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寶寶生病到底要不要輸液?醫生告訴你真相

趙統梅:資深育嬰師,7年母嬰編輯經驗

初春時節,感冒等疾病兇猛而來,寶寶柔嫩的身體很難抵禦外界的“病毒”,於是出現流鼻涕、咳嗽、鼻塞、發燒等感冒症狀。看到寶寶毫無精神,家長們著急萬分,總詢問醫生是否可以通過輸液讓寶寶快點好起來。

哪些情況需要給寶寶輸液?

現在,很多家長都有不給孩子濫用抗生素和過度輸液的意識,但萬事不能矯枉過正。對於新手父母來說,在是否給寶寶輸液這個問題上,不可一味的拒絕。遇到緊急嚴重情況,不得不輸液。

1,嚴重的上呼吸道感染

當上呼吸道感染嚴重,出現化膿性扁桃體炎、中耳炎、咽炎、肺炎、闌尾炎、猩紅熱等情況,家長需要做好給寶寶輸液的準備。這不單單為了給寶寶退燒,主要是針對病原和症狀用藥。

2,嚴重的皮膚過敏

皮膚過敏嚴重的情況通常全身奇癢無比,著實讓人難以忍受。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借助輸液來説明寶寶緩解症狀。

3,嚴重腹瀉嘔吐

寶上吐下瀉可能是急性腸胃炎的徵象,腹瀉和嘔吐嚴重的情況下,除了要儘快化驗大便確定病毒種類之外,還需要通過輸液來避免脫水的現象。

4,哮喘反復

哮喘發作的時候常出現呼吸急促費力的症狀,情況都很緊急。如果不及時輸液,很可能會出現窒息的危險。這時,注射一些平喘的藥物可緩解症狀。

5,緊急搶救

如果孩子處於昏迷,或者病情比較嚴重到無法服藥的時候,醫生會在第一時間給寶寶扎針輸液,因為這是用藥和輸入營養最佳方法。

4種情況不需要輸液

1,氣管炎或毛細支氣管炎

毛細支氣管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如果只有一些咳嗽、低燒或者是輕度喘息的症狀,發病早期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只要能遵醫囑按時吃藥,結合氣管炎的一些食療配方即可。

2,病毒性或者細菌性☆禁☆感冒

感冒主要分為病毒性或者細菌性☆禁☆感冒,如果寶寶症狀僅是流鼻涕、鼻塞、打噴嚏和低熱,主要是加強護理,如果著急輸液只會降低寶寶對病毒的抵抗力。與此同時,要隨時關注寶寶的體溫,高熱時退熱,確保正常的進食和吃藥,溫熱毛巾敷鼻,用生理鹽水/海鹽水噴鼻協助鼻腔排出分泌物,多加休息。

3,普通感冒

上呼吸道感染又叫普通感冒,包括鼻腔、咽部或喉部炎症的總稱,通常表現為鼻塞、噴嚏、鼻涕、咽痛、發熱等症狀,多發於春冬兩季。如果寶寶的生病週期在3天以內,並且體溫在38.5℃以下,精神狀態良好的情況下可不用輸液治療。

4,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發於5歲以內的兒童,主要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感染病,常表現為手、足和口腔出現皰疹,初期症狀跟感冒類似,發燒會持續4-5天時間。如果寶寶不發燒,血壓正常,精神狀態良好可不必輸液。

盲目輸液對寶寶有什麼影響?

雖然家長看到寶寶生病很不忍心,但大多數情況下可通過人體自身的免疫力或物理方法實現自愈。寶寶一身病就輸液,不但抵抗力得不到提高,長期下來還會產生依賴性。

容易引起感染:輸液相當於一個小手術,被認為是最危險的一種給藥方式。輸液易引起傷口感染,導致靜脈炎。

造成寶寶心理陰影:寶寶的毛細血管較細,扎針常會給寶寶帶來心理負擔。不少寶寶因為對針頭和醫生產生恐懼,只要看到針頭就哭鬧掙脫,這大大的降低了配合度,影響治療效果。

會出現交叉感染:靜脈輸液所需的時間較長,而醫院輸液的地方往往病人擁擠嘈雜,很容易出現交叉感染的現象。

操作可能不標準:輸液的速度是根據寶寶月齡來調節的,早產兒4-6滴/分,新生兒10-15滴/分,嬰幼兒20-30滴/分。如果加快輸液速度和劑量,只會加重寶寶心臟負擔。

副作用比藥物大:是藥三分毒,凡是藥物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副作用。但靜脈輸液對人體帶來的寒顫、高燒等不良反應,要比口服藥大得多。

還原輸液真面目 需謹慎選擇

Q:輸液到底輸的是啥?

A:醫生給寶寶輸液,大部分情況下是把抗生素溶解在葡萄糖或者鹽水裡面。除此之外,類似退熱藥、止咳藥等緩解症狀的藥物也可以溶解在液體裡。有些時候,還會加入一些抗病毒的藥物。

Q:寶寶輸液之前需要做皮試嗎?

並不是所有的藥物在輸液之前都要做皮試,只有青黴素或者和其有交叉反應的藥物才需要,這主要是為了確保人體是否對藥物過敏。不管大人還是寶寶,如果需注入青黴素是需要做皮試的。如果不做皮試可能會出現過敏反應,嚴重的還會導致休克,甚至死亡的情況。

Q:陪寶寶輸液需注意什麼?

A:家長在陪寶寶輸液的時候,除了要安撫寶寶的情緒之外,還要隨時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體溫變化和輸液情況。不要以為寶寶正在輸液就萬事大吉了,太小的寶寶還不能自行表達出自身感受,家長發現寶寶有異常情況需及時找醫護人員。

Q:醫生問吃藥還是輸液,該怎麼選擇?

A:由於細菌性☆禁☆感染而導致的化膿性扁桃體炎,因氣管炎導致高燒長久不退兩種情況,有可能輸液。當家長被醫生詢問是吃藥還是輸液的時候,說明兩種方式都可以,可選擇口服藥。當醫生強烈要求輸液的時候,家長舉棋不定的情況下應遵醫囑。

雖然大多數父母對輸液和抗生素比較排斥,

但寶寶病情需要的時候,切勿固執己見。

小編/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