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上海寧到底有多幸福,光看早餐就知道啦

一頓滿足的早餐,它的能量絕不僅僅只是飽腹,更可以讓你的好心情瞬間滿格,並持續良久良久。而說起早餐,你是否懷念那些親切的上海美味呢?今天,就讓小編帶你見識一下阿拉上海的早餐,簡直不要太豐富哦

印象中上海的鍋貼呈細細彎彎的月牙形,鍋貼底面呈深黃色,酥脆,面皮軟韌,成品灌湯流油,餡味香美。

上海的燒賣要用豬肉粒、加醬油、白糖、料酒炒得加入蒸熟的糯米拌勻做餡料。用料細膩點的燒賣還會加上香菇粒、蝦米,乃是上海最大眾早點之一,非常好吃。

和鹹漿的製作工藝差不多,只是主角換成了豆腐,口感更飽滿,也更容易和各種佐料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著稱。起始于清代同治,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對於小籠而言,自然新鮮的汁水是其精髓。有口訣這樣唱到:“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吸湯。”

上海生煎包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其特點為:皮酥、汁濃、肉香、精巧。輕咬一口,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全部的美味在口中久久不肯散去。由於上海人習慣稱“包子”為“饅頭”,因此在上海生煎包一般被稱為生煎饅頭。

饅頭按餡料分為兩種,鮮肉的和菜的。正宗的上海鮮肉饅頭乃是白湯,不加醬油和蔥,只用鹽,糖,薑末調味。肉餡呈荔枝丁,三肥七瘦,皮不可過薄也不可過厚,以肉汁浸潤厚度一半多為佳。還有,上海人可不叫包子的哦~

餅皮烘的很透,一層一層的感覺,咬上去香酥可口,一點也不黏牙。內餡的口味調的也很好,咸甜適中,伴著大大的豬肉,怎一個舒服了得!這就是老上海最愛的鮮肉月餅。

在老早,春捲可只有在年節那幾個月才吃得到。那酥脆的外殼,咬一口就散出來的黃芽菜香菇肉絲餡底,可謂是最經典的上海味道。

這個小時候較為常見,好像是回族食品,分為油羌餅和硬羌餅兩種。油羌餅發酵足,油水足,香又鬆軟,比較常見。硬羌餅不用油,水分少,咬嚼勁,耐饑,不常見。羌餅一般是用煎生煎的平底鍋烹熟,一鍋一餅,表面撒上大量的芝麻,切成一角一角出售。

這個再熟悉不過了,用麵粉和雞蛋調成麵糊,在平底鍋上攤成面餅,加雞蛋,搗碎攤勻,抹上甜麵醬,辣醬,撒蔥花,加油條,裹成卷狀即成。這個上海人叫法很多,比如蛋餅、煎餅、包腳步等。

記憶中是長長的,撒滿了芝麻,裡面咬起來感覺有些層次,非常管飽。聽說源自蘇北,要用老酵面將麵團捂上十幾小時左右才揉麵團,工藝十分考究。

油條乃上海早點的百搭,不僅單獨吃,和大餅吃也是絕配,還可以和粢飯團、豆漿、豆花、泡飯相配合,蘸醬油蘸白糖都很有滋味。正宗的上海油條肯定不會加明礬,小蘇打也只會加少量,看起來癟癟的,但味道還是很不錯的。

粢飯是金黃色的長方形炸米糕,正宗的我好像N年沒有看到過了。記憶中是油炸後,外層金黃,脆,內層白色粢飯糕軟糯可口,老上海的四大金剛之一。

這個在現在比較常見,可以做成甜的和鹹的。甜的粢飯團內餡為一根油條和白砂糖;鹹的則是以油條加榨菜末為主,有時會加入肉鬆。做的考究點的粢飯還有紅白兩色之分,紅色用的是血糯米。

麻球屬於福建沙縣小吃有名的一種,外形滾圓飽滿,色澤金黃,皮薄香脆,內甜糯,受到很多人的青睞。印象中上海麻球會包入豆沙餡,捏攏收口,滾上芝麻,然後放入滾油,炸至外殼金黃馬上撈出,這個時候食用味道最佳。

其實很像饅頭,就是沒有餡然後外表撒上香蔥和油,應該是用了粗鹽調味,不會像白饅頭那樣一點味道也沒有。

牛肉煎包是清真食品,煎包皮是發麵,兩面煎,純牛肉餡,有時會加些捲心菜。最大的特點就是大,比包子還大,價格也比較高,但味道絕對沒話說。

甜漿是現磨的豆漿加少許砂糖,有淡淡的甜味和濃濃的豆香味。

上海四大金剛之一。鹹漿裡有油條片、榨菜末、蝦皮、蔥花——過去還有紫菜,加一小匙兌了一點醋的鮮醬油。豆漿煮得燙嘴,加上高沖而下的姿勢,碗裡的鹹漿就會起花。喝起來不光味道鮮美,而且賞心悅目。

正宗的上海蔥油餅的工藝還是很複雜,先將麵團和上油酥,攤開,抹上板油,撒蔥花和粗鹽。卷起後做成餅坯,再擀平。先在爐火鐵板上兩面烤下,再放在大餅爐子裡,刷上油烘烤,再翻面刷油烘烤,兩面金黃色至脆出爐。

你最愛哪一款呢??

----------END----------

本文由阿裡旅行簽約自媒體 上海全攻略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