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嚼嚼嚼停不下來的口香糖原料——人心果

在吃這方面,人類絕對是個奇怪的物種。明明是植物,卻偏偏要同動物拉上關係,比如牛油果、雞蛋果、蛋黃果、牛奶果,還有人心果(Manilkara zapota)。好吧,這最後一個聽起來有幾分微微的瘮人。以至於每次吃人心果的時候,腦子裡浮現出的西遊記裡的情形,耳邊有一句話在迴響,“唐僧到哪兒了?”

其實,人心果只是形狀略像人心而已,至於味道嗎,別想多了。

嚴格來說,人心果更像是一個雞蛋,或者說是一個褪毛的獼猴桃,不過味道與這兩種植物都相去甚遠。人心果的味道更像是柿子,沒錯,是一種有木瓜口感的柿子。這些棕色果實內部也如柿子一樣有厚厚的果肉和種子。人心果所在的山欖科與柿子所在的柿樹科是非常親密的兄弟科,就像百合科與石蒜科,以及禾本科與莎草科的關係(所以石蒜長得像百合,莎草長得像禾草)。

山欖科與柿樹科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前者的莖稈裡面有乳汁,而後者其實並沒有乳汁。而人心果的乳汁不僅是植物身份的代表,它們還有更重要的用途——口香糖。就是我們習慣的那種嚼來嚼去的口香糖。

回顧人類歷史,各地人群放在嘴裡嚼過的“口香糖”還真不少,並且種類和來源千奇百怪。在新石器時代,芬蘭人就開始咀嚼用樺樹焦油(把樺樹枝條切碎隔絕空氣加熱,就會得到有黏性的焦油了)製成口香糖,留下牙印的口香糖在5000年後被考古學家發現,這大概是最早口香糖了。不過,這種口香糖的味道著實讓人捏把汗,樺樹皮、焦油想想都沒有好味道。

第一種調味兒口香糖出現在1860年這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口香糖就來自人心果和它的同屬兄弟們。

人心果樹生長在中美洲的叢林中,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都有咀嚼人心果樹脂的習慣。當時的人缺吃少喝,嚼這種東西很有可能只是用來安撫空虛的胃。還別說,這還真是最初的口香糖的重要作用,連吃都沒得吃,哪兒來的牙垢呢——真是一個無奈的選擇呢。

當歐洲殖民者來到人心果的老家之後,對這種咬來嚼去的安慰肚子的產品並不感興趣。他們更興趣的是,這種有彈性的物質能不能替代橡膠。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人類對橡膠的需求量與日俱增,但是天然橡膠的供給又非常有限。尋找替代品就成了植物獵人的一個重要工作。正是基於這個原因,人心果樹膠成為了潛在的黃金替代品。19世紀60年代中,墨西哥前總統安東尼奧·洛佩斯·德·桑塔·安納將軍把人心果樹膠(chicle)帶到了紐約,交給了湯瑪斯·亞當斯。

遺憾的是人心果樹膠做輪胎的性能並不如真正的橡膠,但是這種物質在超市的零食貨架上獲得了新生。混合了蔗糖的人心果樹膠被切成小條之後,成為人們喜愛的口香糖,隨著兩次世界大戰中美軍的腳步,這種零食很快風靡全球。

可謂是,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當然,能提供樹膠的不止人心果,還包括同屬山欖科鐵線子屬(Manilkara)的幾種植物,例如M. chicle,M. staminodella和M. bidentata。這些植物都在提供樹膠的名單裡。

雖然沒過多長時間,人心果樹膠就被人工合成的橡膠類物質取代了,比如丁苯橡膠、丁基橡膠、聚異丁烯橡膠等,這些橡膠的性能更好,口感也更好。另外,口香糖裡還要添加改善吹泡泡性能的樹脂,改善咀嚼質地的蠟質(比如棕櫚蠟、蜂蠟、石蠟),再加上薄荷醇以及各種甜味兒劑,就是我們熟悉的口香糖了。這種口香糖的原型就是人心果樹膠的製品了。

沒有完全成熟的人心果其實還會流出樹膠,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感受一下那裡的黏度,想像一下這種特殊果實曾經的特殊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