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產後抑鬱:初為人母,你並不喜悅?

(談性說愛中文網)當嬰兒的啼哭聲響徹產房時,經歷懷胎十月的辛苦後終於迎來了新生命的降臨,這通常會給人帶來快樂和喜悅。然而,很可能第一次成為父母的我們,並沒有想像中的興奮和喜悅。暴躁的脾氣、異常容易湧出的淚水,甚至看見孩子會越發地不開心,這是怎麼了?很可能你正在經歷“產後抑鬱”。

從“嬰兒憂鬱”到抑鬱症:什麼是產後抑鬱?

產後情緒上的低落現象稱為“嬰兒憂鬱”(Baby Blue),這主要是由於產後雌激素水準波動較大引起的,多在產後3天內出現,持續7天左右,之後多數新媽媽的症狀可減輕或消失。“嬰兒憂鬱”發生率雖然高,但一般都不嚴重,不會導致嚴重的後果,不經過治療也能痊癒[1]。

但若這種情緒的低落一直持續甚至加劇,新媽媽有經常哭泣、憂鬱、煩悶、厭惡孩子或是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有自殺、自虐等不良情緒出現時,就應該警惕了,這可能是新媽媽患上了產後抑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產後抑鬱症從生產到產後2-3年都有可能發生,母親抑鬱會影響其對孩子的照護行為,如過早中斷母乳餵養,經常叫醒孩子,較少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或注射疫苗等[2]。

不只有媽媽還有爸爸:多少人會產後抑鬱?

國外研究顯示,產後抑鬱在普通女性人群中的發病率為 10%-18%[3],而國內研究顯示產後抑鬱的發病率在7.63%-35.59%[4],甚至還有資料提示受到抑鬱情緒影響的新媽媽可高達80%。儘管存在研究者對產後抑鬱的理解、測評標準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差異等原因,但仍可以看出中國女性產後抑鬱發生率並不低。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通常認為產後抑鬱是女性的“專利”,但研究發現產後抑鬱也會找上新爸爸——產後12個月內 4%-25%的父親經歷過產後抑鬱[5],而父親抑鬱對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以及孩子的健康發展都會產生不良影響,且抑鬱的父親很少會和孩子親近、互動,甚至會經常打孩子[6]。

大到西瓜,小到芝麻:為何會出現產後抑鬱?

產後抑鬱的原因是較為複雜的,因為各種事宜都可能導致抑鬱。個體因素包括:孕產婦體內各種激素急劇地變化帶來情緒的波動;身體本身不佳,如感染、發熱等狀況;疲倦和勞累也是致使新媽媽情緒低落與憂鬱的一大原因;對新生兒過高的期望和期望落差也會帶來消極情緒。

另外,社會支援系統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得不到伴侶和家人的支持,完全一個人餵養新生兒而得不到任何説明等都會帶來抑鬱的可能;同時,環境也不可忽視。冬季本身就更容易抑鬱,中國獨特的“坐月子”文化也會給新媽媽帶來一定的被剝奪感。

從愛人到自己:怎樣預防和緩解產後抑鬱?

做有準備的父母:預防產後抑鬱要從孕前開始,除了完善的孕前檢查、疫苗注射、葉酸補充、藥物控制等以保證雙方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懷孕,對孕期和產後的規劃也是非常重要。最好在孕前就與伴侶商量好以下問題:家庭的收入可否負擔起寶寶的撫育?孕婦是否需要辭掉工作做全職媽媽?孩子出生後主要由誰來照顧,具體怎麼安排?此外,妊娠中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做好產前檢查,保障母子健康。

加強產前學習:很多孕婦對於孩子出生後的期待只停留在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的畫面上,這種不切實際的期待會給新媽媽當頭一棒。所以加強產前學習,掌握照顧新生兒的各種技能,充分瞭解照顧新生兒的困難及解決辦法,學會積極的心理調適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產婦的期望落差,減輕產後抑鬱。

提供充足的支援:在醫學上,伴侶、家人、朋友等的支援被稱為“支援系統”。這個支援系統是否穩固非常重要。研究發現丈夫對於妻子產褥期照料的滿意度對產後抑鬱有很大影響,丈夫在產褥期重組家務活動、幫助照顧嬰兒,並在產婦情緒最脆弱的這一時期提供情感和資訊支援,可以減少產後的負性情緒[8]。同時,照顧產婦的家屬應提前與產婦做好溝通,瞭解並盡可能滿足其需求,特別要注意為產婦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減輕產婦工作及生活壓力,給予產婦母乳餵養等方面的指導[4]。

新媽媽自身的調試:新媽媽需要積極地開展自我調試,理性看待產後抑鬱。新媽媽要保證自己的健康,無須凡事苛求盡善盡美。特別是有的新媽媽對嬰兒的睡眠以分鐘來計算、餵奶精確到毫升,生怕孩子沒吃夠沒睡夠,這都是沒有必要的。新媽媽要主動尋求幫助,適當給自己放個假,出去看場電影,和朋友逛逛商場,放鬆地洗個熱水澡,白天加強休息等都有助於情緒的紓解。此外,恢復自己的工作,適當的運動,對恢復自我效能感和找回自信很有幫助。

尋求專業的幫助:如果產婦已經出現較為嚴重的抑鬱症狀,切勿諱疾忌醫,家屬應及時帶新媽媽去看醫生,醫生通常會根據產婦的症狀類型、嚴重程度和餵養方式進行藥物治療。而近年來,心理療法也越來越多地受到推崇,通過認知療法、森田療法、催眠療法、情感調節等方式可以説明產婦更快走出產後抑鬱的陰影[1]。

最後,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順利度過產後的時光,好好享受新生命帶來的苦惱和甜蜜。

參考文獻

[1]何鳳娣等.產後抑鬱症預防與調理[M].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06:3-163

[2]楊曉,高玲玲,黃睛珊等.2003—2012年Web of Science資料庫中產後抑鬱研究論文計量學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14(28):828-832

[3]Guintivano J.Arad M,Gould TD, et al. Antenatal prediction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with blood DNA methylation biomarkers[J].Mol Psychiatry,2014,19(5):560-567

[4]周靜靜,高鈺琳,鄒芳亮等.產婦產後抑鬱與社會支援期望落差的關係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誌,2016(9):651-654

[5]Melrose S.Paternal postpartum depression: how can nurses begin to help?[J]. Contemp Nurse ,2010,34(2):199-210

[6]Musser AK ,Ahmed AH,Foli KJ,et al. Paternal postpartum depression: what health care providers should know[J],J Pediatr Health Care,2012,27(6):479-485

[7]Eastwood JG,Jalaludin BB,Kemp LA,et a1.Relationship of postnatal depressive symptoms to infant temperament, maternal expectations,social support and other potential risk factors:findings from a large Australian cross-sectional study[J].BMC Pregnancy Childbirth,2012,12:148.DOI:10.1186/1471-2393-12-148.

[8]張穎,杜玉開.431例婦女產後抑鬱情況及社會心理影響因素分析[J].醫學與哲學.2015(7):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