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OpenBLAS項目與矩陣乘法優化 | AI 研習社

提起矩陣計算,學過《高等數學》的人可能都聽過,但若不是這個領域的研究者,恐怕也只停在“聽過”的程度。在矩陣計算領域,開源項目OpenBLAS影響巨大,除IBM、華為等巨頭公司在使用外,還吸引了全球的研究院校、開發者們關注。

雷鋒網 AI 研習社近日有幸邀請到了澎峰科技創始人、OpenBLAS專案創始人和主要維護者張先軼,他將為我們介紹OpenBLAS開源項目以及矩陣乘法的優化。

嘉賓介紹

張先軼,中國科學院博士,MIT博士後,OpenBLAS開源專案創始人和主要維護者,PerfXLab澎峰科技創始人。曾獲2016年中國電腦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張先軼師從張雲泉教授,在中科院取得高性能計算博士學位。讀博期間,基於GotoBLAS的原有基礎,他創建了開源矩陣計算庫OpenBLAS,領導團隊不斷進行修補和維護,目前在矩陣計算的細分領域,成為影響力較大的開源項目。

他在MIT萌生創業想法,歸國之後,針對“深度學習”,創辦PerfXLab澎峰科技,為電腦視覺、語音辨識等公司提供一體化性能優化方案。雷鋒網【新智造】頻道此前曾採訪並報導了PerfXLab澎峰科技。

課程內容

OpenBLAS專案介紹

矩陣乘法優化演算法

一步步調優實現

以下為公開課完整視頻,共64分鐘:

以下為公開課內容的文字及 PPT 整理。

雷鋒網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張先軼,今天主要介紹一下我們的開源矩陣計算庫OpenBLAS以及矩陣乘法的優化。

首先,什麼是BLAS?

BLAS是 Basic Linear Algebra Subprograms (基本線性代數副程式)的首字母縮寫,主要用來做基礎的矩陣計算,或者是向量計算。它分為三級:

BLAS 1級,主要做向量與向量間的dot或乘加運算,對應元素的計算;

BLAS 2級,主要做矩陣和向量,就類似PPT中藍色部分所示,矩陣A*向量x, 得到一個向量y。除此之外,可能還會有對稱的矩陣變形;

BLAS 3級,主要是矩陣和矩陣的計算,最典型的是A矩陣*B矩陣,得到一個C矩陣。由矩陣的寬、高,得到一個m*n的C矩陣。

為什麼BLAS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庫或者介面,是因為它是很多科學計算的核心之一。每年做超級電腦的排行榜,都要做LINPACK測試,該測試很多部分就是做BLAS 3級矩陣和矩陣的計算。此外,還有很多科學和工程的類比,在轉換後都變成了一種矩陣上的操作。如果你把矩陣優化的特別好的話,對整個應用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BLAS與 Deep Learning 的關係,深度學習這幾年火了之後,比如大家非常瞭解的Alexnet,如果做具體的性能劃分,PPT上的這張圖來源於某篇論文,cut down之後看每個部分花了多少時間,發現它大部分的時間花費在卷積層(Conv Layer),另外不少時間花在了全連接層(FC layer)。卷基層目前通用的實現是展成矩陣,變成矩陣與矩陣的乘法,就是BLAS 3級。而全連接層一般是變成一個矩陣和向量的乘法,也落成了BLAS操作。

也就是說,基於矩陣類學習的深度學習,有90%或者更多的時間是通過BLAS來操作的。當然,隨著新的演算法出現,卷積層對3*3的卷積核有專門的演算法,或者用FFT類類演算法也可以做,但是在通用上,展矩陣來做也非常廣泛。

目前,BLAS只是一個定義了的實現介面,但是具體的實現其實有很多種。從商業的角度來講,存在很多商業版本,比如說 Intel、AMD、NVIDIA、IBM公司等,基本上為了搭配自己的硬體,對其做了更優的優化,出了商業版本。

針對開源的而言,有如下幾種,之前比較知名的是GoToBLAS,和OpenBLAS有很深的淵源,但是在2010年終止開發了,有時間在給大家分析其背後的原因,主力的開發人員後藤,離開了UT Austin的研究組,進入了公司,就終止了開發。ATLAS是美國一個學校做的,OpenBLAS是我們基於GotoBLAS做的,BLIS是後藤走了之後,基於GotoBLAS擴展出來的一個項目,目前還處在相對早期的階段,成熟度還差一些。

