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這是一台徠卡,Leica Q 主觀體驗

徠卡(Leica),這是個叫所有人都為之瘋狂的名字。從開創性地將 135 膠捲裝入相機,到成為眾人心中 135 器材的終點。徠卡,幾乎是最貼近‘攝影’本質的一個名字了,它蘊含了包括技術黨與器材黨在內的所有攝影愛好者的心。這一個小紅標所代表的終極的光學素質,無時不刻都在騷動著無數人的心弦。

然而,我是個俗人,不吃這些東西。

對這些情懷元素,我看在眼裡、表示欣賞,但卻也到此為止。縱使這個名字背後有著多麼傳奇的故事,到了人的手裡,也不過是一台相機。

這台徠卡 Q 在我手裡也有兩個月的時日了,接下來就讓我分三部分,講述一下與這台相機的故事。

之前也說了,我不吃情懷,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篇感受文會很客觀。相反,我寫的是感受文,都是些相對主觀的東西。對此,還請大家理性看待。

個人定位

這台相機其實是我母上買的,因為虛榮心較重,會偶爾需要一些有逼格、有情懷的東西拿出來秀秀。加之也比較喜歡拍照,故在我的極力蠱惑之下,掏錢買了這台相機。

當然,買了之後更多的時間還是我在使用。

Q 對於我而言,是一台隨身機、一台僚機。說僚機可能顯得有些低俗,但事實如此。

外觀上,簡潔硬朗的線條,搭配上磨砂黑的漆面,盡顯低調奢華。鏡頭上黃白兩色的刻字,以及那撩人的小紅點,示出它高貴的本質。

帶上它外出時,經常可以聽到同行的人誇它漂亮。甚至有女生在試用了幾下之後,還想多摸一會兒。對於以前沒有體驗過徠卡的人來說,Q 真的很撩人。

以前有聽人說過:在學妹眼裡,千元的單反外型甚至比上萬的徠卡更加吸引人。現在看來,未免是有些誇張了。就算是再外行的女生,感受過單反與徠卡的質感區別後,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同時,她們也更願意被外型沒那麼侵略性的Q拍。

不過有些時候,Q 真的會搶了人的風頭。

其實在決定買 Q 之前,我還考慮過X-Pro2。因為論外形,X-Pro2 也一樣有格調;論功能,X-Pro2 不失為一台好機器;論性價,同樣的預算可以買 X-Pro2 + 23mm f/1.4 + 56mm f/1.2還多。

我不是畫幅主義者,這之前在 M43 的世界裡也玩得很開心。對我來說畫質夠用即可,平日裡也不會列印一整面牆那麼大幅面的東西。底大底小固然有先天優劣勢,但各大廠家都在想辦法縮小差距,看到這番光景還是挺高興的。

不過最終,我還是選擇了徠卡 Q。

因為兩者能帶給你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感受這種東西,用文字是很難表達的,但還是試著解釋一下吧:富士像是一個工具,你能用它去拍各式各樣的照片;而 Q 則不一樣。從第一次觸碰到機身的那一瞬間,你就能感覺到,它能教你攝影、能帶你上路。

當然我還是很喜歡 X-Pro2,或者說富士。將來若是有機會有財力,買一個吧。

還想說一下,我真的是希望 Q 有三防能力,至少防水濺也可以。身為隨身機,雨天拍攝本應也是職責之一,可現實是雨天你根本不敢帶 Q 出門。這是有點可惜了。

但,話是這麼說,你真的願意讓徠卡碰水嗎?我是不捨得的。

相機本身

縱使其他人說什麼,我都會說:徠卡 Q 是一台好機器。

徠卡 Q 配置了一塊全畫幅 2400 萬圖元 CMOS,搭配 Summilux 28mm f/1.7 鏡頭。再加上 Wi-Fi、OIS、微距模式等功能集成于一身,形成了這麼一台不多見的全畫幅不可更換鏡頭定焦相機。

不可更換鏡頭。

在我購買了 Q 之後,有不少人問我:花 3 萬元買一台不可更換鏡頭相機,值得嗎?甚至有人直接質疑我的智商(當然是開玩笑)。

我的回答是:對於我,值得。不可更換鏡頭相對於可更換鏡頭,最大的弱勢是什麼?在於拓展的可玩性、更換鏡頭的樂趣。這是我的理解。

所以我相信,對於那些已經持有一整套器材系統的人而言,不可換鏡頭並沒有什麼損失。再說了,就算 Q 是可更換鏡頭的,我也並沒有錢買第二個鏡頭啊;若是 M 卡口的那就更不用說了。

此外,不可更換鏡頭相機還有一個特殊的優勢—相容性。這種相容性體現在體積(X100 系列,將鏡頭埋入機身內部)、對焦(速度)與密封性等各方面。可以這麼理解,不可更換鏡頭相機,就是某種特化型相機。

Q 的焦段很有意思—28mm。這個焦段已經算是一個相當的中廣角了,同目前的大多手機一樣的焦段。說真的,28mm 用起來真的不算簡單。比 35mm 更廣,拍起來不能有效地突出主體;靠得太近,容易因透視的緣故變成大臉怪。

