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點設計師KyleHsiao:軟硬兼施驅動未來
2017年全球用戶體驗領袖峰會4月20日在上海舉辦,主題為“使用者體驗為王,探究融合創新之道”。本次峰會由全球UX聯盟與捷孚凱(GfK中國)聯合主辦,將邀請亞太地區用戶體驗領域的專家、商業領袖200人參會。
以下內容為使用者體驗資深專家、紅點設計師Kyle Hsiao先生精彩發言
今天很榮幸能夠參加UX大會的第一場演講,我有一點忐忑。我今天的題目是“軟硬兼施”,主要是我個人的背景,我是學設計出身。我先介紹一下我自己,等一下再介紹一些案例,我在和碩和寶馬從事的兩個案例和大家進行分享。從我這幾十年的經驗我和大家分享軟硬之間的結合。
大家都知道現在產品講究的不再只是做硬體,軟體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以前是軟體做軟體,硬體做硬體,現在是軟硬體整合在一起。我們在一個公司要開發一個成功的東西需要硬體人和軟體人進行合作,這時候會有很多的衝突和很多的激蕩,今天我想借這個短短的時間和大家分享,不管在企業中還是在單位中如何在兩個不同組人之間找到一個更好的平衡點。
我出生於1973年,之前大部分的時間在和碩設計,我01年在美國畢業之後就到了華碩電腦公司,我做了將近10年的產品設計,06年在中國成立華碩分部,但是在08年的時候華碩和和碩分家,我到了和碩。和碩可能大家不太清楚,大家應該知道富士康,它是全世界最大的製造公司,和碩排名第二,所以富士康做的東西和碩也做,比如說手機、平板電腦、家用遊戲機等等各種硬體產品。我在和碩是負責設計部分。去年我加入了寶馬集團,寶馬的設計中心除了在德國總部的設計中心之外,在美國、中國以及德國都有三個設計公司,我在其中負責產品設計。所以我碰撞出了很多的硬體設計。可以說一開始的時候,在02年的時候只做硬體,比如說做筆記型電腦的時候,軟體不需要傷腦筋,因為有一家公司叫做微軟可以幫我們做,所以硬體做硬體,我們做軟體,我們把這些兜起來。到了安卓出現,安卓手機開始起來的時候發現不一樣了,每個公司發現不能只靠硬體,因為硬體的同質性太高,其實每一個手機、每一個電腦都是同樣的CPU,除了外觀之外更重要的是內部,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談用戶體驗,包括使用者如何和產品交流,怎麼使用這個產品,這個時候硬體和軟體已經不能跟以前一樣,各自做各自。這時候就產生了很多的機會點。
我聽說今天有很多做產品的公司,也有做汽車的公司,我今天舉幾個例子是和汽車相關的,這是我這十年來做的和汽車相關的。
第一個例子。這是一個汽車的系統,當時有一些汽車廠商找我們,他希望在中控台以外的地方做一個螢幕,放一些資訊,他也不清楚要放什麼,因為以一個人體工學來考量的話,眼睛一直看著其實是不合理的,這20年來一直是這樣的。第三個螢幕出現在什麼地方?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開始想。首先請大家看一段視頻。
這個視頻其實是在三年前開發的,地點在臺灣,其實和中國不一樣,大家可以看到中間有一段是他在餐廳點外賣,事實上在中國更方便,因為中國的外賣非常發達。今年我們在寶馬展示了一種可以在車上叫外賣的技術,外賣小哥騎著摩托車在最近的時候送到你的車旁邊,那個時候你可能還在等紅燈。
我們那個時候開發了很多,這是其中的幾個案例。
今天我想跟各位分享的是背後開發的故事,這個東西是如何產生的。我們都知道現在到2030年,統計說有60%的人會住在所謂的超大城市中,超大城市可能會超過2000萬人以上。這麼大的一個城市其實已經沒有一個簡單的交通工具可以滿足所有人的出行,包括傳統的地鐵系統、公交系統,甚至包括汽車、腳踏車,其實都不能完全滿足大家的交通出行,包括前面也分享了在中國的共用單車,各種各樣共用的媒介和交通系統組合在一起滿足所有人在超大城市中的出行需求。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以前時候我們進了汽車關門的時候我們基本上和外接隔絕,因為我們要專心開車。在上海大家也清楚,3月25日有一個上海新的交通法規,非常的嚴格,上個月我在國外出差,回來的時候同事說你開車要小心,千萬不能按喇叭、看手機,否則會罰款200塊,我發現現在開在路上基本上沒有人敢用手機,因為路上的交警實在是太多了。
