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寶寶的血常規報告單,應該這樣看!
是否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經歷:寶寶生病發燒上醫院,醫生說“查個血吧”。查血到底能說明什麼問題,報告單上一項一項的數字是什麼意思,醫生又是如何從專業角度看待這些數字的呢?大家一定都很好奇吧。
血常規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血常規檢驗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通過觀察紅細胞(俗稱紅血球),白細胞(俗稱白血球)、血小板數量變化及形態分佈,判斷疾病。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
血常規報告單裡的秘密,其實是因人而異,如果准媽媽想自己血常規報告,只需要好好學學怎樣看血常規報告單,就可以了。如果遇到不正常。准媽媽該怎麼辦呢?
血常規檢測是在檢查什麼?
首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血液。
隨著心室的不斷收縮、舒張,血液從心臟流向全身各組織中的毛細血管,再從各處的靜脈流回心臟。
在這個過程中,血液從肺部獲得氧氣、從消化器官獲得營養物質,並將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產物運送到肺、腎、皮膚等處,排出體外。
血液儲存著人體的健康資訊。當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血液成分就很可能發生變化。
因此,對血液進行檢測,能夠幫助我們判斷一個人的身體狀態。
白細胞紅細胞等參數代表什麼意思?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細胞中又包括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
血常規檢測,就是對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這三大類血細胞的數量和形態等資訊進行檢測。
白細胞
寶寶發燒時查血常規,白細胞的參數可能會比較高。這是為什麼呢?
白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禁衛軍”。當細菌、病毒等病原體侵入人體時,白細胞就要上陣殺敵。在殺敵的過程中,白細胞總數就會升高。
另外,白細胞又可以分為兩種主要類型:
粒細胞和淋巴細胞
。拿出血常規報告單,你應該可以從裡面找到它們的身影。
粒細胞中的中性粒細胞主要針對細菌。正常情況下,血液裡只會有很少的中性粒細胞,但是當我們發生全身性☆禁☆感染或者嚴重的局部細菌感染時,免疫系統就會緊急調來更多的中性粒細胞。
這時進行血常規檢測,我們就會發現,血液中中性粒細胞比例也升高了。
淋巴細胞參與清除消滅病毒的工作。淋巴細胞的比例和形態變化,是輔助診斷病毒感染的重要指標之一。
紅細胞
紅細胞是人體內的“運輸隊長”。它負責把氧氣運送到全身各處,再把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運走。
如果紅細胞的數目和形態出現異常,就可能影響血液運送氧氣的能力,甚至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紅細胞中含有一種重要的蛋白叫血紅蛋白,大家的血常規報告單通常也有這項參數。
血紅蛋白中含有鐵元素,如果身體長期鐵攝入不足或營養不良,血紅蛋白的合成就會出現原料短缺,進而影響紅細胞的生成和功能,出現貧血。
我們通過檢查血常規,可以看出血紅蛋白濃度下降及相關的紅細胞參數異常。
另外,鐵元素讓血液呈現紅色,所以如果寶寶貧血的話,可能看起來面色比較蒼白,嘴唇顏色比較淡,家長可以注意觀察這一點。
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管內的“泥瓦匠”。身體有磕碰、外傷導致血管破損時,血小板就會迅速在破損部位黏附、聚集幫助血管填補缺口。
如果血小板數目過低,人體止血能力就會下降。一旦血管出現破損,就可能出血不止、止血困難。
每項參數變化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大家已經對不同種類的血細胞有了一些瞭解。下面我就用一份血常規報告單作為例子,告訴大家怎樣看血常規結果中的各種參數,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第一類:與白細胞相關的參數
白細胞總數(WBC)、中性粒細胞%(NEUT%)、淋巴細胞%(LYMPH%),這幾項參數一般需要綜合分析,用於區分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
白細胞升高,同時伴有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常見於細菌感染。
白細胞總數降低或基本正常,同時伴有淋巴細胞比例增高、形態異常,多見於病毒感染。
不過,大部分血常規報告單上的參考範圍都是成年人的標準,而學齡前小朋友的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比例與成年人是不同的,所以小朋友的血常規結果,一定要通過專業的兒科醫生進行解釋。
較嚴重的過敏或寄生蟲感染,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ESO%)比例增高。
第二類:與紅細胞相關的參數
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gb)的變化通常是同步的,如果寶寶有缺鐵性貧血;長期挑食偏食引起的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等情況,常出現這兩個參數降低。
紅細胞壓積(HCT)是紅細胞占全血的容積比。如果寶寶有大量嘔吐、腹瀉、脫水等情況,這個參數通常會升高。
第三類:與血小板相關的參數
血小板(PLT)一般較為穩定,升高常見於某些疾病的恢復期;降低多見於某些疾病或藥物引起的血小板破壞過多或過度消耗。
平均血小板體積(MPV)用於評估血小板的平均體積大小。如果血小板體積過大,會導致止血功能下降,即使有正常的數目,也可能出現止血困難的情況。
總之,人體的各種變化、健康和疾病相關的資訊都會反映在血液中。通過血常規的檢測,再結合病史和臨床表現,醫生就可以説明每個人評估身體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