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0年時間完成的刺繡到底是怎樣的?
唯有心手合一,才是手藝。但是用心等於手工?且等於一切美好的存在?這似乎是大多數人對匠人的認知。可是當你看到譚展鵬和黃敏健以四十年的廣繡人生、十年的改變,繡成的這片銀杏葉時,你會明白:所謂造物的用心,是將它最精緻的靈魂保存,並表達它最感動人的美,而不在於外在的形式。
這個秋天的午後,我們又來到鵬喜陳氏廣繡工作室。牆上依然掛著那幅南國雨後的荔枝,粒粒飽滿鮮嫩,“嘰嘰”叫的小鳥還是那麼可愛。不過我們的視線被兩件水藍旗袍吸引了,在肩側和裙擺,都繡著片片飛揚的銀杏葉,好像依依相惜的蝴蝶。
當我們問起花了多久繡好時,譚展鵬和黃敏健笑著問,“哪一條?左邊的繡了一個星期,右邊是十年零一個月。”怎麼一模一樣的旗袍花的時間卻不同?
十年養了個呆呆的好“徒弟”
他們笑笑,不著急解釋,又拿出幾條暖暖的圍巾。淺灰色的羊毛,細膩得好像可以抵禦整個秋冬的寒冷。上面是漫天飛舞的銀杏葉,葉脈絲絲可見,但姿態無一相同,顏色也深淺不一。葉柄是像霧夜倫敦的灰,葉尾是黎明時天空的灰白。被陽光照耀的葉脈,如銀絲閃閃發亮。
譚展鵬告訴我們,這些銀杏葉是電腦繡的,也是他們做了十年的嘗試。每設計出新作品,他們先親手繡一遍,再在電腦上,複製出每一個繡法的步驟。這個過程俗稱打帶,和師傅教徒弟技藝的道理差不多,只是這個徒弟不會說話。像這條圍巾,光打帶就花了一個月。之後,這個呆呆的“徒弟”就可以“出師”了。
不過,這個“徒弟”人呆活不呆,像旗袍、圍巾上的銀杏葉,雖然只用了三種漸近的灰色,卻呈現了陳氏廣繡最大的特點:通過不同顏色的絲線,交織出豐富的光影效果與畫面的立體感。葉子綻放著靈動的生命力,一點都不像我們印象中機繡的物品。
先有心再有手,才是心手合一
在譚展鵬他們之前,沒有人這麼做廣繡。為了研發適合廣繡的程式,他花了十年,生生把自己從藝術家變成了工程師。可即便如此,他們還是遇到很多不解與困惑,甚至被質疑不是廣繡。但在譚展鵬看來,衡量什麼是廣繡,不在於是哪裡做的,不在於是不是手工,而在於沒有廣繡獨一無二的美。
在黃敏健的身旁,有幅她繡了一半的貓伸懶腰圖。這只貓正從床墊上躍起,身上的黃毛濃密,深深淺淺地交錯著,和真貓無異,讓人好想伸出手去撓它的小身子。可譚展鵬卻說形態還不夠自然,構圖要再設計。因為在他看來,“一定是構圖和美學思維先行,然後才是技法。”
也正因如此,他們一直堅定地認為,要讓廣繡的美傳承下來,不是守著技法不變,而是保留並表達著它的靈魂。那可能是嶺南陽光孕育的奪目色彩,是與西方文化交融後層次豐富立體的構圖,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具有的朝氣與生命力。
當許多人認為匠人只能用手製作,手作才是有溫度的物品時,譚展鵬他們早已走出這片森林,試圖為廣繡搭建一條通向日常生活的橋。心手合一才是手藝。真正的手藝,望得見初心,看得出用心。他們的初心很簡單,就是讓“廣繡回到人們的生活。”他們的用心很好懂,當你圍上圍巾,能夠感受到銀杏葉漫天飛舞的秋日,那就夠了。
金玉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