我們進了車門關門的那一霎那有很多的資訊是被隔絕的。但是我們也知道在自動駕駛車來臨之後,我們在車上的時間是可以被分離出來的,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可以說我們一個人有24小時,扣掉在車上的一兩個小時,其實以前這一兩個小時我們是不能用的,如果有自動駕駛車,這個時間是可以拿出來利用,這是一個很珍貴的資源。所以各大車廠包括各個公司一直在想辦法怎麼樣在科技來臨之前,我們能夠把好的體驗提供給消費者。
在那個時刻來臨的時候,汽車在出行大架構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它不是被隔離,而是被無縫接軌,讓整個資訊更加的通暢。比如說我開車的時候不能看微信,在自動駕駛車中我可以辦公、休閒、玩遊戲、睡覺,這時候體驗是更加順暢的。這時候我們如何在車上這個空間中讓資訊更加合理的、被更有意義的和更方便地被使用?甚至於我們也希望,我們之前也做過問卷,消費者進了寶馬車,寶馬強調的是消費樂趣,但是有很多人不覺得是一個樂趣,但是如何讓進了這個車的人感覺是愉悅的,是想去玩的,我們喜歡玩手遊,但是在車上能夠玩遊戲嗎?不行。那麼如何讓開車變成一個愉悅的過程。因為我們看到在中控台有很多的按鍵,其實大多數的消費者是害怕的。大家應該有看過特斯拉,我記得那時候特斯拉剛剛出來的時候,有一次我和辦公室的同事剛好叫了一輛車,正好是特斯拉,很多的設計師第一次看到特斯拉,進去特斯拉之後中間有一個17寸的螢幕,非常的醒目,每一個設計師都盯著那個螢幕看,都想摸。因為之前的中控台沒有人去摸,後來大家就想如果可以玩部落衝突該有多好。
包括前幾年寶馬也想除了在中控台的位置之外,可以把資訊放在車廂中。很多人想過擋風玻璃,甚至是其他地方。但是我們也看到AR、VR的技術開始出來的時候大家也很高興。MINI在前幾年開發了一個系統,是戴眼鏡的,是一個AR,基本上可以通過眼鏡看到車外面的場景,比如說開車的時候車門旁邊有一個小孩子,可以通過眼鏡看到小孩子就在門外。為什麼要戴一個眼鏡?眼鏡很重,很沉,而且要做聚焦,技術也有局限性。一方面我們做AR的時候都知道,實際的東西和虛擬的東西其實要在同一個視頻面,但是不在同一個視頻面的時候其實很難連接在一起。而且頭要動,視頻就會被破壞,這時候就需要戴眼鏡,但是又會產生其他的問題。在這個科技出來的時候我們發現了很多的機會,我們發現消費者不一定可以順暢地接受它,這表示科技需要進一步被發展。剛才說的是AR系統。現在在車廠我們在研究,戴眼鏡不是一個更好的體驗。最糟糕的是擋風玻璃,最大的問題是擋風玻璃是傾斜的,很難對圖像做校正,據我瞭解這是很難克服的一點。包括很多的強光線,本身環境的限制。我們看到透明玻璃的出現,大家眼睛一亮,覺得也許可以放在玻璃上做一些資訊的展示,但是遇到一個強日照的時候就發現什麼都看不到,包括各個地區的色溫也會對產品有影響。
我們後來做了很多的研究,後來解決把螢幕放在方向盤上,那個時候我們認為是一個比較折衷的方向,當然也遇到了很多的問題。首先第一個那個地方要放安全氣囊,當然每個人對安全都非常注重,所以如果放一個顯示幕在安全氣囊的地方你會害怕,就算我說很安全你也會怕,如果炸開之後會碰傷自己。那個時候我們找到其他公司一起研究,它不是玻璃材質,因為玻璃不能放在方向盤上,如果它是一個軟性材質就可以,這個科技的出現讓我們覺得這個方向是可行的。開發出來之後也得到了不錯的好評,到了最後一關,我給客戶報告的時候,車廠的CTO說了一句話,他說什麼都好,但是不太能用,因為我們不知道這個車的LOGO放在哪裡。這是一個玩笑。
幾次溝通下來,我們可以看到汽車雖然是一個很小的空間,但是怎麼樣把資訊在這個汽車中和人做交互和整合,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這個案例是三年前的案例。
去年我進了寶馬,寶馬也做了很多這樣的嘗試,我們也認為寶馬強調開車是一個享受。當你除了開車享受之外,要做其他事情的時候,包括你要看微信、在餐廳點餐、訂房間、買票,要做日程表,如何整合在開車體驗是寶馬所想的事情。所以我們不僅要達到從A達到B點這個簡單的交通移動需求,我們也希望能夠把生活中其他的體驗整合進來。同時最重要的是我們覺得不能喪失寶馬本身操控的樂趣,這是寶馬一直以來堅持的。
曾經十年前我們只重視這條路,怎麼樣過這個彎道,現在不是,過彎道的時候還有很多的服務,我們需要聽歌,要和朋友聊天,要跟車,一起出遊等等各種各樣的服務可以整合在車裡是什麼樣的狀況?這是我們在去年進行的一個嘗試。