OpenBLAS歷史已經有幾年了,從2011年初開始進入,最初的原因是GotoBLAS放棄了,我們重新fork了一個社區發行版本,繼續開發和維護,它的維護不是一個簡單修BUG的過程,如果想要獲得比較好的性能,需要不停跟著硬體走,比如說新出一種新的硬體架構,或者適配更廣的硬體架構,都要進行一定的優化,來獲得比較好的加速效果。OpenBLAS算是目前全球最好的開源矩陣計算庫,在去年的時候得到了中國電腦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同時也進入了很多主流的Linux安裝包,比如說Ubuntu裡面就有我們的OpenBLAS Package,你能想到的Linux發行版本幾乎都進去了,但這不是我們主動去做的。還有一個OpenHPC的套件,也是最近做高性能計算的一個源。

目前OpenBLAS的進展是,支援幾乎全部的主流CPU處理器,同時都能達到比較好的優化性能。從作業系統來說,基本上常見主流的OS都支援。整體上,從適配的處理器範圍和支援的作業系統,在開源庫中算是最廣的實現。

因此,OpenBLAS的用戶也是比較多的。比如有開源專案Julia語言、GNU octave等;深度學習方面有大家熟悉的mxnet、Caffe都可以選OpenBLAS,作為CPU端的計算backend; IBM公司、ARM公司也都在他們的產品裡邊使用了OpenBLAS,NVIDIA公司在做一些跟CPU的對比測試時,把OpenBLAS列為了一個基準。其他還有一些做編譯器的以色列創業公司,還有國內的一些互聯網公司,比如搜狗。前段時間還和搜狗公司的人聊過,我們的庫線上上已經穩定運行一年多以上的時間,所以說它的工程品質上還是還是可以的。

IBM前段時間,因為深度學習非常火,做了一個Power AI的軟體框架,可以看到,最上面一層是一些開源的框架,底層的計算中就有我們的OpenBLAS。當然是為了搭載他的伺服器。

簡要的看一下性能,BLAS庫的性能是越高越好。在Intel的 Sandy Bridge平臺上,相比MKL的性能,基本上是重合在一起的,達到了一個相當的性能。

這張圖展示了在龍芯上做的一個結果,測得比較全,整體的BLAS多執行緒的,性能全測試了,性能比較高的都是我們,提高了一倍到兩倍。這是因為我們針對龍芯3A做了優化,所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剛才主要介紹了OpenBLAS的性能和效果,我們在GitHub上做了託管,歡迎對矩陣乘法或優化感興趣的同學能加入進來,貢獻代碼,我們公司願意拿出一筆錢來支持這個項目繼續往前走。接下來會開始一些技術類的乾貨,主要講一下大家對優化比較感興趣的部分,我參考了矩陣乘法的這幾篇教程,UT Austin Flame組做的教程。我把他的內容基本上是摳出來了,一步步帶著大家過一下,如果我們從最簡單的矩陣乘法實現,到一個高性能的矩陣乘法實現,大概是幾步,怎麼來的?或者是為什麼優化,每一步能獲得多少性能收益。這樣大家對於一些優化的其他程式,希望能提供一些幫助。

我們首先看一下基本實現。

我想只要學過《線性代數》之類的,這種矩陣乘法,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如果轉換成C代碼來做的話,就是一個三重迴圈,我在這張圖裡列出了一個【i j k】的三重迴圈,這裡面矩陣乘法的代碼就已經是,它實現的功能就是矩陣A*矩陣B,加到矩陣C裡面,C是結果矩陣,這裡面C的代碼,和在課本上看到的累加的公式是一樣的。找到i行,對應這個位置的結果C,把i行的每個元素,都取出來乘以B列,對應的乘,然後加起來就可以得到這個結果。但是這種實現,如果你放到現在的處理器上跑性能的話,和優化後的BLAS庫的實現,性能會差很多倍,甚至會差10倍。

為什麼呢,我們就做了一下最後的性能測試

這張圖也是截自教程裡,代表了一個性能圖,越高越好。這裡的測試平臺是Intel core i5 ,只是測了單執行緒,沒管多執行緒的事情。這種初始實現可能是1 GFlop/s。隨著規模變大,矩陣的性能在下降是為什麼呢?因為在實現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cache的原因,當矩陣比較小的時候,速度還能快一些,當矩陣大了的時候,一定會跌下去,所以圖裡就有一個下滑的過程。

