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智慧投顧行業最大問題是什麼?智能投顧是風口還是泡沫? | 對話

雷鋒網4月18日報導,互聯網金融平臺麥子金服昨日在官網公佈獲得銀行系B輪融資消息,並於今日在上海召開融資發佈會暨智慧金融發展與創新應用論壇。

毫無疑問,互聯網金融正在向智慧金融化方向發展,技術正在徹底改變金融服務的形態與流程。智慧投顧無疑是當下最受關注的亮點。投資界的AlphaGo是否會取代人類投資顧問,成為客戶資產最重要的管理者;對於客戶而言,更信賴人類還是擁有人工智慧的機器?

在“大資料時代下智慧投顧與創新發展”圓桌對話中,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先生、上海金融資訊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娟、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孟添、搜股科技創始人于洪鈞、麥子金服董事長黃大容出席並發言。主持人是互聯網金融千人會聯合創始人蔡凱龍。

以下是對話實錄,雷鋒網AI金融評論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智慧投顧發展迅速的原因

主持人蔡凱龍:

今天的話題從一組資料開始,今年二月份,全球智慧投顧資產排名出爐,根據資料顯示,靠前的智慧投顧資產管理公司均為美國公司。其中Vanguard集團以470億美元的託管資產位列第一。SchwabIntelligentPortfolios和 Betterment分別以託管102億美元和74億美元資產位列第二、第三。智慧投顧資產管理規模年增長率達到了103.8%,並預計2020年智慧理財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2萬億規模。

所以我想請問黃總和於總,

兩位是從事智慧投顧的企業主,

為什麼智慧投顧發展這麼迅速,有什麼特點可以吸引用戶和投資者。

麥子金服董事長黃大容:

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智慧投顧讓投資變得異常簡單。用戶只需要一鍵,一個充值,就可以完成對很多產品的投資。

第二,風險分散。因為智慧投顧投資組合包含各種演算法,平衡風險和收益,相對比較安全。

第三個原因在於投資額可以比較小。對於中產階級而言,過去缺乏比較好的理財產品,降低了進入門檻。

由於這三個方面的原因,導致了現在大家對智慧投顧非常看好。雖然現在國家對股權類的智慧投顧有一些政策上的想法,但是這並不阻礙大方向上智慧投顧的發展。

搜股科技創始人于洪鈞:

在我看來智慧投顧有這幾個特點:

第一,歐美市場智慧投顧有了長足發展,現在已經居於成熟期和爆發期。

第二,智慧投顧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傳統的年化的基金管理費達1%~2%,而現在可能降到0.1%,甚至再往下降。

第三,智慧投顧可以全天無休7×24工作。

總的來說,智慧投顧既可以省錢又省時間,又有一定先例可尋,這就是為什麼國內智慧投顧這麼火的原因。

智能投顧的顛覆性與否

蔡凱龍:

黃總主要是從普通投資人角度出發,於總從技術角度來講。順著於總的話補充一點,因為智慧投顧是用電腦和演算法,投資理很性。所以理性可以去掉情緒上的波動,比如說貪婪、恐懼的情緒,這也是吸引機構投資者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說智慧投顧以後會替代理財師,對理財業產生顛覆。也有人不同意,認為智慧投顧到現在還是非常初級的,只是演算法上的自動、交易上的高頻或者是快速,沒有到真正高智慧的階段,更多的只是節省成本。邵總覺得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

首先是成本節省。我們有110萬個客戶,而加上營業部的投顧也不過一兩百人,意味著根本不可能以人工為客戶提供充分的服務,這個時候機器人可以幫忙。高盛一百萬美金以下的淨值客戶都是由機器人做的,這個趨勢是很難避免的。

再者是性價比非常高,智慧投顧小、分散、簡單,但是投資人相對關心的是收益怎麼樣,專業人士都知道需要風險收益的平衡,不是說收益越高越好,但是沒有一個爆款讓投資全面信賴它。所以大家還是將信將疑。

這需要傳統行業專家和演算法之間的一個互動。專家會來訓練它,它自身也學習,但是突破點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真正到來,那個時候才是生死一線的時候。

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孟添:

主持人剛才說的幾個例子,包括舉了歐美迅猛發展的資料,我們目前的情況,但是我覺得中國現在智慧投顧發展情況很難和美國做比較,或者說很難拷貝美國這種迅猛發展的模式。

從供應和需求的兩個角度來看,美國有養老金制度、避稅的需求,雖然我們也有需求,中產階級的理財需求仍然很大,但和美國的需求完全是不同的,所以從需求的角度講是完全不一樣的。

從產品供應的角度來說我們的問題更大,美國的標準化產品包括ETF產品非常多,但是中國只有100多隻ETF,美國發展很快,我們中國是不是也發展的很快,這是需要打一個問號的。

