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這碗米其林粿條面,能把潮州人吃哭

前段時間米其林新加坡指南新鮮出爐,總共有29家餐廳和小販上榜,但大家都把關注點給到了其中的賣豉油雞的一星小販。

在我看來,這家豉油雞飯的水準真沒到達登峰造極的水準,不說香港和廣州,就算在新加坡本地,也不難有其他替代選擇。

之所以廣受關注,原因就兩個:平民小販;性價比高,號稱全球最便宜的米其林美食。

但我想說的並不是這一家,而是同樣點亮了米其林一星的小攤販——吊橋頭大華潮州粿條面。

大華其實是一個類似香港街市熟食檔的地方,把各家小吃攤販集合在一塊經營,通俗點來說,就是個地名。

如同汕頭的福合埕一樣,大華並不是某一家食肆的名字(前段福合埕某火鍋北京店打廣告說自己牛鍋始祖我只能哈哈了),所以這家米其林一星攤販的商號其實應該是吊橋頭大華。

粿條面據說有七十多年歷史,創始人董允潮是潮州人,一開始在吊橋頭擺攤,後來三易其址,2005年最終來到這個街市固定下來。

後來由二兒子董再盛接手經營,也近七十歲高齡了。

新加坡的潮汕人很多,據說控制了國會百分之七十的席位和絕大部分的經濟命脈,國父和現任總理也都是潮州人(大埔是傳統潮州八邑之一,1986年才劃歸梅州)。

如果說李光耀不是潮州人,那李白也不是中國人(李白出生于碎葉城,現屬吉爾吉斯斯坦)。

新加坡有很多地道的潮州菜館。最出名的莫過於三代單傳的潮州發記酒樓,保留了很多在潮汕本地難得一見的老式潮州菜,是研究菜系發展演變的最好標本。

(招牌炊鯧魚。)

(酥炸肝花。)

(金瓜白果芋泥。)

在米其林評星之前,吊橋頭粿條面在新加坡當地就已赫赫有名。不同於略有爭議的油雞飯,很多食家都認為吊橋頭粿條面是同業翹楚。

處☆禁☆女座吃貨翁偉的原話是:作為潮州人,我第一次吃都快吃哭了。

我至今都沒吃過吊橋頭的粿條面。那排隊的架勢差點讓我當場餓暈,至今與他家有緣無分。

潮汕人把米漿蒸熟切成寬條成為粿條。而麵條一般分為兩種,條狀的稱為麵條或面仔,切成扁平狀的是面薄(寬面)。

湯碗事先放入魚露、味精、蔥粒、芹菜粒、蔥珠朥(炸蔥粒)、蒜頭朥(炸蒜),叫做“拍碗腳”。

把粿條或面另鍋煮熟放入湯碗中,之後把肉片、豬雜、海鮮之類的澆頭放骨湯中燙熟後連同骨湯一起沖入碗中,便是傳統的潮汕粿條面的做法。

紮根獅城六十餘年,吊橋頭始終遵古法制,令人欽佩。

除了粿條麵湯,另一個招牌是肉脞(臊)面。

面是在傳統的潮汕幹醋面基礎上按照當地口味改良過。

用了醬油,浙醋,辣椒醬做為拌醬,加上大塊的鰈脯(大地魚幹)和肉脞肉片肉丸豬雜潮式餛飩等菜碼,配上例湯,人民幣25塊錢就可以來一套。

用翁偉兄的話來說,一個字:酸鮮!但據說肉丸水準無法跟潮汕本地媲美。

董再盛的大哥董再豐是六十年代新加坡的舉重國手,1969年曾榮獲新加坡年度最佳舉重運動員。

(《南洋商報》1969年9月26日報導。)

2010年,董再盛曾經因為大哥兒子董爰維以大華名義開麵館而和侄子對簿公堂。大哥董再豐作為辯方證人出庭作證,令人唏噓不已。

部分圖片by網路 | 圖/文:沈戈

新食范兒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