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培養孩子自律的黃金年齡,很多家長錯過了

3歲的洋洋最近被家人稱為“蠻不講理”。洋洋在讀的幼稚園離家比較遠,媽媽每天開車接送。有一天媽媽因為半路要到一個朋友家拿東西,臨時改變了駕車路線,細心的洋洋發現後哭鬧不止,一定要媽媽走原來的路線。

哄不過,無奈的媽媽只得繞回幼稚園,重新按照平時的路線駕車回家。回到家洋洋被批“蠻不講理”,連媽媽也被爸爸批評“太溺愛孩子”。爸爸為了修理洋洋的“蠻不講理”,承擔起洋洋的接送任務,每天故意變換不同的駕車路線,惹得洋洋每次都哭鬧不止。

很明顯,洋洋爸爸的做法是錯誤的,但洋洋媽媽的做法到底對不對?稍後告訴大家。

洋洋這種執拗地按原路線走的做法,其實是秩序敏感期來了。一般來說,2-4歲是兒童的秩序敏感期,個別孩子會提前到1歲。具體表現在所有事情一定要按“秩序”進行:

比如回家時一定要乘坐右邊電梯;

比如玩具一定要自己拿,別人幫忙拿了要放回去自己重新拿一次;

比如晚上回到家一定是他開電燈,否則要別人關了他重新開一次;

比如去公園玩一定要穿綠色的運動鞋,不能穿紅色的休閒鞋;

比如媽媽的衣服不能放在爸爸的衣櫃間,媽媽也不能穿爸爸的衣服;

比如睡覺時,媽媽一定要睡在自己左邊,爸爸只能睡右邊;

又比如爬樓梯時要爸爸抱一段才會自己走,否則就拒絕上樓梯……

每個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具體表現會有些少差異,只要爸媽仔細觀察就能發現。

孩子為什麼會經歷秩序敏感期?

蒙台梭利認為,敏感期與兒童的精神現象有密切關係,精神現象是一種洞察力和行動,是意識和精神成長的基礎。而秩序敏感期是幼兒思維和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表現,孩子會有強烈的按照原來的秩序行事的意願。有研究表明,秩序敏感期將影響孩子一生的品質,秩序感的破壞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扼殺孩子的自律感,未來可能會導致孩子做事缺乏條理,比如衣服亂丟亂堆、作業學習用品從不整理收拾;長大後住所亂糟糟,工作中經常分不清重點……然而,還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把孩子秩序敏感期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視為“蠻不講理”、“找麻煩”,輕則指責批評,重則打罵或暴力“糾正”。

雖然父母要理解孩子秩序敏感期的“蠻不講理”,盡可能尊重孩子的行為,保證孩子的安全感和未來的自律感,但有時候發生一些無法左右的客觀情況,或者為了滿足孩子父母不得不花費過多的時間精力,遇到這些情況時,父母要耐心跟孩子溝通,讓孩子改變主意,而不是父母單方面地一味鎮壓。

秩序敏感期,也是父母幫孩子建立規矩的最好契機

小古是個自律的孩子,是社區裡媽媽們羡慕的“別人家的孩子”,爸爸媽媽也省心不少。2歲起就會自己洗澡、穿衣服,自己洗小襪子,自己吃飯,平時還會幫忙掃地、擦桌子;上學後,在媽媽的指導下,能自己每晚收拾書包、刷牙、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在幼稚園也很少讓老師幫忙呢,還總是喜歡幫老師擺小凳子、頒發教具,幼稚園的不多老師都很喜歡小古呢。那是因為小古的爸爸懂得從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抓起。

秩序敏感期是培養孩子自律的黃金期,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時,別錯過這個幫孩子建立規矩的最好契機:垃圾要扔垃圾桶而不能亂丟、紅燈停綠燈行不能亂闖紅燈、睡覺前要把玩具歸位而不能亂棄在屋子、用完的東西物品要及時歸類擺放、故事要聽完一個再聽另外一個不能半途而廢、每天上幼稚園前衣服物品要自己整理和準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讓別人幫忙……父母給孩子建立這些規矩,有指導但不包辦,從一開始便給孩子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習慣,將受益終生。

PS:幼兒說整理了最全最清晰的兒童敏感期列表

來源於:幼兒說。相關版權問題請聯繫【包包】旺旺號:today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