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Leica Q 體驗:越用越喜歡的全幅便攜機

如果說 Leica M 是每個攝影愛好者在 135 系統的終點,那麼 Leica Q 應該是每個攝影者愛好者踏入 Leica 陣營的開端,全畫幅感測器、28mm f/1.7 固定式 OIS 鏡頭、自動對焦、EVF + 觸控式螢幕 LCD、Wi-Fi 連接等等,還有更重要的是只有 Leica M10 大約一半的售價。

有人說這是一台最沒有 Leica 味道的 Leica,有人卻說這是一台最符合潮流的 Leica,但百般說辭終究不及親自上手體驗一番。實話說關於這台早已發佈的相機,網上已經有不少詳細的評測資料,所以今天也沒有打算再去將功能逐一給大家介紹,簡單說說一些主觀角度的內容,如果你正在糾結要不要入手一台玩玩的話,或許能夠給你一個答案。

事實上我是在體驗 Leica M10 之後才摸到 Leica Q 的真機,Leica M10 身上那些順應潮流的功能加入,或多或少有借鑒 Leica Q 的做法。

作為全新系列的機型,電子化程度大幅提升的 Leica Q 著實能夠吸引更多的大眾用戶進入到 Leica 陣營,而新系列又不必影響到 Leica M 的地位,又不必承受 Leica M 光環之重,於我個人觀點來看,如果入手第一台 Leica 的話,Leica Q 必然會是首選。關於 Leica M10 的文章大家可以轉至

《徠卡 M10 深度體驗:經典存留,與時俱進》

閱讀。

這顆 28mm 等效焦距 f/1.7 最大光圈的 Summilux 鏡頭,幾乎是整台 Leica Q 的精髓所在,坊間更是有一種「Leica Q 買鏡頭送機身」的不成文說法。因為採用了不可拆卸的固定式結構,加上售價非常接近,Leica Q 也被看作是索尼 RX1R II 的競爭對手,不過 RX1R II 的鏡頭焦距為 35mm。

鏡頭上的數字標示統一用上了 Leica 的字體風格,手動光圈環和對焦環都有保留下來,手動攝影的樂趣沒有被削減。無論是光圈環還是對焦環,轉動的阻尼感都相當能體現 Leica 高端的質感。當光圈環從手動 f/1.7 光圈轉到自動調整光圈時,轉動的阻尼感與在 f/1.7-16 之間是完全不同的,可以當是一個防誤操作的功能。

最能體現 Leica 在鏡頭細節方面打動用戶的一點,可能還是得說到 Micro 微距切換控制環,當切換到微距拍攝時,鏡頭組會向前移動,同時對焦尺規也隨之改變,這個功能幾乎可以當作一個小玩意把玩,甚至用來炫酷也並不是不可,至少證明這顆鏡頭確實是與眾不同。

標準模式下鏡頭最近對焦距離為 30cm,微距模式下鏡頭最近對焦距離為 17cm,對於一台全畫幅感測器 + 大光圈鏡頭來說,能做到這一點著實已經非常不錯,實用度也會大大提升。當然系統內還可以將 28mm 焦距裁剪為 35mm 或 50mm,2420 萬圖元的感測器,也給機內裁剪預留了空間。

或許由於微距、OIS 光學防抖、自動對焦模組等等的加入,同樣作為全畫幅感測器機型,Leica Q 的鏡頭尺寸要明顯比 Leica M 的鏡頭普遍更大一些。不過重量方面,Leica Q 依然是比 Leica M10 更輕巧。

單拍和連拍集成在機身電源開關之中,雖然切換起來很方便,但很容易就直接撥至 C 連拍檔,想要恰好開啟至 S 單拍檔的話,還是得好好控制的力度。

背面設計依然非常簡潔,左側五顆實體按鍵,右側四向按鍵和一顆 Fn 自訂鍵,在 Fn 自訂鍵附近機身特意做了一個下陷的設計,以提升握持感和更好的穩定機身。頂部的無標識撥輪可以實現曝光補償和放大/縮小等功能。不過 ISO 方面沒有單獨的撥輪,需要先按下左側的 ISO 按鍵之後再去調整。

Leica Q 配備了一塊 368 萬圖元的 EVF 電子取景器,顯示細膩度還是比較高的,LCD 方面則是採用一塊 3 英寸 104 萬圖元的觸摸式螢幕,電子化先進程度可由此看出。

