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宋朝的撥霞供 火鍋控的你知道嗎
火鍋是老百姓們喜聞樂見的美食,大江南北,涮鍋的方式各有不同。老北京講究銅鍋涮,用紫銅做的中空放炭的膛,湯鍋環繞在火膛周圍,所以叫火鍋。其主要以羊肉為食材,配以時蔬;鍋底以大蔥、老薑、海米、香菇;蘸料為芝麻醬、紅腐乳、韭菜花、辣椒油,拌勻之後再加入少許白糖、精鹽、香菜末;羊肉片要切的菲薄,待鍋中湯沸,用筷子夾起羊肉在鍋中翻煮兩滾即可蘸料食用。涮羊肉講究在鍋中筷子不離肉,湯頭之上肉色一變就要離鍋,否則肉就老了。涮火鍋的“涮”字,由此可見。
關於火鍋的起源,有人說幾千年前的“鼎”就是最早的火鍋。鼎作為一種祭祀用器,放入裡面的肉食是煮出來的,算不得涮。後來又說三國時期“王熟釜”,其鍋中分五格,調和五種不同的味道,也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和現今的"鴛鴦鍋"可說是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器形與現在的涮鍋相似,但那也是煮食,還算不得涮。直到宋朝,北宋時期號稱“梅妻鶴子”的隱士林和靖的七世孫林洪,在其所著的《山家清供》中提到的涮兔肉,才算是有文字記載的涮火鍋。
書中說道:林洪曾在冬季的武夷山中捕到一隻肥美野兔,但山中沒有廚師,林洪不知以何種方式烹飪。一位老食客告訴他:“山中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侯湯響一杯後,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湯、擺熟、啖之,及隨宜各以汁供。”也就是說薄點的劈柴點鍋,用“酒醬椒料”為蘸料,等鍋開之後用筷子夾著肉放入湯中,這裡的“擺熟”就是涮的意思。在熱氣蒸騰的湯中一撩撥,兔肉馬上變成雲霞一般的色澤,再粘上“酒醬椒料”製成的汁水,入口一咬,一種鮮美潑辣的味道馬上啟動了味蕾。林洪以此命名這種烹調方式為“撥霞供”,撥就是涮的方式,霞指的是肉變色後的狀態。配以當時山中景色“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涮火鍋這一風靡全球的烹飪方式由此誕生。
“撥霞供”此後傳入市井,後人在林洪的基礎上加以改良,變成今天食材繁多的涮鍋方式。至於發展出諸如“小肥羊”“海底撈”之類火鍋品牌,恐怕是林洪當年沒有想到的吧。北方涮鍋以清湯鍋底為主,注重羊肉品質。南方的重慶火鍋以多種香料炒制鍋底,以郫縣豆瓣和辣椒入味,尤其獨特。至於食材多種多樣,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不能涮的東西。不過銅鍋炭火更能出味,所謂“君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以銅鍋涮肉效果最佳。
羊肉片一定要纖維細而軟肌肉間夾有白色脂肪的。冬季常吃羊肉,不僅可以增加人體熱量,抵禦寒冷,而且還能增加消化酶,保護胃壁
鍋底料中郫縣豆瓣最能出味,其香味醇厚卻未加一點香料,色澤油潤卻未加任何油脂,有“川菜之魂”之稱。
蘸料中的芝麻醬是涮肉的關鍵,也有人用蒜蓉代替,但遠不如芝麻醬配羊肉和其他食材的效果。
韭菜花可以提鮮,同時也可以代替鹽增加鹹味
辣椒油可以開胃,除鍋底之外,在蘸料中加入也是很香的哦
鍋底之中放入幹香菇,以菌類獨有的香味提獻,使湯汁味道更為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