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功夫茶具挑選考功夫

烹茶品茗,滿室留香。茶之味,文人雅士最愛,而老茶客則必喝功夫茶。廣東潮汕一帶盛行功夫茶,功夫茶最講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於茶具。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需要十種。功夫茶具雖多,但茶人們卻認為“四寶”是必具:孟臣沖罐(小紫砂陶壺)、若深甌(小薄瓷杯)、玉書畏(燒水陶壺)、潮汕烘爐。紫砂壺、薄瓷杯,功夫茶具已然成為一門新藝術,講究頗多。


紫砂與瓷器之爭

功夫茶具,以烏龍茶、鐵觀音茶為例,主要包括蓋碗,公道杯,聞香杯,茶杯,茶濾,茶夾,茶託,茶盤,茶巾等等。功夫茶具的主流材質還是紫砂和瓷器。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和景德鎮的瓷制功夫茶具各有擁躉。

宜興紫砂壺源遠流長,它始于宋代,盛於明清,流傳至今。紫砂茶具屬陶器茶具的一種。它坯質緻密堅硬,取天然泥色,大多為紫砂,亦有紅砂、白砂。成陶火度在1100—1200攝氏度,無吸水性,音粗韻長。它耐寒耐熱,泡茶無熟湯味,能保真香,且傳熱緩慢,不易燙手,用它燉茶,也不會爆裂。因此,歷史上曾有“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之說。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澤限制,用它較難欣賞到茶葉的美姿和湯色。此外,紫砂茶具必須“一壺一茶”,即一隻壺只能沖泡一種茶,否則會串味。

目前,江西景德鎮的手繪瓷制功夫茶具亦有相當大的市場。據瞭解,景德鎮手繪功夫茶具於2004年左右開始在市場上興起,至今已有10年的發展時間,形成了一批全國知名的頂級品牌,其中不乏大師精品。景德鎮手繪功夫茶具經過高溫燒制而成,釉面緻密、圓潤,手感非常細膩,方便清潔清洗,不留茶垢,使用數年依然潔白如玉。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但是一直以來紫砂佔據了茶具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據瞭解,早些年,陶瓷茶具消費市場也有一部分集中在潮州、德化等產瓷區。隨著飲茶人群的增多,市場需求擴大,同時,人們對茶具器皿的要求越來越講究,景德鎮以其特有的深厚文化底蘊進軍功夫茶具市場並取得成功。

造型審美各有千秋

從造型以及裝飾美觀上,紫砂和陶瓷則各有千秋。

紫砂壺造型千變萬化,貴在形變。紫砂壺造型是存世各類器皿中最豐富的,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之稱。如何評價這些多變的造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藝術品的一個門類,紫砂可以滿足藏家不同的心理需求,大度、清秀、古拙的紫砂壺,各有可取之處。但藏家多認為古拙為最佳,大氣清秀次之。

陶瓷由於成型工藝更為複雜,難度也更大,所以往往在畫面上下功夫。釉上粉彩、釉下青花、鬥彩、高溫色釉等等工藝、花色繁多,這也是手繪功夫茶具最大的審美所在。考量手繪功夫茶具的收藏價值,可以參照一般藝術瓷的標準,大致分為四個方面——器、型、畫面和裝飾。器指胎質質感,是否透亮並富有韻致,溫潤如玉是景德鎮瓷質的一大特色;型指造型,看造型是否別致飽滿,輪廓線條是否優美,這可以依照個人不同的審美需求;畫面和裝飾統一在外表花面上,但在景德鎮的陶瓷生產創作時基本是分開操作的。畫面一般指主構圖,而裝飾是邊條紋飾。

紫砂壺薄瓷杯

一般說來,紫砂茶具以壺見長,而瓷杯則被認為是品茶上選。所謂“術業有專攻”,紫砂茶具以壺的生產製作為主,而瓷制茶具則在杯子上花更多心思,壺的產品並不多。由此可見,紫砂與瓷器在市場劃分上已經產生了某種“默契”,從而避免了正面交鋒。

