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約伯斯離開5年了,蘋果還是當初的那個蘋果嗎

2011年10月5日,史蒂夫·約伯斯在家中病逝,一場罕見的哀悼活動在全球開始。

國家元首發表悼詞、媒體將他的照片放上頭版和特刊。科技領袖、主持人、音樂人、媒體記者、蘋果員工、競爭對手……似乎每個接觸過他的人,都在社交網路或鏡頭前訴說著自己的感動。

與此同時,全球各地千萬不曾見過約伯斯,甚至許多沒怎麼用過蘋果公司產品的人,也被悲傷感染。鮮花、卡片、蠟燭和蘋果被堆放在蘋果店門口。 《約伯斯傳》在是整年銷量最高的書,儘管它出版的時候已經是10月底。

曾經,只有政治家能激發如此強烈的悲慟,而那樣的情緒往往滲透不到對立地區。

五年之後,約伯斯的形象變得有些複雜。僅去年就有兩部關於約伯斯的電影上映、一本傳記出版。

兩部電影一部劇情片、一部紀錄片,都出自奧斯卡獲獎導演、也都被許多熟識約伯斯的人指為片面之作。約伯斯的接班人,蘋果CEO提姆·庫克更直接說這些電影都是“投機”。

去年出版的新傳記《成為約伯斯》則出自一位與約伯斯私交甚多的記者。包括庫克、艾維在內的多位蘋果現任高階主管不但支持這本書,還指責2011年的《約伯斯傳》扭曲了創始人的形象。

約伯斯已經死了五年,這些爭吵還圍繞著他的私生活——是不是騙過合夥人幾千塊錢、是不是善待了私生女。

今天還知道亨利·福特的人,大多因為福特依然是個龐大的汽車品牌、因為他的流水線改變了現代工業、因為他讓汽車成為普通人買得起的東西。而不是福特雇人暴力鎮壓工會,或者寫過被納粹讚譽有加的反猶巨著。

最終讓人們記得約伯斯的也將是他所創造的公司、他所創造的產品、他所推動的技術創新。

不同於福特、迪士尼等人,約伯斯所在的世界變化更快。他早年發起的幾次技術革命(個人電腦、數位音樂)在他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過了巔峰。

與此同時,約伯斯的死亡比他自己或者庫克預期的都早了幾年,許多他直接參與的項目都剛剛起步。

2010年一年裡,蘋果通過新版MacBook Air重整了個人電腦產品線、推出iPad探索個人電腦的未來、重啟了電視盒、收購Siri做人工智慧助手。

數位出版、數位新聞、數位廣告這三個市場,都是蘋果在那一年進入的新市場。

那一年,iPhone也不是高枕無憂。 Android開始飛速增長,全球最大的智慧手機製造商還是諾基亞——那是諾基亞歷史上收入和利潤都最高的一年。

在這個節骨眼上,約伯斯病情迅速惡化。 2011年8月將CEO一職交給庫克,42天后辭世。

五年之後,約伯斯死前所啟動的新東西,有哪些真的改變了世界,哪些停了下來?