不過看起來似乎完美的搭配,Leica Q 依然有出現一些瑕疵,EVF 電子取景器與 LCD 觸控式螢幕顯示的色彩不統一,EVF 電子取景器的色溫整體偏冷,而 LCD 觸控式螢幕則偏綠。放置在電腦上重播照片的時候,照片色彩更接近 LCD 觸控式螢幕顯示的色彩,意味著主要是 EVF 電子取景器的調校出現了偏移。

機身雖然配備了 microUSB 介面,不過 Leica Q 並不支援 USB 充電,這一點做法對於 Leica Q 這種不按 Leica 常規出牌的機型來說有些保守。

雖然鏡頭的整體風格與 Leica M 有著相似的神韻,但仔細發現 Leica Q 的鏡頭還多了 AF 自動對焦的功能,對於那些不熟悉手動對焦的用戶而言,這台全畫幅徠卡應該是最容易上手的,當然追求純正 Leica 血統的用戶來說,攝影樂趣就顯得沒有那麼純粹。

鏡頭對焦環依然是短行程的設計,大約半圈就能從最近轉至最遠,手動對焦切換至自動對焦有一個限定裝置,被巧妙地設計在 Leica 經典的半月環上,只有在按下這個開關才能在手動和自動之間切換,防止誤操作。

一開始對於 Leica 的自動對焦功能並沒有太高的期待,僅僅當做是 Leica Q 為了迎合更多受眾而做出的一個改變,畢竟 Leica 在電子化方面一直玩得沒有日本相機那麼在行,但其實我真的看小了松下在 Leica Q 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Leica Q 的自動對焦速度站在平均水準之上是沒有問題的,遠處和近處之間的焦點切換都非常迅速果斷,著實讓人驚訝一番。

系統頁面改用新設計之後變得更加簡約,功能設置也非常簡單直觀,上手難度甚至不會比一台入門級單反高。

機身內可以開啟 OIS 光學防抖功能,以及可以實現「數碼變焦」功能。數碼變焦實際上就是將畫面在機內裁剪成 35mm 和 50mm 焦距模式,但視角效果與原生的 35mm 和 50mm 肯定還是有區別。

Wi-Fi 和 NFC 功能的加入是 Leica Q 迎合潮流作出的最大改變,Wi-Fi 功能方面的設計邏輯相比起之後發佈的 Leica M10 而言,體驗還要更優異一些。諸如通過掃描二維碼連接,這樣就不需要輸入長且無規律的密碼,其次還有遠端控制模式和備份模式,遠端控制自然就不用多介紹了,備份模式其實就是當手機連接相機之後,相機每拍一張照片都會自動傳到手機上,有點類似專業影棚的做法。

照片的傳送速率依然達到了一個較好的水準,我感覺比起索尼那套 PlayMemories Mobile 要快一些,比佳能那套 Canon Connect 要慢一些。

輕巧、精緻、高質,隨身攝影利器 Leica Q

前面講了這麼多,還是不如直接看看 Leica Q 的照片更有意思。由以色列 Tower Jazz 代工的 2420 萬圖元 CMOS 感測器 + 第二代 LEICA Maestro-II 影像處理器,因為我先用過 Leica M10 再用回 Leica Q,確實發現了兩者之間的發色傾向都非常接近,成像風格與 Leica M Typ240 對比有明顯的區別。

我在使用 Leica Q 的時候,真的沒有發現太高的上手難度,至少不會像 Leica M 那樣有很多入門級用戶所不瞭解的東西,更不用說對相機技術一竅不通的技術,如果你懂怎麼用卡片式數碼相機,相信用 Leica Q 也不會有太大壓力。

Leica Q 用後感:一台越用越喜歡的便攜大底相機

用慣了沉重的單反之後,加上平時出門肩膀一直在反對,所以日常生活反而用手機拍攝的機會更多,最後單反就真正淪為一台工作用機。但是想要更好的畫質,大底便攜機依然會是首選,輕便與畫質兼具,畢竟在單反上也是使用定焦鏡頭更多,所以習慣定焦鏡頭並不會覺得 Leica Q 的 28mm 焦距鏡頭太難駕馭,反而會成為掃街中的一股清流。

鏡頭方面既展現著德國相機的精湛工藝,又有著難以抗拒的實用性,OIS、微距模式、自動對焦、大光圈、手動光圈環、對焦半月環......還沒有加上功能性的提升,Wi-Fi、NFC、觸控式螢幕...

所以最後問題還是回歸到好不好?以及值不值?作為一台全畫幅的 Leica,當然是好。至於值不值?單憑那顆全身充滿戲的鏡頭,加上 Leica 的標籤就值了,畢竟它的畫質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