第二個問題,我並不認為資本投入很多的行業一定會發展很好。拿P2P來說,資本也不是很理性,現在緩過勁了,覺得P2P平臺不能看流量,那個時候燒了這麼多錢導致行業的野蠻生長,對行業是不利的。資本已經理性地看清了智慧投顧,如果作為一個行業來看,是不是應該合理看待,這也是打一個問號。

從這兩個方面講,我們還是要冷靜地看這個新生事物。如果我們誇大智慧投顧的話,從理論上講確實可以降低成本,但是目前還是處於初級階段。

智慧投顧是否處於泡沫階段

蔡凱龍:

從供給和需求上看,中國和美國差別非常大,所以很多的美國智慧投顧想拿到中國落地,特別是一些大的智慧投顧在中國落地,根本做不下去。但是第二點我保留自己的意見,孟秘書長說現在資本市場過熱,邵總也說有點泡沫。而我對泡沫的另外一個看法是,

如果一個行業要發展,一定要有泡沫支撐,特別是資本市場。

P2P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再比如AI,現在資本市場有多少人投AI,如果不這麼投的話,不會達到第三次浪潮的頂峰。請李秘書長講講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上海金融資訊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娟:

中國消費者在面臨金融創新的大環境和美國是不同的,我們之前在金融產品比較匱乏的環境裡出現了科技金融,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提出人工智慧,但為什麼已經到了二十一世紀了,我們還在談人工智慧,主要是因為大資料技術。人工智慧需要大量的資料基礎和大量的使用者基礎。

所以,目前的人工智慧還處於初期階段,不管是證券公司也好,還是創新的互聯網金融也好,還是傳統的銀行機構,還是面臨著基礎資料的整合和應用階段。

很多證券公司現在要求用戶註冊提供手機號碼,但我想問一下,提供了手機號碼以後有沒有和三大運營商合作,通過他們的手機號碼進行資料深度挖掘,為人工智慧提供更好的資料篩選和演算法?

也就是說目前所有的金融機構資料是獨立的。如何形成一個非常完善的人工智慧分析,還需要一條非常長的路走,最終要在大資料的基礎上完成演算法和概念性的基礎。

傳統金融機構、科技公司做智慧投顧的優、劣勢

蔡凱龍:

我曾經問過矽谷人工智慧的專家,人工智慧的發展有三個要素,硬體、演算法、資料,如果只選一項選什麼,他選資料,因為資料是最關鍵的,也印證了李秘書長說的,人工智慧發展這麼久,為什麼到現在才爆發,因為大資料的積累。

我們看人工智慧,在中美兩國供給和需求雖然有區別,但是你會發現有共同點,剛開始的時候都是科技創業公司在做,但是有了這個市場和規模以後,傳統金融紛紛介入,銀行、證券都開始做智慧投顧,那問題就來了,

傳統金融機構、科技公司做智慧投顧各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搜股科技創始人于洪鈞:

我舉貝萊德資產管理公司為例子,貝萊德做資產管理已經做了三十多年了,但是它一直把自己定義成一個科技公司,而且這是它的唯一定義,它不把自己定義成金融公司。我當時到貝萊德公司,貝萊德擁有全球最大的資管系統,我過去也是做這個系統的。我有兩點感觸:

這家公司從成立第一天起就是做技術。

然後把做技術這件事情做得非常的自然。

不是像有的智慧投顧公司,從第一天起就想迅速成功,貝萊德從第一天起就踏踏實實做技術,從交易到資產管理到客戶服務所有的自動化來做起。所以說貝萊德把科技融入到金融的血液裡面來做。我的老東家把自己定位成一家華爾街的科技公司。

蔡凱龍:我總結一下於總的話,其實做這件事情,如果一家公司天生就把技術融入到自己的血液裡,不管是金融公司還是技術公司,都可以做的很好。

麥子金服董事長黃大容:

我從幾個方面看待這個問題:

第一,做這個事情需要人,我覺得做智慧金融這方面的人才有幾個要點:對於用戶的痛點把握非常清楚;對於金融的全流程非常清晰;懂得用什麼樣的技術分解這些流程上的各個節點,然後重塑這些要素,成為一個新的組合。

這樣的人在銀行或者說其他的傳統機構中,由於受到人力資源薪酬體系的限制,所以往往會出來自立門戶。所以在初創期裡面,從人這個角度說,科技公司做比金融公司做更好。

第二點從財務角度來說,即使在傳統金融機構有這樣的人願意繼續做下去,可是當他把財務預測給CFO的時候肯定會遭到拒絕,對於一家上市公司或者說銀行,他們的CFO能夠容忍一家五年不盈利的子公司嗎?