這個是非常原始、基礎的實現。

再往上走一步,怎麼樣才能再稍微優化一下。我們需要把矩陣的乘法順序調一下,我們在這裡做了一個小的分塊,把p單獨提到了一個函數裡,以點乘的形式寫出來,每次做一個1*4的結果,單獨提出來變成一個函數。p的這一步,要把計算順序稍微換一下,把i放到裡面,j放到外面,這塊背景為什麼要換一下,實際上是因為我們假設矩陣在存儲的時候是以列優先存儲的,在列項的數值是連續存儲,行之間是有間隔的,這對於仿存更有優勢。變成這樣的實現之後,對整體的性能其實沒什麼説明,那為什麼換成這種形式來寫呢,是為了之後的優化,留下一定的空間。

當矩陣比較小,在cache裡面的時候,性能基本是沒什麼變化的,但是超過cache的時候,它的性能稍微好了一點,從剛才非常低的值,也達到了接近1GFlop/s主要的原因是對A(0,p)做了一定的複用,它省了一些cache。另外一方面,它本身在做迴圈的利用來說,相當於比這部分做了一定迴圈的展開,所以在效率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這塊的複用,只從記憶體讀取一次,所以對超過cache的情況有了一定改善。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需要看一下有什麼更好的方法來做優化。我們的基準就是,AddDot1*4的基準上怎麼做,我們想到第一點做的是,我們可不可以用寄存器變數來做,而不是操作記憶體。我可以申請一堆C 00,01這樣的寄存器變數,在C語言中是register double,還有矩陣A的部分,也用寄存器變數。

剩下的操作都是一些寄存器的變數,當然B還是之前的方式,最後再寫回C裡面。它完成的流程基本跟與之前的實習一樣,只是我們引入了寄存器變數,讓更多的資料保存到寄存器裡,而不是放到cache緩存裡,來減輕cache的壓力,這也能獲得一部分性能的提升。

可以看到,紅色的線是我們優化後的性能,達到了2GFlop/s,藍色的線是之前的性能,這裡做的優化就是利用寄存器降低cache的消耗,取得了50%左右的性能提升。完成了這一步之後,我們還可以再怎麼樣做優化呢?

我們剛才在A、C的部分,已經用寄存器做了替換,那麼B仿存這部分,我們有沒有可能也做一些優化。在之前實現的時候,B部分每次的座標計算都需要算出來,B訪問每個位置都要算一次,這樣就引入了額外的開銷,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我們使用指標的方式,一開始先把對應的指標位置指好,每次計算的時候只要指標連續移動就好,而不是每次讀一個位置重新算一遍,這樣速度就會快一些。

我們看一下,做完這個小優化之後,降低了B index的消耗之後,從剛才的2G F…達到了4G的性能。這塊的改善對於小矩陣有效果,大矩陣全都超出了cache範圍,就不會有效果的。所以假設矩陣都在cache裡面,這塊也獲得了不小的性能提升。

當你完成這一部分的時候,你可以想,我把A矩陣做了寄存器替換,B矩陣通過index改進,我們下一步還能怎麼做?

其實就是一個比較常用的方式,做展開。

在最裡層迴圈,是不是可以展開成4次,在做這個的時候,我們可以降低整個迴圈這部分的開銷,而且讓它流水的情況更好。

這部分也會對性能有一些改善。這張圖比較的當初在中間階段的時候比起開始階段,得到了多少提升。通過使用寄存器變數,使用了指標,在做了一定的底層迴圈展開之後,達到了紅色線的性能,已經比藍色線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這個還不算完,只是一個基礎。但是在1*4的層面,已經沒什麼油水可挖了,所以我們需要在更上層找一些方法。

在1*4的時候,A的值產生了一些重用,但是如果塊再放大一點,比如說變成4*4時,也就是說每次計算的時候算的是一個方塊,而不是列。這個對於整個的優化來說,可以複用你的訪存,而且能夠更充分的發揮計算能力。

當我們變成小的這種4*4的方塊時,AddDot函數也要寫成這個模式。當然,這部分也要用剛才做過的那些1*4的方法,A這邊之前是1個值,現在是4個值,用寄存器的變數,C部分已經是4*4共有16個,也全都是寄存器變數,B的部分全部用指標來優化。

