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的自我救贖:用VR來賺錢
在今年8月舉行的IDF 2016上,科再奇向業界展示了英特爾在VR領域的黑科技,並且和微軟一起創造了融合現實(Merged Reality)概念,英特爾工作人員曾告訴雷鋒網,融合現實是一種體驗要優於傳統VR、AR、mixed reality(MR)的產品形態,由英特爾提供面向VR開發者的Alloy平臺,微軟提供Windows 10以及微軟全景系統。
在PC領域,英特爾和微軟組成的“Wintel”組合叱吒風雲數十年;雖然兩家公司的合作會在VR領域延續下去,但這一組合的優勢是否能讓英特爾高枕無憂,這是個問題。最近幾年,好基友微軟在變,“巨硬”形象已經初現雛形,而英特爾卻在智慧手機和平板市場上接連鎩羽而歸,VR對英特爾來說不容有失。那麼英特爾如何避免重蹈移動互聯網時期挫敗的覆轍呢?在環球資源移動電子展的同期會議——VR/AR/MR生態圈高峰論壇上,英特爾技術銷售總監高宇給出了答案。
英特爾技術銷售總監高宇
CPU和GPU雙管齊下
在大多數人看來,GPU對VR的重要性要遠遠高於CPU,好的GPU就象徵著好的視覺體驗,坦白來講,這是業界的一大錯覺。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VR遊戲以及視頻和傳統遊戲以及視頻的計算是有區別的,從計算原理上理解,VR的CPU和GPU幾乎扮演了同等重要的角色,這粉碎了唯GPU的論調。
所以,只有CPU和GPU的性能都足夠強大才能給用戶帶來完美的沉浸式的效果。通俗點說就是,在相同條件下,更強的CPU帶來的VR體驗是普通CPU無法比擬的,而這樣的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處理器(CPU)能夠給VR應用帶來智慧的效果,給遊戲帶來AI的元素;
CPU可以對VR遊戲帶來更好的物理特效,包括水、風、氣、光影等等,很多物理的定律是由CPU計算;
最後CPU會提升整體性能,從而減少眩暈感。
一般而言,一款好的VR對CPU都有較高的要求,例如HTC Vive頭盔對電腦CPU的要求是i5 4590以上,這是英特爾的優勢所在。
當然,除了CPU,英特爾似乎還沒有放棄對GPU的追求。高宇向業界釋放了一個信號,英特爾後續還會在顯卡上做一些專門的優化,不過具體消息暫未公佈(要趕超NVIDIA恐怕不太可能)。
低端市場的嘗鮮
如果從產品線及市場定位來看,英特爾在VR市場上的佈局比其在PC領域還要廣。高宇表示,僅消費級VR市場就有一百億美元的規模,這是英特爾未來的一個業務重心。高宇按照價格和使用場景把市場分為了三大類:PremiumVR、Mainstream VR以及ENTRY-LEVER VR。
左邊為低端ENTRY-LEVER VR,右邊代表高端PremiumVR,中間是Mainstream VR
PremiumVR代表的是高端VR。這類產品以PC或者遊戲主機為基礎,而且遊戲主機或者是PC都是高配置、性能非常好的產品。目前,各家VR的頭盔廠商都有給出VR頭盔對硬體設定的要求,按照高宇的說法,這些產品對CPU的要求幾乎都在酷睿i5以上,而且顯卡也在主流以上。
這樣算下來,PremiumVR的硬體成本基本在萬元以上,而且產品形態也大相徑庭,現在最流行的有Oculus Rift頭盔,也有基於遊戲主機的PS VR,這些都是VR產品裡面體驗最好的。對以計算性能著稱的英特爾來說,這或許沒有太大的挑戰。
而最低端的ENTRY-LEVER VR,就是市面上的一體機和VR盒子。從現在的市場情況來看,低端的一體式VR以及VR盒子的出貨量非常大。雖然用戶體驗和高端VR或將要推出的主流VR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由於它的便攜性和低廉的成本(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應用場景也非常廣泛,例如房地產領域等。
高宇直言不諱,英特爾不會忽略低端市場。目前英特爾的Cherry Trail平臺就是一種一體機的交鑰匙方案。雷鋒網之前曾報導,國內VR廠商之所以如此氾濫,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國內晶片商能夠向本土企業提供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這大大降低了生產製造VR的門檻。但如果英特爾放下身段去嘗鮮這一市場,國內晶片商的市場必然會受到擠壓。
當然,英特爾未來的重心並非上述兩大市場。目前VR行業最大的爭議時,無論是大廠推出的明星產品還是深圳流出的山寨頭盔,都沒有誕生一款爆品,這其中有內容匱乏的原因,但體驗和價格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高端的成本高、用戶體驗好,整套下來在1.5萬人民幣左右的投入,絕大多數消費者是消費不起的,而低端的VR雖然價格便宜,但用戶體驗上差強人意。”
高宇認為,在用戶體驗和價格上做出權衡才能讓VR普及,所以英特爾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和合作夥伴推出一系列定位中端的產品,高宇稱之為Mainstream VR。
在上游晶片層面,能同時提供CPU、GPU的廠商寥寥可數,這是英特爾在VR領域的一大優勢,再加上對高中低端市場的覆蓋,這一次,英特爾或許能完成自我救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