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百歲上海老爺爺,裁出上海灘的華美旗袍

旗袍真是件難定義的衣裳,被不同的女子穿了,可注入迥然的靈魂。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旗袍在上海灘發揚光大。時光荏苒,如今愛旗袍的人依舊很多,但有著傳統技法的做旗袍的手藝人卻越來越少。

在上海灘,有一位百歲老裁縫,用傳統技法做旗袍,一做就是80年,他,就是褚宏生。人們評價他是一位神人,不用量就能說出客人的三圍。

他出生在蘇州吳江,父親為了讓他謀個營生,送他去學裁縫。時間打磨了技藝,旗袍已經深入他的內心,一針線,一裁剪,都能見識他的功力。粉筆在紙板上根據尺寸勾畫版型,必須精確至極;撥線就像在撥琴弦,縫得多了,手腕的動作自然靈活;小小的一個盤扣,一做就是三個鐘頭。

時令、年齡不同,旗袍上搭配的盤扣不同,比如宋美齡,往往一種料子的旗袍,就要做12件,每件的盤扣都不同。

一點一滴,從“小裁縫”,做到“老裁縫”,練就了精湛的技藝。他手上的是老繭,厚厚的,已經發黃,而對於年過9旬的褚宏生來說,繭和手,似乎已經融為一體。

學成後,褚洪生憑藉扎實的手藝,和過人的天賦為民國影后蝴蝶做了一件創新白色鏤空蕾絲材質的旗袍,一時驚豔了整個上海灘。

這件旗袍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紛繁交錯的針法,典雅流暢的剪裁讓觀者讚賞不已,迅速形成一股風潮,褚宏生因此名聲大噪。

他的顧客中不乏上海灘的名媛淑女,就連杜月笙自己和家人也找他定做。

不過,名人也不過是人名,他最在乎的只是手裡的一針一線,自從師傅把一條皮尺搭在褚宏生的脖子上,這一掛就是80年。“量體裁衣”是裁縫的本分,客人進店先量體,一件旗袍,需要量26個地方,皮尺在客人脖子上一攬,留出一個手指的空隙,再稍稍向外一滑,滑出多少尺寸,都在心裡藏著。

特別突出女性線條優美的旗袍,“量身”自然更緊要,在褚宏生看來,旗袍的精髓,在對人體準確的尺寸把握上。腰線可以掩飾女人最恨的小肚子,降低一些就能把線條勾勒得更為玲瓏。胸前有大花的布料,最能凸顯身材,織錦緞的厚布料也很討巧。

80年代,旗袍開始使用拉鍊,省去了手工縫製扣子的時間,後來,許多店鋪和工廠開始使用機器,速度快了很多倍,旗袍開始量產。但他一直堅持100%的手工製作,在這個成衣氾濫的年代,褚老保護著這一針一線的溫度。

他說,在手工細密的針腳裡,機器縫製出來的衣服硬梆梆的,體現不出女性柔美的氣質。他一直為客人量體到95歲,直到如今每天早上10點半到晚上7點,褚巨集生都會在店裡,從來沒有禮拜天的概念。對於這門太過細緻的手藝活兒,大多數年輕人都沒有興趣勞心勞肺地鑽研。

問他心目中什麼樣的女人穿旗袍最好看,他想了想:身高在1米6到1米65之間,上半身一定不能比下半身短,最重要的是三圍一定要很清楚,千萬別太瘦。

80年來,他只做旗袍,他用一雙糙手縫製了百年的風華絕代,用時光縫製優雅的堅持,這來自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癡迷,來自對“傳統無法被替代”的深信不疑。

匠人已老,但匠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