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孩子,“留守兒童”不應該是你成長的標籤

#留孩子在家等你的滋味是什麼,你知道嗎?願天下的孩子都有父母陪伴!#

謝女士和老公一對是常年外出務工的夫妻,在兒子洪洪3歲那年,夫妻倆就開始了異地工作,孩子寄放在鎮上奶奶家。

年前,兩口子回家探親,帶著大包小包的禮物,其中有不少就是謝女士給兒子準備的,想著有近兩年時間沒見自己的寶貝兒子了,心裡邊恨不得馬上飛回家。走進家裡的大院,看到一個豆丁大的小孩坐在凳子上啃餅乾,謝女士一眼就認出是自己的洪洪不假,就興奮地喊了一聲“兒子”。

凳子上的小人兒睜著兩隻烏溜溜的大眼睛,一看門外這個陌生的“阿姨”向自己跑來,“哇”的一聲就哭了出來,還不忘對著屋裡喊:奶奶!有壞人來抓小孩了!謝女士的眼淚刷得一下就流了出來,兩年沒見,自己竟成了兒子眼中的“壞人”。早知道孩子會和自己不親,當初又何苦要背井離鄉,留下這麼大的遺憾?

這沒有親情的工,不打也罷。

在中國,尤其是在中國農村,每一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孩子被迫成為“留守兒童”,在沒有爸爸/媽媽陪伴的日子裡,我們永遠不會懂他們為何會這麼的敏感、暴躁、脆弱……

也許是我們沒有發現,這些孩子會在夜晚的被窩裡偷偷掉淚;會在自己的本子裡寫下對爸爸媽媽的無限思念;會在父母即將離家時哭得撕心裂肺……因為沒有體會過,所以永遠不會理解其中的苦,甚至會覺得這些孩子“作”,心裡有“問題”。

會指責,是因為沒經歷。

曾經,我看到這樣一個新聞:一個八歲大的小男孩,得知媽媽工作的地址後,跑到警察局謊稱自己走丟了,一直哭著求員警叔叔帶他回“家”,而他提供的地址,就是媽媽工作的城市……

很多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孩子的錯誤行為,認為孩子“沒家教”、行為“荒謬”,甚至“構成犯罪”,而我看到更多的,是孩子身上母愛的缺失。

我相信一個懂事的孩子,在經過正常的教育之後,能分得清好與壞,該與不該。但是無論什麼年齡的孩子,他的成長都需要親人的陪伴。

“渴望”和“擁有”是兩種不同的感受。

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自己的選擇,而父母更是迫於無奈。孩子已經飽嘗了父母不在身邊的心酸與恐懼,我們是不是可以少給他們一點傷害?

不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他們——沒有媽媽在身邊,他們可能不知道怎麼穿衣打扮;不用言語跟他們開玩笑——他們可能真的會認為爸爸/媽媽不要自己了;將指責變為“教”——其實他們很聰明,大都懂感恩,他們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可能需要你教一教……

希望“留守兒童”這個標籤,永遠不會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