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為什麼現在野生魚越來越難釣了?值得深思

釣魚人最痛恨的三類。電魚、毒魚和炸魚的人真是太多了。這會帶來什麼後果呢,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無魚可釣。然而,許多人可能並不知道,野生魚為了躲避漁人的電炸網捕,開始逐漸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一個很簡單的比喻,物種會根據生存的環境來進化和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可人為造成的惡劣環境帶來的改變叫做物種變異。就好比日本核洩漏後海裡出現的怪魚一樣。而通過人們的捕撈,電擊,直接改變的就是魚類本身生存的習性。

簡單來說就是魚變聰明了,讓人掌握不了它的生活規律,你老是要抓我,我總得逃命吧。就好比捉迷藏,老是藏在一個地方被你摸到規律了,我總得換換地方吧。即使換到不舒服的地方也總比丟了小命好啊。這也是現在釣魚越來越難的原因之一。

時代在變化,生意模式在變化,十年前或許物美價廉就夠了,而現在反復被套路折磨的人們也早就學精了,所以生意越來越難做了,錢越來越難賺了。同理魚也是一樣,與人類鬥爭了幾十年以後也變的聰明了,越來越難釣了。

所以現在要釣到魚,除了要找到有魚的釣點,還得瞭解魚類生活習性的改變,以便採取有效的應對方法。如果還是固守老的釣魚經驗,可能難有魚獲。下面就來看看“現代魚”跟以前的魚到底有什麼不同?

變化一

大魚都躲到水底去了

鰱鱅、草魚等較大型魚種,本來是屬於中上水層的魚類,過去總喜歡成群結隊在水的中上層活動。但近幾年來,沒人承包的自然水域裡,很少能見到上述幾種魚在中上水層活動的身影了。

大魚在中上水層活動容易被人發現,一旦被發現,就會引來“殺身之禍”。魚為了自身安全,不得不改變在中上水層活動的習性,平時都躲到底層去了。因此,這幾年來只有底釣才能釣獲鰱、鱅、草、鯿等,浮釣則少有收穫。而且越平坦的水底魚也越少,障礙物多的水域漁網總是被勾破的水域,魚類自然喜歡棲息。

△飛鯊是化氏重磅推出的一款純暴力釣竿,採用日本東麗最新研發納米科技複合碳纖維布,釣力值及強度比常規型號碳布提升30%,在易斷部位做了小布加強處理,竿身釣重更牢固,每節尾端設有防卡節設計,釣竿設計多達十多種碳布,竿身弧度更順暢,釣感更佳。

△美人魚二代魚線,採用獨特專利配方,高密度尼龍分子,韌性好,拉力強勁,標準線徑不漲號,柔軟度高,恢復性能更佳。手感細膩,切水優越,入手長時間不吸水,漁訊更明顯,能有效避免繞線。二代經過特殊強化處理,可重複多次使用

變化二

魚兒不敢躍到水面打水

鯉魚有個習慣:天氣好、水中氧氣充足的早上和傍晚,喜歡躍到水上,用尾巴打著水面,形成一朵朵的浪花,然後再沉到水裡。鯪魚也有這種習慣,但只跳出水面,不用尾巴打水。如果魚多,這種現象就很多。因此,在一個水域裡有沒有鯉魚和鯪魚,有多少,魚大還是小,有經驗的人,過去在早晨和傍晚觀察一段時間後就知道了。現在光憑觀察已經不靈驗了,即便天氣再好,魚兒也不會躍到水面和打水了。

變化三

中小型魚類不敢靠近岸邊

石鯪、鯽魚、羅非魚,鯉魚和其他小魚,本來平時在距離岸邊不遠的淺水定居生活,所以以往人們用短手竿在近岸淺水裡釣獲上述三種魚較多。但現在剛好相反,除了剛下大雨水較渾濁或近岸處水特別深以外,平時在近岸3米之內釣獲的魚少,而用海竿或4.5米以上長手竿遠釣深水反而獲魚較多。 所以人們的竿子也越釣越長

變化四

白天偏不去草多的地方

過去草、鯉等很多魚種都習慣到某一相對固定的地方去活動覓食。例如江河湖泊中水草多的水域食物多,且可以遮擋人類視線,因此多數魚類都喜歡到那裡活動找食,所以釣者都愛選擇草多的地方下鉤。