但這樣做的話,對於整體的性能提升是比較有限的。因為這只是一個初始的結果,可以看到,對於小矩陣,在cache範圍內,沒有什麼起色。但是超過cache後,對於大規模的矩陣,是有了一定性能提升。

在以4*4的結果優化基礎上,我們可以再做進一步的優化和開發。為什麼要轉換成4*4的優化,是因為我們現在CPU的處理器,基本上想獲得高的性能,必須要用向量化指令,不管是老的SSE2,AVX或者AVX 2.0等,對於CPU的優化,如果想達到高性能,必須要用到單指令多資料的向量化指令。

做了4*4的分塊之後,在這種情況下,會更有利於向量指令。在這裡以向量指令重寫了這部分迴圈的內容,當然這部分指令我沒有任何的內嵌彙編或者純彙編的操作,我就直接用了Intel Intrinsic的形式來寫,可以看到這部分寫的就是一個128位的sse,這是做一個雙精度浮點double的一個矩陣,資料都是double的,從A裡把這兩個值load進來。後兩個load進這個向量寄存器裡,B部分每次都要用load複製的這種指令load進去,剩下的這塊基本都是用向量的Intrinsic的變數來做了操作,在這塊跟之前看起來差不多,所以在編譯的時候都變成了向量化的指令。這兩行就算前部分C的值,這部分就算後部分C的值。

通過這種向量寄存器的指令使用後,他的性能提升非常明顯,從剛才4G可以達到超過6G ,而且這一部分是一個整體的變化,cache內向量加速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基本上是翻了一倍。

下一步需要解決的是這個cache的問題,問題是沒有做大的分塊,超過cache大小之後性能就會下滑,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話,需要在更上一層做Blocking。

轉換成代碼的話,在這一層做一個K的切分,下面一層做一個m的切分,至於kc和mc都是參數。這些參數都是可調的,都要根據L2 cache的大小進行調整,然後每次做的是一個小塊c的矩陣乘,相當於一個子問題,這個子問題的實現基本和剛才4*4的實現是一樣的。

這一部分blocking做完的性能如圖所示,藍色的線是沒有做Blocking的性能,紅色線是做過之後。當問題規模在cache內,它的性能改善基本比較小,但是當大規模的矩陣,通過做了這次Blocking之後,可以看到獲得了非常明顯的提升,變快了2倍。

對於大矩陣,為了充分的利用cache,讓子問題變小,提升它的資料局部性,在做其他問題優化的時候也很有必要的。下一步當我們做到blocking的時候,如果只是代碼級別變化的時候,基本已經做完了。

此後再進一步優化的點,引入引入一些操作。當我們分析程式存在的 性能瓶頸,對於A的訪存和B的訪存是比較慢,很多訪存在矩陣中是不連續的,所以訪存性能就差了很多,一方面不能利用cache,一方面在TLB上也有影響,當然C部分也有一些影響,C矩陣往往很大,沒有辦法做packing,只能對A和B來做,packing的意思是說,我在這裡有一部分連續的記憶體空間,m*k,對應前面的mc和kc,在這塊記憶體空間,在每次做計算之前,我把所需要用到的A的矩陣,從原始矩陣讀取出來,存放到連續的一塊記憶體空間裡。 Packed Matrix A這個函數的具體實現非常簡單,基本上就是從對應的位置取出來,放在連續的記憶體位址就結束。

為什麼會做這步操作呢?這步操作的意義在於,通過pack之後,下一步AddDot4*4裡讀的元素就不是從A矩陣讀,而是從pack後緩存區的位置讀。一個好處是,A矩陣已經預熱,放進CPU的cache裡了;第二個好處是,你可以看到我在存儲的時候,這種連續性的存儲,讀的時候也是連續性讀取,效率會非常高,cache效率也非常高。加上通過pack這一步,對於性能的改善,是非常明顯的。

這張圖是上一步的操作,做了packing之後,除了極小矩陣規模沒什麼效果,或者引入了額外開銷,效果還變差之外,絕大部分的性能提升是非常明顯的,有50%以上,達到了9GFlop/s。