紫砂壺,因陶質密度相對疏鬆,所以透氣性好,適於養壺,可以將茶味泡得更為鮮美。後人稱紫砂茶具有三大特點,就是“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

茶杯的選擇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日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林”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收藏門道多

眾所周知,紫砂和瓷器都是收藏的熱門。“茶癡”們的收藏品除了頂級名茶,也包括精品茶具。

“我收藏紫砂壺的愛好應當算是受到父輩的影響”,愛茶的武先生是廣州人,在每年的茶展上,除了搜索好茶,他也會在茶具展廳流連忘返。“好的紫砂壺真是愛不釋手的,老壺尤其珍貴,但是所有的紫砂壺都是要收藏者用心去養的”,武先生手頭有數個紫砂壺,其中2只是“傳家寶”級別的了,當年購入的價格並不算“逆天”,不過如今的市值不太好準確估計,“沒想過出手,愛壺的人都極其珍視好壺,尤其是自己用心把玩養著的壺”。

武先生介紹,選擇茶壺,好壞標準圈裡有四字訣:“小、淺、齊、老。”以孟臣、鐵畫軒、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很多種,朱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抽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至於深淺則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這樣茶葉才不易變澀。除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準。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齊”了。這是關係到壺的水準和品質問題,所以最為講究。“老”主要是看壺裡所積成的“茶渣”多寡。當然,“老”字的講究還有很多,例如什麼朝代出品,古老歷史如何,什麼名匠所製成,經過什麼名家所品評過……等等。

而瓷杯的選擇上,小、淺、薄、白則是標準。值得注意的是,以景德鎮為例,手繪功夫茶具“限量”概念已為收藏者所重視,限量100件以下的功夫茶具價格均上了一個檔次,不少商家還以“賣出1件加價1萬”的方式,為限量版添加新砝碼,一套茶具標價十多萬並不罕見。手繪功夫茶具從市場入手的話,同樣可以參照一般藝術瓷的收藏模式。比如出自藝術大師、名家的茶具肯定是市場上最為搶手的,標價也最高。畢竟,收藏是一件講究等級階梯的事情。作者的名氣是價格體系穩定的一個保證。而且,出自藝術大師、名家的茶具在數量上一般不會很多。不過名家大師出品也有局限,因為小件精品創作不一定是名家大師的特長。

仿古瓷茶具亦有市場

汝窯、定窯、哥窯、鈞窯、官窯,以宋代五大名窯為關鍵字搜索,均能找到相應的功夫茶具。不過,明眼人都知道,這類茶具僅僅是形制和工藝外觀上接近各大名窯的風格,並非古董。

事實上,仿古瓷確實有自身的尷尬。歷代仿古之風,固然是為了滿足上層社會的好古賞舊的需要,但也起了保持和發揚傳統產品特色的作用,因此無論是官窯、民窯都有不少仿古精品。當然,這也包括了盈利的目的。趨時謀利者往往在原有瓷器上進行部分或者重新加工,採取後加釉彩、後加年款,作舊處理等方法,冒充古瓷,待價而沽。這已經是作偽,而不是仿古了。

以汝窯為例,汝窯始於北宋晚期,因為窯址在汝州境內(今河南汝州、寶豐一帶)故名。汝窯以燒制青瓷聞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諸品。汝窯的青瓷,釉中含有瑪瑙,色澤青翠,釉汁瑩若堆脂,有“似玉非玉”之美譽。汝窯興盛前後只有二十年,由於燒造時間短暫,傳世品亦不多見,彌足珍貴。時下,市面上汝窯茶具並不少,甚至頗有一些名廠名家的作品,這類汝窯茶具都繼承了汝窯瓷的特色,“雨過天青雲不破”是為上品,也頗受愛好者的追捧,其中,名家大師出品更是被收藏者奉為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