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手機漲價背後到底誰最受傷?性價比牌越來越難打

2月8日,手機電池供應商三星SDI天津工廠意外起火。對此不少人打趣道,手機廠商又多了一個漲價的理由。“漲價”——已成為最近手機行業的敏感詞。

近日,魅族、樂視、小米先後宣佈旗下低端產品漲價100元左右,而上漲原因是元器件採購成本上漲和匯率波動影響。而更令產業界擔心的是,在去年的線上線下管道大戰中,線上管道已經“完敗”,如今消費者敏感的神經再次被漲價撥動,這對主打線上管道的“互聯網手機”品牌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四大件”幾乎全部缺貨、漲價

其實,手機原材料價格上漲並算不上新鮮的新聞,去年下半年開始,上游供應鏈缺貨的新聞就已層出不窮。GfK通信事業部研究副總監金瑞兆表示,在今年年初的這波手機漲價潮中,原材料上漲扮演了主要誘因。

在手機的成本結構中,主晶片組、顯示幕與觸控模組、前後攝像頭、存儲模組四大部分佔據“大頭”,占到手機整機成本的50%~80%。“四大件”的價格波動,幾乎決定了手機生產最終的成本。

手機面板的價格上浮很早就已經開始。金瑞兆分析,由於2015年底上游產業鏈並不看好2016年的全球手機市場,導致面板廠商的投產計畫嚴重不足。去年上半年,面板價格一度持續下滑,致使面板廠商出現虧損,下半年不少面板廠商被迫調整生產結構選擇減產,或轉投手機行業新寵OLED螢幕以及其他領域。

可就在面板減產的同時,一波手機消費升級意外降臨,手機市場一片利好,根據GfK資料顯示,2016年手機零售量達4.71億台,同比增長達12.2%,遠超預期。去年下半年開始,手機屏供不應求,價格幾乎翻了一倍,甚至更高,手機廠商即使“有錢”也難買到“一塊屏”。據悉,中興、vivo、金立等廠商均專程奔赴中國臺灣,與中華映管、友達光電、群創光電等手機螢幕供應商接觸,尋求上游供應商的供貨保障。

“手機硬體升級很快,手機記憶體和存儲模組就從2GB+16GB升級到6GB+256GB;還有手機攝像頭,不僅圖元攀高,去年雙攝成為主流,相關生產廠商產能爬坡尚需一段時間,加上CMOS生產廠商索尼日本遭遇地震等客觀因素影響,上述這些元器件的出貨量都十分有限。”業內人士透露,除了手機螢幕外,其他三大項也均因缺貨導致10~30%不等漲幅。此外,手機的雙工器、濾波器、晶體振盪器、電池材料等其他重要元器件,均在缺貨範疇內。

“一邊是客戶火爆的銷售,一邊是我們嚴重的晶片供需缺口,現在已經全系列缺貨,p系列尤其嚴重,下半年(2016年)都看不到緩解的可能性。客戶殺我的心都有了。”由於低估市場預期,2016年聯發科晶片缺貨嚴重,其首席運營官朱尚祖曾用“客戶殺我的心都有了”來調侃手機晶片缺貨的程度。也正是由於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一貫使用聯發科晶片的OPPO與vivo在銷量猛增的同時,引入了成本更高的高通晶片組。

申萬宏源研究指出,受手機面板、記憶體漲價和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上升等多重因素,手機至少抬升13%以上BOM(物料清單)成本。

互聯網手機受衝擊最大

中國手機聯盟秘書長王豔輝認為,受元器件成本上漲影響最大的,首當其衝就是主打性價比的“互聯網手機”。互聯網手機品牌和產品利潤薄、緩衝空間小,每個細微的成本提高都能招招戳到利潤的痛點。

例如,此次漲價的紅米4,其帳面上的配置與華為nova、OPPO R9s相差並非很大。同樣尺寸的螢幕、相差無幾的存儲配置,均採用高通驍龍625處理器,甚至紅米4的電池容量還更大一些,但價格卻差了好幾個檔次,紅米4售價僅為899元,後兩者分別為2099元和2799元。百元級別的成本上漲顯然對紅米4而言是不可忽視的。

王豔輝認為,線下管道銷售的手機在定價之初就將管道行銷等成本考慮在內,對上游產業鏈波動承受度高,但是主打線上管道、追求性價比的互聯網手機則將這部分成本剔除後定價,整體利潤空間偏窄,上游供應鏈一旦出現成本波動,幾乎就是牽一發動全身的“整體價格調整”。

不難發現,當下官方宣佈漲價的小米、魅族,協力廠商管道間接漲價的360手機、華為榮耀等,均為“互聯網手機”品牌。而這波漲價潮是否會影響到今年新機定價?業內人士均表示,很有可能性。OPPO相關人士透露,已上市機型暫時沒有考慮漲價,未上市機型會根據上市時的產品競爭力狀況以及當時的成本狀況再定。

金瑞兆認為,這波漲價潮短期影響大於長期,“目前元器件漲價大部分由缺貨導致,一段過渡期之後,產能不足問題得到緩解,價格自然就會回落,消費者會逐步接受。”

根據GfK的《中國智慧機市場分價格段份額趨勢2010-2017E》資料顯示,我國千元機以下手機的市場份額從2014年的49%下降到今年27%。而2500~4000元價格段手機的市場份額從2014年的7%增加到今年16%,2017年中高端市場持續放大,整個手機市場結構升級成為主旋律。

此次漲價潮暴露出互聯網手機追求性價比的弊端,王豔輝認為,這正凸顯出品牌溢價的重要性。

不過,除個別幾個品牌外,大多數中國國產手機品牌想放棄性價比仍很難,對於一些手機廠商而言,“放棄性價比就意味著自取消亡。”王豔輝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