對於矩陣乘法實現的話,packing矩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化方式。再往後大家會想,對於A來說做了Packing,對於B是不是也能做Packing,同樣道理也是可以的,就是把它拷貝到一個連續空間。B部分的Packing操作和A部分類似,也是把它的資料從原始矩陣裡讀出來,然後放到一個連續空間裡,使它的記憶體訪問做連續的訪存。當然這部分,因為B訪存是個流式的訪存,所以在這部分的改進會稍微小一點,相比A只有大概10%左右的提升。

對於矩陣乘法實現的話,packing矩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化方式。再往後大家會想,對於A來說做了Packing,對於B是不是也能做Packing,同樣道理也是可以的,就是把它拷貝到一個連續空間。B部分的Packing操作和A部分類似,也是把它的資料從原始矩陣裡讀出來,然後放到一個連續空間裡,使它的記憶體訪問做連續的訪存。當然這部分,因為B訪存是個流式的訪存,所以在這部分的改進會稍微小一點,相比A只有大概10%左右的提升。

當你完成到這一步的時候,相比最開始三重迴圈的性能改進,你的矩陣乘法的性能已經有很明顯的提升了。你如果想做的更好的話,內部的核心可能不止要寫intrinsic的指令,還要寫內嵌彙編,重排流水線,使硬體資源能夠發揮更多,可能還會提升10%。當然這部分對實現BLAS比較重要,會摳的比較細。

我們再整體回顧一下矩陣乘法的演算法,我把演算法的這部分放到最後,從開始一步步實現之後,做到最後大家可能看的比較清楚一些。A矩陣*B矩陣得到C矩陣,對應的是最外層的迴圈,每一步往下的時候,其實都是在做分塊,做分塊的原因剛才有提到,就是為了配合硬體結構,因為memory、cache等都是分層的,它是越來越小的,做分塊實際上是提高了cache的各層的利用率。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問答解答

問題1:什麼是訪存優化?

張先軼:訪存優化解決的是處理器讀取資料的性能。從計算上來說,是相對好優化的,但是優化訪存會非常困難,稠密矩陣乘法的資料還是相對規整的,讀數據的順序是有規則的,更容易優化一些。但是我們也做過很多疏鬆陣列的優化,比如疏鬆陣列乘向量的優化,這個對訪存來說更困難一些,因為沒有辦法預測到下一次訪存在什麼位置,這造成了優化的困難。

問題2:OpenBLAS和其他矩陣庫有什麼關係?

張先軼:OpenBLAS和其他BLAS實現其實都是完成了介面,BLAS只是介面的定義,具體來說可以有多種實現。我們認為我們OpenBLAS在開源的實現是非常好的。如果是標準BLAS,有參考實現,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Fortran實現,性能很差的,我們要比他們快很多。MKL是Intel公司自己做的BLAS,我們跟他們相當。Engien我們沒有完全測過,它號稱自己做的很好,但是他們的做法在X86的平臺可能有些效果,但是對其他平臺的效果我表示懷疑。不過我沒有具體做對比測試,所以發言權不大。

問題3:從入門到精通需要多久?

張先軼:如果我指導的話,幾個月時間就可以上手做一些事情。歡迎大家。

問題4:比起高通的庫表現如何?

張先軼:說實話高通的庫沒有測過,我覺得它號稱比較快,是因為在32位的ARM上,我們OpenBLAS沒有做向量化優化,高通的那個部分做了,所以它可能會比我們快一些,但是在我們公司內部的PerfBLAS是優化了的。

問題5:分塊的目的是什麼?

張先軼:就是優化訪存,通過分塊之後讓訪存都集中在一定區域,能夠提高了資料局部性,從而提高cache利用率,性能就會更好。

問題6:硬體不給力能玩神經網路麼?

張先軼:我們給出的一個資料是,我們在ARM CortexA57的平臺上,4核1.7GHz,跑AlexNet模型,一張圖是150ms,這個速度還算比較快。另一方面我們還在做一些其他的模型,做了精簡優化,再配合底層庫的優化。在某個小模型下,在跑一張小圖片的inference只用了50ms。所以,在ARM的處理器上,還是可以做到即時當地語系化的神經網路inference。

問題7:內部版本和開源版本差別大麼?

張先軼:內部版本是針對深度學習做了一些差異化處理,性能高的可能會到1倍多,這部分的優化,一部分是矩陣的規模,和剛才講的做方陣不一樣,深度學習的矩陣大部分是中小型,某個維度會比較小,要用到的優化策略,或者分塊策略會不一樣,甚至有時候特別小根本不用分塊或packing,直接做可能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