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在遠古時期人們便開始這樣使用艾草了!

遠古時期,寒風乍起的季節裡,穴居而住的人們只能燧木取火,一些患有關節疼痛、腰酸腿疼的人在取暖時,症狀得到緩解,甚至治癒。人們便開始有意識地用木條、草莖熏烤患處,在不斷嘗試中,發現艾草的效果最佳。於是開啟了中醫艾灸治療的歷史。

功效篇

唐代名醫孫思邈是位善於養生的老人,年八十餘,身體很健康。問其長壽健康的秘訣,雲:“余舊多疾,常苦短氣,醫者教灸氣海,氣遂充足,每歲一二次灸之,以救氣祛故也。凡髒氣虛憊及一切真氣不足,久疾不瘥,皆宜灸之。”

《扁鵲心書》中亦指出:“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餘歲矣。”可見,艾灸不僅可強身保健,亦可用於久病體虛之人的調養,是我國獨特的養生方法之一,對脾胃虛寒、慢性胃炎、慢性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風濕、類風濕、骨性關節炎,頸肩腰腿疼,心血管系統疾病等有較好療效。

●溫通經脈,行氣活血 氣血運行具有得溫則行,遇寒則凝的特點。灸法其性溫熱,可以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培補元氣,預防疾病 艾為辛溫陽熱之藥,以火助之,兩陽相得,可補陽壯陽,使真元充足、人體健壯。“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故艾灸有培補元氣、預防疾病之作用。

●健脾益胃,培補後天 灸法對脾胃有著明顯的強壯作用,如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溫運脾陽、補中益氣。常灸足三裡,不但能使消化系統功能旺盛,增加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以濡養全身,亦可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升舉陽氣,密固膚表 氣虛下陷,清陽不得升散,則皮毛不任風寒,因而衛陽不固,腠理疏鬆。常施灸法,可以升舉陽氣,密固肌膚,抵禦外邪,調和營衛,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

袁瑜要領篇

一、施術者應嚴肅認真,精心操作。施灸前應向患者說明施術要求,消除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若需選用瘢痕灸時,必須先征得患者同意。

二、患者要選擇舒適的體位,既有利於準確選定穴位,又有利於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順利完成。

三、施灸的程度多以艾炷的大小和施灸壯數來計箅。艾炷是用艾絨捏成的圓錐形的用量單位,分大、中、小3種:如蠶豆大者為大炷,如黃豆大者為中炷,如麥粒大者為小炷。每燃燒1個艾炷為1壯。

四、凡初病、體質強壯的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久病、體質虛弱的艾炷宜小,壯數宜少。按施灸部位的特點,在頭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壯;在腰背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壯;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不可多灸;肩及兩股皮厚而肌肉豐滿處,宜大炷多壯。

五、艾灸時間通常為3-5分鐘,最長不宜超過10-15分鐘為宜。一般來說,健身灸時間可略短;病後康復,施灸時間可略長。春、夏二季,施灸時間宜短,秋、冬宜長;四肢、胸部施灸時間宜短,腹、背部位宜長;老人、婦女、兒童施灸時間宜短,青壯年則時間可略長。

六、在施灸或溫針灸時,要注意防止艾火脫落,造成皮膚及衣物的燒損。

七、灸後若局部出現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過大,可用消毒針從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後,再塗以龍膽紫藥水。對於化膿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不宜從事體力勞動,要注意休息,嚴防感染。若有繼發感染,應及時對症處理。

八、灸法應用廣泛,雖可益陽亦能傷陰,臨床上對額面五官、陰部、有大血管分佈的部位不宜選用直接灸法;對於妊娠期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凡屬陰虛陽亢、邪實內閉及熱毒熾盛等病證,應慎用灸法。在施灸中若突然出現頭暈、眼花、噁心、汗出、顏面蒼白等症狀,是為暈灸,應立即停止施灸,開窗通風。

九、患者不宜在過饑、過飽、酒醉、大恐、大怒、大渴時施灸,婦女經期時亦不宜施灸。

可藥可食的艾葉

艾,又名家艾、艾蒿,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辛溫。能溫中逐冷、除濕開郁、溫通經脈、舒經活絡,具有抗病毒、抗過敏、解熱止痛及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以野艾葉、艾條或艾絨煙熏,與蒼術或與菖蒲及雄黃或與蒼術、雄黃、白芷等混合煙熏,對多種細菌均有殺滅或抑制作用,可用於室內消毒。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野艾的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α-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及白喉桿菌等多種細菌和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乾枯後的株體泡水薰蒸還可消毒止癢,產婦可用艾水洗澡或薰蒸,至今民間還保留著在端午節這天用艾葉煮水洗澡來預防各種皮膚病的習俗。

艾草不僅是一種很好的藥物,也是一種很好的食物,在我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糍粑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艾糍)。常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1:2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食用。

艾灸養生名言

關於艾灸養生保健的經典名言,從古至今有很多。這裡僅收集一些在民間流傳甚久,而且朗朗上口的經典名言供讀者使用。

《醫學入門》雲:“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名醫別錄》載:“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古人雲:“一炷著膚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屙立除”。

《孟子》雲:“七年之病,當求三年之艾。”《黃帝內經》雲:“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古人雲:“家有三年艾,醫生不用來。”

《莊子》曰:“…… 所謂無病而自灸也。”《神灸經綸》雲:“夫灸取於火,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剛用,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本草從新》雲:“艾葉苦辛,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治百病。”

唐代王燾指出:“是以禦風邪以湯藥、針灸、蒸熨,隨用一法皆能愈疾,至於火艾,特有奇能。”

常言道:“居家常備艾,老少無疾患。”“端午時節草萋萋,野艾茸茸淡著衣,無意爭顏呈媚態,芳名自有庶民知。”

這些可謂是我國人民對艾灸療法的最好總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