iPhone依然重要,這在五年前是個疑問

五年來,最直接的一個變化是沒人再提“iPhone殺手”。

現在,世界已經習慣了每年9月初,蘋果召開一場發佈會,推出一款新iPhone,吸引到千百萬人的關注。

為什麼不呢?似乎從2007年開始情況就是這樣。

這是一個錯覺。約伯斯剛去世的那個月,也是“iPhone殺手”自2008年以來最熱的時候。

iPhone殺手這個詞在Google的搜索熱度變化。

2007年,iPhone發售並大賣。之後幾年裡,誰能幹掉iPhone成了永恆的討論。黑莓、Palm、諾基亞,都推出過被冠以“iPhone殺手”的新手機。

當這些老牌智慧手機製造商失敗以後。 Android手機成了新的“iPhone殺手”。

觸控螢幕、應用商店,iPhone有的Android似乎都有。隨著中國廠商的加入,Android手機售價降低到iPhone的數分之一。

聽上去和Mac輸給Windows PC的故事沒什麼區別。蘋果做出更好的個人電腦,但競爭對手便宜太多。

甚至iPhone失敗的理論基礎都在1997年寫好——“被低階競爭對手顛覆”。

事實上,2007年至今賣掉的10億多部iPhone裡,87% 在約伯斯死後售出。

過去五年,蘋果硬體產品銷量,單位:千台

過去五年裡,蘋果在iPhone上有過一些失敗的決策,比如低階產品iPhone 5c、地圖醜聞、2014年才轉向大螢幕。

但整體上,蘋果還是維持了iPhone的品質。這是它的存在基礎。

智慧手機是人類所擁有的最個人的科技產品。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它是個人電腦從未到達過的“個人”電腦。

對於這樣的產品,性價比就沒那麼重要。人們願意為更好的體驗付出高價,iPhone留了下來。被低價Android手機顛覆的更多是高價的Android手機。

隨iPhone一起留下來的,是智慧手機嵌入了每個人的生活

2015年,敘利亞衝突升級,居民區和醫院屢屢被襲,大批難民外逃。

除了水、食物和住處以外,難民多了一個依賴的東西——智慧手機。

難民們靠手機導航尋找路線、獲取西歐各國難民政策相關的資訊、尋找便宜的住處。

數萬人加入社交網路上的討論群組,尋找真正能幫自己去歐洲的路徑、避開人口販子。

難民在法國加萊的一座難民營裡為手機充電 |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關於難民的照片裡,你很少能見到iPhone,大多是Android手機。

他們用的社交網路Facebook比iPhone早出現三年,由馬克·祖克伯2004年用一台SONY筆記型電腦寫出來。

他們用的地圖服務,八成也是2005年推出的Google Maps。

但他們所獲得的幫助離不開約伯斯。

在2007年之前,科技界對於智慧手機的想像是一個密佈四列按鍵的小螢幕辦公設備。

iPhone發佈會上,約伯斯拿來對比的四個競爭對手智慧手機。

早先諾基亞、微軟、HTC、摩托羅拉都曾試圖普及觸控螢幕智慧手機,但相關產品都不成功。反倒是黑莓和Palm Treo等鍵盤手機火了起來。

在2007年之前,智慧手機的未來是更好的郵件輸入工具。

就連Google籌備中的Android手機,在iPhone發佈前也是這個樣子:

首款Android手機,代號Sooner。 2007年1月iPhone發佈後被砍掉。

第一款上市的Android手機HTC Dream(G1)換上了大螢幕。

根據約伯斯自己的說法,iPhone的誕生是蘋果讓工程師基於多點觸控技術,設計了一套適合手指的觸控互動體驗。

更早的電影中已經有類似的想法。但iPhone第一個靠完整的軟體和硬體體驗,將它變成現實。

iPhone的成功,解決了如何讓人在巴掌大的螢幕上使用電腦的問題。隨後App Store則讓軟體發展者有了讓人直接在手機上使用網路服務的可能。

再之後,智慧手機不再是為少數商務人士服務的工具,真正變成每個人口袋裡的個人電腦,連接著各種網路服務。一個幾十億人的巨大市場吸引了創業者、工程師、投資者對網路服務的持續投資。

地圖、點評、社交網路、送餐這些早就誕生的網路服務,到了智慧手機上才真正融入大多數人的生活。智慧手機的普及,更是Uber等服務存在的前提。

過去8年,網路服務的繁榮,正是從iPhone與App Store的組合開始。

如果不是約伯斯,很難說這樣一個新的電腦形態什麼時候才能誕生。

iPhone之後,蘋果關於電腦未來的探索都還沒有結果

2010年的D8大會上,約伯斯和兩位元記者對談了一個半小時,這也是他最後一次這麼密集地對媒體談論自己的想法。

這次採訪裡,約伯斯談了三個蘋果剛進入的市場:新聞閱讀、電視和平板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