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馬斯克最瘋狂的公司Neurallink,它要定義未來人類

經過幾周的猜測後,關於埃隆·馬斯克的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的細節終於被揭示出來了。國外網站Waibuywhy的作者Tim Urban,在經過與馬斯克及Neuralink團隊數周的採訪後,

發佈了一篇長文

,裡面的內容難以置信的翔實,對公司和它在人類演變中的地位作了詳細報導。以下是雷鋒網總結的要點。

未來已來,大腦會增加另外一“層”

根據文章的介紹,目前人類大腦分為兩層:邊緣系統和大腦皮質。前者用於控制情緒、長期的記憶和行為等;後者處理複雜思想、推理和長期規劃。馬斯克則希望他的大腦介面成為第三層,對前兩者進行補充。

關於這個目標,最奇怪的一點是,馬斯克認為我們實際上已經有了第三層,只是沒有最好的介面。他如是說: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已經有了一個數位化的第三層,因為我們有電腦有手機有應用程式……我認為,現在人類已經算是“賽柏格”(Cybrog)了,只是一般人很難接受這種觀點……如果你不帶手機出門,其實就像失去四肢一樣。我認為,人們已經和他們的手機筆記本,以及各種應用程式融合了。

如此,Neuralink的目標就是消除中間障礙,把我們目前所掌握的力量直接導入大腦中。也就是,不通過手機把想法傳達給另一個人(比如給朋友發個微信,說週五晚上聚餐),而是把想法將直接從一個人的大腦轉移到另一個。

馬斯克認為,我們將能夠完全控制這一切。他告訴Urban:“其他人不可能會讀取你的想法,除非你願意。如果你不願意,那種事就不會發生。這就像你不想說話的話,就不會說話。”

至於實現時間嘛……

Neuralink不會一下子就將你變成一個行走的電腦,報導稱,它第一個重點發佈的產品會更加有針對性。它的第一次飛躍,將是在裝有電極的人工耳蝸和視網膜植入物之上,再創建一個可植入的腦機介面,使聾啞人和失明者恢復聽覺和視力。馬斯克稱,

我們的目標是在大約四年內,將某些東西推向市場,幫助患有嚴重腦損傷的人(如中風,癌症病變,先天性疾病患者)。

就像SpaceX早期通過為國際空間站實施運輸任務以獲得可重複使用火箭的研究資金,以及特斯拉通過早期車輛的收入資助電池研究一樣,為疾病患者服務也能讓Neuralink的腦機介面技術得到證明,並獲得一定的研究資金。

至於什麼時候才能讓人們通過心靈感應的方式,傳達內心想法呢,馬斯克樂觀的預計“大概要8到10年的時間”,他同時認為,重要的是要注意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監管部門的批准,以及在患者身上的具體效果如何。

好在,有一群非常聰明的人在幫助馬斯克實現夢想。

他表示,在確定8位和他一起在Neuralink塑造人類未來的專家前,他約見了1000多人。他還稱,集結這麼一支團隊,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他需要找到能夠在跨學科領域工作的人,這些領域包括了腦外科和微觀電子學等。

他找到的團隊成員都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巨星,背景中的關鍵字都是MIT,杜克大學和IBM,而研究的領域包括神經粉(neural dust,一種如沙粒般大小的感應器,可植入體內,連結人體與電腦,且不需靠電線或電池供電),皮質生理學和人類心理物理學等,一般人可能從沒聽說過。

這些人同時是工程師,神經外科醫生和晶片設計師。如果真有人能把馬斯克的願景變成現實的話,應該就是這類人無疑了。

不過障礙真的很多

上面說到的還只是Neuralink會面臨的兩個困難而已。對於馬斯克這樣的人,普通人對創新的預期可能和他不太一樣。相比之下,讓人類移民火星看起來都比Neural的計畫簡單。

首先要克服的是工程障礙。

Neurallink必須處理生物相容性,無線傳輸,能源,以及頻寬等問題。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一次把大約200個電極放入一個人的大腦中。一年以前,西雅圖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做了一些實驗,他們研究了約一立方毫米空間內的1278個老鼠神經元。但當在談到腦機介面時,Neuralink團隊告訴Urban,他們在考慮“一百萬個同時記錄的神經元”。你可以感受一下其中的差距。

這樣,他們不僅要找到一種方法來確保大腦能夠與許多電極進行有效的溝通,還要克服到底把它們放在哪裡這樣實際的問題。

工程只是一部分。如馬斯克所說,監管部門的批准將是Neuralink技術開發和採用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公眾對腦機介面一類的擔憂,比基因編輯更甚,一般人會懷疑,甚至是恐懼這類技術,不希望自己大腦內被安裝一些高科技機器。另一個不是沒可能的擔心是,這些腦中的電腦很可能被駭客入侵。如果你有看過最近上映的《攻殼機動隊》,應該可以理解。

再加上我們對腦部如何運作仍沒有完整的理解,你可以想見Neuralink面臨的困難有多大。

不過Neuralink的實現也並非不可能。

研究腦機介面並非Neuralink獨此一家,許多大學和研究機構都在推動腦機介面技術的發展。雷鋒網此前曾報導,Facebook的Building 8部門就在做類似的開發,MIT也在開發用於人腦植入的超細電線。另外,市面上也已經有一些機器人設備,可以説明癱瘓病人再次恢復行走,幫助有視力障礙者重見光明。

上面這些新技術都在推動腦機介面領域的發展,Neuralink團隊應該也能從其他領域的失敗和成功中學到經驗。Tim Urban在採訪後說:

“在與Neurallink交流六周後,我確信它在工程難度與想像力上都超越了特斯拉與SpaceX。因為那兩家公司重新定義了未來人類會做什麼,而Neuralink則是要定義未來人類是什麼。”

就像特斯拉之於電動汽車一樣,腦機介面並非全新的概念,或許現在需要的是像馬斯克這樣有遠見卓識的人,把技術和認知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