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誰主沉浮?
文房四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古代文人書房必備的寶貝!用現代的生活打比方,文房四寶相當於現代家庭廚房裡的電鍋、炒鍋、碗筷和桌子,文房四寶指什麼呢?
在我國歷史文化長河中,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稱,筆、墨、紙、硯則被譽為“文房四寶”。在用於書法、繪畫的文化藝術工具中,僅這四樣寶,就已備受文人的喜愛和珍藏。
文房四寶在我國古代漢族書房中獨具一格,它既表現了漢族不同於其他民族的風俗, 又為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文房"之名,起於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西元420--589年),專指文人書房而言,以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文房用具除四寶以外,還有筆筒、筆架、墨床、墨水匣、臂擱、筆洗、書鎮、水丞、水勺、硯滴、硯匣、印泥、印盒、裁刀、圖章、捲筒等等,也都是書房中的必備之品。
文房四寶中“筆”的歷史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發現的史前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
我國的書寫用筆起源很早。根據未經刀刻過的甲骨文字判斷,夏商時期就已經有原始的筆了。如果再從新石器時期彩陶上面的花紋圖案來看,筆的產生還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已經製作和使用書寫用筆了。那時筆的名稱繁多:吳國叫“不律”,燕國叫“弗”,楚國叫“幸”,秦國叫“筆”。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筆”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傳說,我們所用的毛筆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蒙恬發明的。西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戰爭拖了很長時間。為了讓秦王能及時瞭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那時,人們通常是用分簽蘸墨,然後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的,書寫速度很慢。蒙恬雖是個武將,卻有著滿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說的那種筆寫戰況報告,常使他感到影響思緒。那種筆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會把非常貴重的絹給弄髒了。蒙恬以前就萌生過改造筆的念頭,這次要寫大量的戰況報告,這個願望就越來越強烈了。
戰爭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有一天,他打了幾隻野兔子回軍營。由於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裡沉沉的,一隻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曲曲的痕跡。蒙恬見了,心中不由一動:“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筆來寫字,不是更好嗎?”
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這些古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從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于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蹟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文房四寶中“硯”的歷史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所以,現今社會上"四寶"中以硯最為多見,受人喜愛的範圍也最為廣泛。中國最早的硯臺是什久時候產生的?它和我們使用的硯臺有何區別呢?考古學家曾在陝西省臨潼縣薑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及現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硯,硯有蓋,硯面微凹,凹處並有一根石質磨杵,硯旁留存數塊黑色顏料。
很顯然,這是先民們借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由於這處遺址歸屬於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義化,故這方硯臺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個春秋。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什么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於硯呢?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須再借助磨杵或研石來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儘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