可以看到寶馬比較偏重駕駛體驗,所以永遠不能放棄消費者喜歡開這個車的樂趣,所以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讓消費者自己開,但是如果不開的話可以做其他的事,包括開車的時候電話和郵件不能進來,但是你需要和外界溝通的時候可以切換到自動模式。
這兩個例子就是我和大家要分享的內容。當我在開發軟體發展的硬思維和硬體開發的軟思維。我們一定要瞭解現在技術的瓶頸,你才知道未來突破的時機。其實我們剛剛看到第一個方向盤案例的時候,怎麼會湊巧有這麼多的技術在這裡,其實這個技術不是偶然,是必然的。我們一直想說科技其實一直有趨勢,而其實也在推進科技的變革,所以瞭解科技的變革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各位應該都知道對產品的硬體廠商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媒介。我們知道科技的出現,當大家都在廣泛討論的時候很可能是一個上升曲線,當大家討論很熱烈的時候千萬不要盲目的樂觀,因為可能在一定時間就會掉下來。包括現在的VR,其實現在處理器運算能力還不夠,所以一定要戴一個很重的電腦。當電腦的速度可以跟上的時候,VR可能就達到了一個普及性的時候。所以當你看到一個科技很熱的時候千萬不要盲目的樂觀,當它下來的時候也不要悲觀,也許到了科技區隔的時候,這個科技和其他科技結合的時候有另外的機會產生。當你關注VR的時候你可以知道它是在上升還是在下降,和其他的科技對比的時候你也可以看到會在什麼時候實現。
當你知道這個科技現在還不能用的時候,不表示永遠不能用,它只是在一個時間點的時候你會知道可以在什麼時候用。
接下來說一下硬體開發的軟思維。也有一個案例,這個案例是SMART SCALE,他開發了一款抗菌玻璃,但是他不知道這個可以賣給誰。我和大家分享一個設計流程我們有幾個步驟:研究、探索、執行和產生,我們以這個案例來說。
研究,我們知道誰需要抗菌,誰需要抗菌需求?當然有很多,我們也做了很多的頭腦風暴,和客戶討論的時候覺得是嬰兒和孕婦,所以我們鎖定他們,我們在探索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抗菌,所以我們從嬰兒和孕婦的角度來說,其中有一個地方我們發現很有趣,當我們去醫院看到,量體重的時候大家很在乎,在醫院時候媽媽把孩子放在體重秤上很不放心,因為她不知道前一個量體重的是誰,這時候我們發現是一個痛點。所以我們就選擇了這個方向和客戶進行溝通,幫他做一個產品。我們用了他的抗菌玻璃,還有ITO,ITO是能夠偵測體脂的技術,我們也發現如果可以加上其他的科技,也有可能量身高。所以我們希望這個稱可以量身高、體重、體脂和其他生物特徵,在設計上我們希望可以做的像IT產品,而不是傳統的電子秤的感覺,所以它也可以記錄。執行的時候我們遇到了問題。很有趣的是那時候我們在開發的時候,客人很高興的過來試用產品,站上去以後身高和體重都出來了,那一本書放在頭上就可以知道身高,結果客人上去以後量不出來,因為肚子太大了,擋住了,我們又調整了測試的位置,基本上大部分人都可以被量到,當然需要做一些角度的修正。
這是硬體開發的一個案例,我們幫他做了APP,包括如何把家庭成員的重量、身高等等整合在一起,其實消費者不關心到底有多重,他關心的是孩子的健康,是不是健康成長發育的過程。包括其他小朋友的標準體重,標準的BMI,我們都放在資料庫中進行對比。
做了十幾年的軟硬體開發,今天和各位談最後一個想法,最重要的一個點。其實做軟硬體的開發就是如何整合所有的共識?包括你是來自不同的軟體部門、市場部門、硬體部門或者是設計部門,所以為什麼我們說美國隊長這麼重要?他的武功不是最好的,但是他的領導是最好的,所以領導是一個很重要的一件事。我們有時候不是壓團隊,而是要刺激團隊。
今天是UX峰會,大家都很熟悉JOURNEY MAP,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其實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最後我們還是回到用戶體驗。當你用汽車和秤的時候,你的痛點和需求在那裡,這種時候比較容易達成團隊之間不同部門之間的共識。
今天很榮幸有這個機會和各位分享我這十年來硬體、軟體整合開發的想法和經驗,希望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在會後和各位進一步的聯繫。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