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百年老宅,讓來過的人都不想離開……

每年這個季節,是成都人一年中最好的時光,到周邊古鎮過週末、賞桃花,趁著清明小長假,找一處私人度假地,好好放鬆一下……

成都人大多愛往大邑、彭州頻繁跑,卻往往忽略了更為美好的風景……位於成都右上角的小城金堂縣,距離市區50km不到,有著渡口遊船古廟宇,一條半邊街和西式教堂,依山傍水的它是四川十大古鎮中唯一的山地古鎮。

今年,金堂的五鳳溪古鎮更是上了央視紀錄片《記住鄉愁》。

鏡頭下的五鳳溪古鎮熙熙攘攘,好不熱鬧,而我的視線則全被不遠一處深宅大院所吸引……

在五鳳龍泉山脈南麓一悠悠青山裡,隱藏著一座土木結構的四合院,一條清幽小溪從院門前逶迤流過……如果不是看了紀錄片,很少人會發覺這裡還存在著另一方天地。

這座上了年紀的深宅把自己藏在山間,平時只有家族後人進行日常維護打掃,偶爾迎接前來學習、研修的學者,更多的時候,在時間裡悄然佇立……

位於金堂縣五鳳鎮金箱村的賀麟故居,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由賀麟的曾祖父賀道四與其堂兄賀道三初置,後有擴建。2010年,為了紀念賀麟這位哲學巨擘,當地政府和賀麟親屬共同對故居進行了保護性修復。

2015年,賀麟故居紀念館正式掛牌,免費對外開放。

賀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中國現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翻譯家、哲學史家、黑格爾哲學研究專家,當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賀麟自幼受到儒學薰陶,17歲考入清華大學,之後赴海外留學,潛心研究西方哲學。早在20世紀40年代,賀麟就建立了“新心學”思想體系,被尊為現代新儒學八大家之一。

紀念館建築占地面積10.086畝,原有總建築面積約3400平方米,其中住宅部分房屋51間約1800平方米,“乾泰亨五色染坊”、“乾泰亨燒坊”、“乾泰亨糖坊”(漏棚)三個作坊約1600平方米,為木結構和土木結構兩進四合院落群。

紀念館主要按院落歷史使用功能保護展示,大致分了紀念區、讀書研究區、農耕文化區、作坊區等。

和大多數故居紀念館不同,賀麟故居原樣保存了老宅裡的物件,最真實地還原了歷史生活情境,少了大紅色的警戒線,也沒有冷冰冰的玻璃櫃……

所有的東西就擺在你的面前,讓你行走其間,感受百年前的生活……

修復的過程很難,榫卯結構的構件都要請老匠人照原樣製作,不能用鐵釘,也不能刷油漆,更不能以鋼筋水泥毀掉建築原有的意境。

為還原老宅厚重的歷史韻味,修復的工程進度緩慢,一根橫樑,一截門柱,都要千挑萬選。

慢工出細活,經過2次修復,最終,這座承載著賀家數代書香的老宅,還原了。

故居背山靠水,綠意環繞,與周邊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除了真正愛好歷史、喜愛幽靜的人,這裡很少被人知曉,也正是因為低調,才可以提供無味都市生活中最難能可貴的體驗。

推開木門而入,映入眼簾的是古色古香的建築,恍惚間,似乎穿越到了最久遠的古都。

一方藏風納水的天井,一幢小窗半掩的繡樓,彙集細流的太平池,這方小小的天地,蘊藏了數代人生活的智慧。

百年的祠堂,承載了一大家人的春夏秋冬,如今,這裡保留了曾經的傢俱物件,讓偶爾前來的遊人瞭解前人的喜怒哀樂。

賀家世代讀書,賀麟老先生更是哲學巨擘,老宅裡最多的,就是關於“讀書”的地方。

在這裡,你可以瞭解到一代哲學大儒賀麟的求學故事以及詩書傳家的優秀家風。

在這裡,舊時的學堂,現在開放給前來研修和學習的團體使用……

深檀色木桌,竹編靠背椅,靜靜泡上一杯蓋碗茶,置身於此,仿佛看見三尺高臺上,拿著戒尺的教書先生正搖頭晃腦講解奧義。

三間屋子裡陳列著賀家人的照片、賀麟老先生的手稿,十分珍貴……

數間老屋被收拾妥當,老舊的書架上陳列著上千冊圖書,免費開放給所有到來的人,如果你愛書如命,那這絕對是一處讀書的好地方。

或沉迷書中,或凝神細思,或閑坐暢談,每一種形態在這裡都會被包容。

由於老屋保留了完整的土牆和木梁,這裡,一切都是最原始的模樣。

若是天氣好,你可以踏著咯吱作響的木梯,登上昔日小姐的繡樓,推開木格窗,遙望遠山;也能移座樹下涼亭或樓廊,感受暖陽的愛☆禁☆撫……陽光灑進來的時候,周遭新發的樹葉被襯得通透發亮。

讀書人有讀書人的玩法,好耍之人在這裡也能搓個麻將,擺個龍門陣。

但是,你要想真正品味到這裡的魅力,恐怕還要在這裡住一個晚上。因為夜色下的賀麟故居又是另一種味道。

老宅旁有一年久失修的老作坊,現在已經被重新修整,建成了乾淨舒適又私密的空間。這裡適合忙碌的你前來好好睡一覺,聽窗外雨滴、鳥鳴,遠離手機和網路的控制……

故居的志願者詹叔叔說,曾經有一個長期失眠的人來這裡住了一夜,睡得格外好,連夜裡窗外的暴雨雷鳴都不曾感受到。

可供住宿的房間還在不斷完善中,很多擺件、裝飾都是祖輩用過的老東西,沒有多麼富麗堂皇,只是不經意漏出一絲歲月的餘韻。

未來,還會在老宅旁重建賀麟老先生在北京時生活的場景,所有物品都是從北京搬運回來,皮箱、浴缸、木制冰箱……會被細心的工作人員一一原樣擺放……

百年前炊煙嫋嫋的廚房,如今仍有人在其中生火做飯,飯點時間,老宅飯菜香味縈繞……

在這裡,胃也一定不會感到空虛,當地人自己種的蔬菜,在院子外奔跑的土雞,河裡戲水的鴨子,都能在大廚手下變成上等佳餚……

城裡人追求的純生態,無機的自然食物,這裡都有。

這些柴火灶上烹飪出來的菜品,看似簡單,卻散發著最自然的味道。沒有了各種濃厚調味料的掩蓋,拋棄了各種油膩失真的做法,食物最原始的味道在每一張餐盤裡凸顯出現,每一口都透露著久違的新鮮。

生活不在別處,就在這一木一瓦的老宅子裡,吃飯喝茶,曬太陽,這就是川人悠閒生活本來的模樣。

來源: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