現在不一樣了,除了夜深人靜時或人畜罕至的地方以外,平時白天魚已經不敢在草區裡大膽活動了。因為魚也知道,草多處正是人們經常電、炸、打魚的地方,如果還經常去那裡覓食必然會引禍上身。所以釣者再也不能死板的按照過去“釣魚不釣草,多數是白跑”的老經驗下鉤了,要根據不同水域具體分析來決定垂釣地點。

△北冥魚黑鯊魚竿,採用精密封口處理,有效防止釣竿滲水:ABS防抱死設計,防止竿節受力過猛導致卡死;黑白經典塗裝,採用德國進口珍珠粉;手把防滑顆粒有效防止刹竿時打滑;專業的製作,時尚設計,呈現給您最好的魚竿。

△阿盧純手工蘆葦浮漂,是一款自重很輕、浮力很大、靈敏度極高的浮漂。但其製作工工藝及其複雜,製作速度也非常緩慢,成本也相當高。但其超高的靈敏度和蘆葦本身超凡的質感卻也會讓你忍不住去喜歡

變化五

魚洄游路線捉摸不定

魚以往都有自己相對固定的洄游路線,也就是說,魚經常三四條、幾十條,甚至幾百條,按一定路線邊出遊邊尋找食物。過去人們掌握了魚的這種洄游活動規律,就到魚洄游的固定路線上撒網,經常出現一群洄游覓食的魚集體團滅。

如今魚洄游路線不固定了,今天取道過山邊,明天取道過石旁,後天改線走路中間。如果不根據具體釣場具體分析,光憑以往的老經驗在過去魚洄游的路線上下鉤,是釣不到多少魚的。

變化六

大魚晚上才敢出來找吃的

以前我們釣都說“早釣太陽紅,晚釣雞進籠”“神仙不釣午時魚”等,就是說魚也要進食規律,一般來說是早上和傍晚達到覓食高☆禁☆潮。

現在可不同了,多數魚,特別是鰱、鱅、草、鯉、鯪等體型較大的魚,為了避免被漁人發現,儘量少四處活動。即使出來找食,也是多則多吃,吃飽了可以很近不吃,就靜靜地在水底下呆著。而且很多都是深夜才出來找吃的,這也是很多釣友白天多獲小魚,晚上多獲大魚的原因。

變化七

居無定所,魚窩難找

魚一般都是同種類集體定居在一個地方,也就是同一家族的魚長期群居在一個窩點內。因此,過去有經驗的釣魚人到某個地方釣魚,在下竿之前都先認真觀察各個水域,憑自己的經驗尋找魚窩,在認定魚可能會集體居住在某個地方後才拋鉤投餌。而現在魚在某個地方居住幾天之後,又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住幾天,讓人們無法發現它們固定居住的窩點。就好比那些流動的賭場,這裡搞一場那裡搞一場,逃避抓捕搞遊擊。

△一味是化氏釣具旗下子品牌,類似於漁具中的“小米”。一味魚竿是國內第一款釣友參與設計的魚竿從塗裝到調性直至定價都是用戶在參與,首創了3.0米/4.2米/5.1米/6.0米/6.6米/7.5米6個全新規格,真正實現一寸長一寸強,首創行業9元配節險。產品上實現了出色的性價比,價格僅為同等參數同等重量的其他魚竿的50%不到

△一味釣箱整體採用聚氨酯發泡,PP環保材質製作,久坐不變形,28L超大容量,所有炮臺架、漁戶架、餌盒架、升降腳都採用插片式無縫隙單點鎖緊設計,固定後不晃動,使用時,隨時拆卸,方便使用

變化八

改群體活動的習慣

過去好多魚種都是群體活動。現在可不是了,而是兩三條、四五條,甚至一兩條出遊活動,這樣才不容易被人發現,就是被發現了也很容易逃跑。也不致於被人一網撒下去祖宗十八代都團滅了。不少人不知道魚的這種變化,平時在一個地方釣上一兩條或三四條後,以為找到了魚窩,就整天死守原位,結果釣到日落西山收竿,還是原來的那幾條。

野生魚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不但對魚本身有好處,而且對環保、對保護生態平衡也有好處,否則總有一天野生魚會“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