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傾注關愛,陪伴孩子成長
中國孩子累,中國家長也累。他們為了孩子的前程,花錢報班、上課陪學,可真是操碎了心。可即便如此,仍然難以疏解他們內心的焦慮。這種焦慮甚至不會因為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而改變,無論名列前茅,還是成績欠佳,家長都有著一樣的愁。
從心理學分析,家長無法消減的焦慮,主要源于三種心理狀態。
1、父母迫切希望通過與優秀孩子向上的社會比較,為孩子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如果用作比較尺度的參照標準不切實際,不僅正面功效會失效,還會影響到幸福感、情緒及認知等。
2、家長擔心孩子將來面臨激烈的競爭本無可厚非,但在孩子認知發展的重要時期強調這種不安全感, 只會給孩子留下很深的陰影,甚至會讓他們把這個理念傳遞給下一代,形成惡性循環,醞釀發酵成“中國特色的生存危機感”。
3、父母在對孩子缺乏準確認知時,很容易盲目從眾,同時,他們也擔心做出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決定會面臨壓力。所以,即便有家長對自家孩子有全面的瞭解,也可能迫於外界壓力而服從大多數,從而減少選擇失敗帶來的愧疚感。 這一點在中國家長競相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上,體現的極其明顯。他們有些是不知道孩子擅長什麼、適合什麼,有些就算知道,也因為害怕被“別人的孩子”落下而選擇從眾。
借鑒積極心理學中的 “欣賞式探詢”模式,通過一個“4D”的流程來實現,或許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1、發現自我的優勢:家長需要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對獨有的氣質特點和潛在優勢有清晰認知,並承認和接受它;
2、樹立長遠夢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根據孩子的特質,量身定制出成長發展規劃,對症下藥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設定階段目標:家長需要將長遠目標分設為可實現的短期計畫,要鼓勵孩子跟過去的自己做對比,而不是跟同齡人作橫向的比較;
4、積極持續實現:保持樂觀,採取積極行動,家長可以把注意力從孩子的不足轉移到已經取得的成就上,去欣賞他們付出的努力,這種正面回饋更能激發孩子內在的自主學習動力。
好孩子是教育出來的,但教育並非改造,希望通過環境打造,讓孩子成長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並不合適。與其在焦慮中投入過多的無效努力,倒不如試著把焦慮的心放下,盡可能的去用欣賞的眼光給孩子提供鼓勵和支持。更多的額育兒資訊可以關注小編進行更多的瞭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