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垃圾桶的歷史變遷,你知道嗎?

或許是我們對環境保護的理念提出比較晚,六七十年代,當西方一些國家已經開始研製更具有實用性的垃圾桶的時候,我們的垃圾桶還只是處於“土坑時代”。雖然土坑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集體投放垃圾的地方,廢棄物不至於像以前一樣散落在各處,但是堆滿垃圾的土坑,經過風兒一吹,裡面的紙屑、塑膠袋便滿天飛,這些垃圾桶很多時候都是物歸原主。雖然後來一些人家在土坑周圍插上了幾片竹條以防止垃圾在颳風的時候被吹出來,但還是未能從根本上杜絕這種情況。所謂的土坑,與其說是“垃圾桶”,倒不如說是垃圾堆更加合適。

七八十年代,我國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垃圾桶”,如柵欄桶、水泥桶等,他們的構造雖簡單,但還是較好地起到了儲蓄垃圾的作用。所謂的柵欄桶,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可能較為熟悉,它是由竹片編制而成,製作簡單且攜帶方便。它既可以用來存放物品,也可用來傾倒垃圾。但是由於柵欄的縫隙太大,因此這種桶只適用於體積較大的垃圾,那些體積較小的垃圾則會從縫隙中散落出來,在颳風的時候同樣會出現垃圾滿天飛的情況。另外這種桶一般只限於家裡使用,而不為公共使用。

 


到了八十年代,街道上逐漸出現了公共使用的垃圾桶,那就是水泥桶。水泥桶雖然構造也相對簡單,但比起原先的土坑和柵欄桶,它還是顯現出了它較易存放垃圾的優勢。到了九十年代初,水泥桶已是隨處可見。直到現在有些城市的公共垃圾桶仍然是水泥桶。同時也正是這種公共垃圾桶的出現,讓我們意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但是由於水泥桶密封性太強,而且街道上的水泥垃圾桶的水泥板護欄又相對較高,人們幾個都懶得清理,結果每當夏天,都會直接影響到大家的健康生活。

 

九十年代初期,人們在垃圾桶的材料上下了很多功夫,但都還只是不對垃圾作任何分類的,因此結構上大同小異。也許是環保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九十年代中期,分類垃圾桶出現了,可以分別存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而現在已經逐漸被人們使用,實行垃圾分類,成了人們新潮的環保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