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北京折疊》要拍成電影了,但故事卻不是發生在北京

時間經過了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小心翼翼隔離,五百萬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七千五百萬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

——郝景芳《北京折疊》

在小說《北京折疊》中,北京是一座像“變形金剛般折疊起來的城市”,看似科幻,實則冷峻:城市被分成了三層空間,不同階層分別居住其中,5000 萬底層勞動者只能享有夜晚至清晨 8 小時的生存時間,500 萬處於第一空間的人獨享 24 小時,並可控制空間休眠、大地翻轉的時間。

(圖片來自:維琪百科)

這部反烏托邦式的小說讓 32 歲的郝景芳成為繼劉慈欣後,我國第二位獲得雨果獎的作家,而這部小說也即將被搬上大螢幕。近日,郝景芳在出席香港“美倫星際科幻大會”的期間接受 Quartz 專訪時,透露電影版《北京折疊》正在籌備中。

“會拍成一個叫‘Folding City’的英文片”,她表示背景城市將採用架空手法,“會去掉北京的背景,拍一個架空的城市”,有新的角色加入,但“故事的基本設定會保留”。

(圖片來自:搜狐)

《北京折疊》電影版的導演是一位名為 Josh Kim 的韓裔美國人,而主角“老刀”也不會選用華人演員,“有可能是白人。其它角色可能會有華人面孔,但主角肯定不是。”

除了給電影當顧問,郝景芳手頭還有另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文明的科幻小說正在創作中,她透露小說的時間設定在未來,“人們在不斷地回到考古遺址去發現歷史。”

在外界看來,郝景芳是“清華學霸”,是“科幻新秀”,但事實上,寫作只能算是她的“副業”。白天,她在北京一家國有智庫擔任宏觀經濟研究員,為政府出謀劃策,比如計算明年財政收入預測;晚上回到家,她還要抽出時間陪伴三歲的女兒。郝景芳每天留給寫作的時間,只有清晨 5 點到 7 點兩個小時。

工作的特殊性質為赫景芳的寫作提供了不少素材:

我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中國宏觀經濟,為政府推薦政策,接觸中央較高層次的官員的機會不少。有時候能聽到他們討論政策,雖然不會是非常核心的問題。小說中第一空間開大會時有一些高級官員關於城市發展的講話,這個場景就是我日常工作中會遇到的。

常年在北京生活工作,郝景芳對這座城市的社會問題有著自己的看法,北京對外來人口的政策是她感觸最深的一點:

對外來人口的政策性壁壘比較強。外來人口就是沒有固定身份帶來的福利;外來人口的孩子就是沒法在北京上普通學校。我在北京會去走訪一些農名工子弟學校,那邊的孩子生活得很慘,有些人都想像不到。

在郝景芳看來,這種社會不平等有政策性和技術性兩大因素,國外的讀者更關注《北京折疊》中提到的機器人取代人類問題,正是生產力的發展降低了勞動力重要性的體現。

國外沒有太強的政策性壁壘,至少國內城市之間的流動比較自由。但是底層人口過得很掙扎,甚至有很大的失業風險,技術性原因更強。

對於女性作家在科幻小說領域的崛起,郝景芳總結了兩個原因:

我已經不覺得科幻小說是一個男性主導的領域了。全世界範圍內女性科幻作者可能在變多,女性也越來越願意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只是我的猜測。

是男性作者都熱衷於去做影視劇,或者去寫一些超長篇的,比較容易和影視結合的好賺錢的內容了。傳統寫書、寫中短篇的不是那麼賺錢的行當就有很多女性作者了,她們相對來說沒有那麼功利。

題圖來自:Q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