘭常說,眾生平等,沒有一個人應該遭遇背後的指點,ta們不應該受到侵犯,不應該受到評判,不應該淪為笑柄。所以如果你聽到有誰用宗教信仰作為仇恨的合理辯護,不要聽ta們的。因為仇恨並非來源於宗教信仰,而是來源於恐懼。”

圖片:

與此同時,伊薩克還有一個對基督教狂熱信仰的母親,而基督教也反對同性戀。因此在整個暗戀、明戀埃文(Even)的過程中,伊薩克始終飽受煎熬,不知如何向母親開口,而最後他終於咬牙向母親發短信挑明:

“嘿媽媽,我和一個男生在一起了。我知道你信仰上帝,信奉聖經裡所說的——這是一種罪惡。但是你不要害怕,因為上帝創造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模樣。每一個人都有同等的價值,如果你為此感到難過,真對不起。抱抱。”

猜猜他的母親怎麼回復?

“給我的兒子伊薩克:從1996年6月21日21:21(伊薩克的出生日期)看到你的那一秒開始,我就一直愛著你。我也會永遠愛著你。永遠。”

你給我犯錯的機會,也給我認錯的機會

對同性戀這一問題的關懷的確是這部劇的一個亮點。挪威早在2008年就已經通過了同性戀立法,為什麼伊薩克仍然對自己的性取向隱隱藏藏?即便在伊薩克嘗試向朋友出櫃以後,他還在解釋:“我不是homo(同性戀)…或者說,只是有一點點homo,我是喜歡男孩子,但不是那種homo…你懂嗎?”

那種homo,又是哪種homo呢?大概是曾經被妖魔化的“娘裡娘氣”、被刻板印象定格的“愛穿緊身皮褲(不是說汪峰)和紫色衣服”、被耽美文化限定的“嬌弱美少年”,homo一詞已經帶有了太多標籤,以至於伊薩克在出櫃時不得不強調,自己除了喜歡男生,其他的地方“並不那麼homo”。

然而當伊薩克向他的gay室友艾斯吉爾德(Eskild)如此強調自己與他“那種homo”的不同時,他那愛穿緊身皮褲的室友如此嚴肅地說:

“有那麼一些人,這麼多年來,一直飽受侵擾,ta們有的被毆打,有的被殺害,不是因為ta們想要與眾不同,而是因為ta們寧願死,也不願意隱藏自己。”

圖片:

這是我不喜歡許多專為戳中腐女G點而製作的耽美作品的原因:這些作品將所有同志人群所可能面對的複雜問題都無視,僅僅將傳統愛情故事的男女主角性別修改成兩位男性,為了賣腐而賣腐,反而對同志人群造成了新的歧視——倘若你不夠帥氣、不夠浪漫、不夠多金,不夠勇敢到願意為了愛情與世界為敵,你就不夠資格做一位同志。

但,話說回來,Skam裡的大家顏值也很高……

然而顯然,Skam不滿足於僅僅滿足腐女們YY的幻想。這部劇揭示了許多人們對同志群體的誤解,也呈現了許多同志人群所面臨的複雜處境。不過,比對現實想來,我們可能也覺得電視劇對現實問題的處理(譬如宗教與同性戀的衝突)有些過於浪漫和夢幻——但就我的理解,這背後所代表的其實是一種極其浪漫的“意識形態”。

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嶼

有一個情節我印象特別深刻:伊薩克深受這段感情的折磨,感到自己睡眠不好,於是試圖向校醫索取一些助眠的藥物。

校醫卻讓伊薩克學會首先與周圍的人溝通:

“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嶼,唯一一座通往其他島嶼的橋樑,就是語言。如果我們互不言語,就只能成為一座座孤島。可惜現在的人們都只熱衷於借助外物(吃藥)。”

當然,精神類的疾病還是需要吃藥的。但是我百分之百贊同校醫這句話:藥物不能解決一切。

之前看到過一部影評,抨擊現在極其火爆的某部電視劇塑造的人物代表著一種刻板的社會無意識,但事實是:這就是現代社會理解世界的方式。想想看火爆的“大資料”這個詞語,我們就能明白一切:一切都被抽象為資料、代碼、概念,這種方式甚至在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一切方式——那就是,將一切變得簡單、直接、明瞭、穩定。

這一做法並無錯處,問題在於這並非一個兩難選擇——我們並不是被迫在理性和感性之中二選一,也不是非要在二者之間擇出高下。人人都有一種偷懶的趨向,我們總是想要選擇最簡單、最方便的方式解決問題,這無可厚非。但完全依賴一種方式是行不通的——我們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我們想要僅採用藥物、僅依靠法律和制度來解決,都是行不通的。因為世界就是複雜的,就是多變的。

人也一樣。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部北歐的“樣板戲”背後其實蘊含著最寶貴的人性:人與人在不斷溝通、理解與原諒,我們的島嶼在不斷的交互中糾纏、生長,並且變得更好。

現在的文化產業中流行這樣一些元素:叢林法則,強者為尊,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復仇……就好像,一個壞人就註定壞一輩子,仇恨就必須通過消滅對方的方式解決,力量才是話語權的前提——但究竟是不是這樣呢?或只是這樣呢?

其實這個世界永遠是未完成的狀態。之所以說Skam裡是一個完美的世界,並非說每個人都是完美的人,而是每個人都在為一個完美的世界努力。每個人都認真生活,學著傾聽,從過去中學習,用同理心理解他人,以及勇敢認錯。

這種浪漫之中其實又帶著一點殘酷,伊薩克與埃文經歷一切,甜蜜和好,但伊薩克卻冷靜地說:“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圖片:

許多人評論說希望兩個人能在劇中永遠甜蜜下去,然而我卻覺得這個結尾更為完滿。最後,伊薩克終於學會承認和正視現實中的種種問題而不是逃避時,他卻還能話可以說是非常切題了:“讓我們忠於理想,讓我們面對現實。”

讓我們面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同時又認清:“生活,就在眼前。”

(文/ 河狸,做不了戰鬥的海狸,也是一條油光水亮的河狸。)

(特約專欄,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文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