拍大場景不錯,拍人我是一開始就做好裁切的準備的。雖是廣角頭,但因為光圈很大,虛化也是虛得起來的。並且焦外的效果,我覺得挺漂亮的。

關於這枚鏡頭,坊間有個說法。說其實畸變嚴重,是靠機內矯正的;無法覆蓋整個 CMOS,全畫幅是靠差值算出來的。

如果你們很在意這個,那徠卡 Q 配不上你們,或者反過來也行。

這款相機拍出來的照片,畫質絕對配得上徠卡之名,銳利無比,顏色也正。確確實實,當之無愧,Q 屬於徠卡家族。

使用感受

終於,我們來到了最後一個單元。關於徠卡 Q 的使用感受,也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所在。說真的,我不知道該怎麼開頭。因為只要想到關於 Q 的感受,腦中便有千千萬萬,不知從何說起。我想總體來說,在使用 Q 時,是十分愉悅的。

我喜歡做工好的相機。平日裡除了拿相機拍照以外,我還習慣有事沒事把相機拿出來,摸。聽起來有些猥瑣,但身為一個撫摸黨的靈魂,豈是你們能理解的。

全金屬框架、大面積蒙皮、按鍵與波輪的回饋……這些都是分分鐘令我高☆禁☆潮的元素(說到這就必須說一下,奧巴的做工真的是可以,玩了那麼多相機,日系廠家裡估計就數奧巴最好了吧)。

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對索尼喜歡不起來的原因。而徠卡 Q 拿在手裡,那份做工是爆炸的。不同于奧巴的小巧精緻感,Q 的質感很硬朗,從扎實的整體骨架到最小的熱靴蓋,都能感受到德國人的嚴謹態度。

值得說一下的是,Q 的握感其實並不好,簡潔硬朗的線條並沒有考慮到人體工學。大拇指處有個凹槽,將拇指放在裡面很舒服,但對於握持的幫助並不大。

要知道這台相機整體的磨砂漆面偏滑,而且也有一定重量,所以在手裡拿著並不穩當。

我很喜歡 Q 的快門聲。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徠卡相機都和 Q 一樣,但 Q 的快門聲真的很好聽。不同於以往的‘哢嚓’,Q 則是輕輕的‘啵茲’一聲。很輕很柔,沒有任何大動作,便將某一瞬間永遠地定格下來,著實美好。

Q 操作起來會令人感到很舒服、很愉悅。同外型的簡潔一樣,Q 的作業系統也相當的簡單明瞭。

對於用慣了‘奧巴迷宮’的我而言,簡直是太棒的一件事了。第一次用奧巴的機器,我花了個把個月的時間才將菜單吃透,或者說,我以為我吃透了。事實上,每當我想切換一個什麼設置,我已經不想再進入功能表介面了。雖然有快顯功能表,但那一堆堆的內容選項也能讓我找很久,真心希望可以有個設置讓我隱藏掉一些東西。

Q 不一樣。怎麼說呢?它的系統高度自動化,省去了幾乎所有你平時不大會去碰的設置,只保留了一些常用設置。相當簡單,但可能,有些過頭了。

例如,當快門速度高到一定程度,Q 會自動選擇切換電子快門。你無法關掉這份自動。這會造成很大的麻煩嗎?

不會,但……

你甚至可以感覺到設計團隊在傲慢地對你說:你這樣會過曝。我們已經幫你設計好了一切,如果你想要使用電子快門,就自己縮光圈減 ISO 吧。

然後你就只能低著頭照做。

也許正是出於這層原因,在使用 Q 時,我會更加傾向於使用自動或半自動模式。當然這同時也是因為 Q 的自動系統實在是太貼心了,它每次都能準確地猜到你想要的曝光與對焦點。對焦快速而準確,就和 Panaxxxxx 一樣。

在使用無反或單反時,那種在 M 檔上掌控全域的習慣,到了 Q 上則變成了乖乖得隨著相機走。從這點來說,Q 成了我很好的放鬆的玩物。

看網上的說法,Q 的 EVF 相當出色,刷新率、圖元和色彩都很棒。但我的這台機器的 EVF,總覺得色彩有些偏藍,不知道是個例還是普遍現象。這倒不影響使用,所以在心裡就當做是某種特色了。

而與 EVF 不同,Q 的成像色彩可謂是正。直出 JPG 相當漂亮、畫質銳利、顏色很純正。在後期處理照片時,我基本不會對顏色做什麼處理,也就簡單地拉一下明暗、再拖一下飽和而已。

僅是如此,照片就已經很漂亮了。

Q 可能並不完美,但至少,它是一台沒有缺點的相機。我不管網上對它的徠卡血統、機內畸矯怎麼非議,在我心裡,這是一台出色的相機,不後悔。

因為這台相機,可以拍出好看的照片(不論你是初心還是專業)、可以給你出色的感受、可以記錄生活的點滴、也足夠擁有逼格。

如果你已有一套系統,想要添置一台系統外的隨身機;如果你沒有相機,只是想要買一台家庭機器;如果你想要一台裝逼利器……如果你在價格上可以接受,那這台相機,徠卡 Q,一定可以佔據你購物清單裡的第一順位元。

更何況和徠卡 M、SL 比起來,Q 也不貴。

這篇文章有點長,3K+ 的文字配上 20 張圖。若是能一字一句地看下來到這裡,那我要由衷地對你說一聲:謝謝你,辛苦了。

文章寫得很主觀,沒辦法,畢竟這是一篇感受文。

如果有不贊同的部分,不好意思那我也不能改,因為這些都是大實話。實在有什麼想法,可以說出來,我們還能交流交流。

最後,禁止撕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