第三,所有的智慧金融初期都是“醜陋”的,草創階段中,誰能夠對這種技術的發展有容忍度?我相信肯定是這種創新型的科技公司。

除了人財物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在於資本,現在科技公司也能獲得很好的資本,傳統的金融機構最優勢點在於有錢。因此從中長期發展來說,他們會投資或者說控股科技公司,其實這是一個融合,前期我堅持科技型公司做得更好,後期是一個融合的發展方向。

蔡凱龍:最後一點,中長期說到了資本,邵總對於風控上有什麼想法。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

不需要特別強調風控,風控是一個體現。我是傳統金融機構的代表,回到金融的本源,我們的資管公司東方紅管理1600億左右資金,其實你可以分析他們的投資風格,然後程式化人工智慧化,管理規模可能是16000億,其實對於傳統金融而言,是通過我們的專業能力、技術來獲得風險調整以後的回報。

金融技術可以分成兩端,一個是資產端,包括做搜股或者投資責實,還有一個做財富端的,做配置。這兩個完全不一樣,資產端要難很多。如果結合傳統金融機構良好的資產端研發投資能力和新興技術公司的技術,一定會有一個更有效的資產管理組合和更有優勢的規模。

監管會對智慧投顧的發展產生什麼影響?

蔡凱龍:

說到中國的Fintech的發展,任何一個行業都離不開監管這個話題。智慧投顧也不太好定義成一個行業,因為它可以用在P2P、財富管理等各個方面,因此監管就更難了。李秘書長怎麼看這個問題?

上海金融資訊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娟:

剛才主持人介紹了一則新聞

(注:4月13號,證監會網站掛出了山西證監會發出的一則消息,點名幾家智慧投顧銷售基金涉嫌違規。)

,其實從頭到尾和智慧投顧沒有任何關係,可能是我們媒體把智慧投顧放在標題裡,博大家的點擊率。基金所有線上和線下銷售管道都要有許可證,所以這只是一個銷售管道問題,大家把人禍嫁接在智慧投顧這樣一個科技產品上去,其實展現了公司的逐利趨向,這只是個別的基金公司在甄選銷售管道上違規了,我們所有的用戶、業內人士在區分其中關聯性的時候要清晰。

蔡凱龍:

沙箱監管在北京也做了這個模式,監管的態度還是非常明確的,支持創新。新聞是不是一棍子把一船人打死了?技術沒有對和錯,你拿槍也可以保衛祖國也可以犯罪,您的意思是

智慧投顧只是一個技術,這個新聞太偏頗了?

上海金融資訊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娟:

我們很多的創新名詞往往是過於概念化了,很多人說的時候甚至沒有理解深層次的意思和在產業裡面發揮的作用,我們其實還在挖掘技術的真正作用,但已經被媒體、平臺、企業用得天花亂墜,特別是一些違規違法的公司,把這個概念炒的很熱,導致行業走偏了。

目前智慧投顧行業的最大問題

蔡凱龍:

智慧投顧目前發展當中最大的、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搜股科技創始人于洪鈞:

在中國這個特殊的環境裡,我覺得監管政策的允許是能夠發展的必要條件。因為智慧投顧必須基於一個成熟的市場體系和金融產品體系,所以說中國金融產品體系完善起來之後,智慧投顧會得到較大的發展。

蔡凱龍:是不是說中國的金融產品體系,不足以支撐智慧投顧的發展?

于洪鈞:

中國的金融產品體系,可能可以支撐初期的智慧投顧發展,但是複雜的智慧投顧,像國外的一些成熟產品很難直接在中國落地。

麥子金服董事長黃大容:

智慧投顧有一個建倉和調倉的過程,建倉到調倉需要一個演算法,演算法的基礎是金融產品以及金融衍生品,由於中國金融產品基礎比較薄弱,所以基礎產品沒有像國外這麼豐富,所以調倉還是人為的,但是隨著中國金融的發展,金融衍生品的豐富,我相信智慧投顧演算法,建倉調倉會有一鍵式的服務。監管機構強調,不能沒拿到牌照就說這個技術,如果你拿到牌照,用這樣一個很好的技術,我相信監管是歡迎的。

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孟添:

從行業協會的角度來說,我覺得我們從業同仁看待智慧投顧要去除浮躁的心態,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創新與探索,我相信這一方面需要資料的積累,也需要時間的驗證。

上海金融資訊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娟:

首先,各大平臺要“慢一點”。目前該行業大多數人都趨之若鶩,蜂擁而上,但是考慮到中國實際情況,如果說歐美人的大腦就是一和零,那麼中國大部分用戶會出現三和四,所以我們開發智慧投顧的同時,我們要回頭看看我們的用戶有沒有接受到這個程度。

第二,人才應該通過全學科的培育和孵化。我們行業協會一直在統計行業的資料,有一個資料是統計公司的員工人數,計算分析男女比例和年齡。

很多企業不理解,這和智慧投顧有什麼聯繫。我一直認為人工智慧是全學科技術,關聯生物學、心理學、身體功能學等學科,很多小微貸企業的年齡層次在28歲到25歲以內,這樣的年齡層次設計的智慧投顧一定是小型消費金融;如果是券商、基金、信託、銀行,產品設計部門年齡會偏大。因為你沒法找一個沒去過黃山的人,告訴別人黃山到底美在何處。

我們要著重全學科的理解,更全面地分析人的行為,才能把人工智慧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