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你還知道最基本的用筆方法嗎?

用筆的方法,古人多稱“用筆”,今人多稱“筆法”,是指提、按、擒、縱、使、轉、頓、挫等;從筆墨行跡分析說“筆法”,指方、圓、肥、瘦、血、肉、剛、柔等。操作為因,墨蹟為果,故有時也將二者合在一起說,如中鋒、側鋒、藏鋒、回鋒等。因此可以說,“用筆”與“筆法”僅是不同的說法,實質是一回事。

用筆要涉及的內容很多,這裡僅就最基本的方面簡述己見,以供探討。

 


一、關於運筆運腕

 運腕,是用筆的主要手段。寫中字和小字主要靠運腕。即使是寫大字或榜書,運腕也是主要的環節。運腕的好處在於方便調整筆鋒和加強點畫力度。

寫字主要靠運腕實現,但通身皆要配合。坐寫小字,手指相對配合較多;立寫大字,手臂就較顯用場了。無論坐書還是立書,腿足身肩的支撐平衡作用都很重要。所以清學者、書家程瑤田說:“書成於筆,筆運於指,指運於腕,腕運於肘,肘運於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運於右體者也,而右體則運于左體。左右體者,體之運於上者也,而上體則運於下體。下體者,兩足也;兩足著地,拇踵下鉤,如履之有齒以刻於地者,然此之謂下體之實地。下體實矣,而後能運上體之虛。”應該說,指的主要任務是執穩筆桿,腕的主要任務才是運轉,這就是談用筆必談運腕的道理。運腕的本意,是以腕為動力,引筆而行。運腕不僅限於平腕的擺動,還有提、按、扭、轉、等各個方向的轉換,運腕的動向是全方位的。認識到了這一點,就很容易理解筆法了。做到了這一點,腕才算真的活了。

二、關於八面鋒和調鋒 

筆頭是圓錐形的(蘸墨後),筆桿直立後可以向水準的任意方向用鋒。按中國人傳統習慣,約簡為八面用鋒,既“八面鋒”(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漢字的點畫有不同方向,學會八面用鋒是必備的基本功。而八面用鋒不是各個方向點畫的簡單混合,而是要按一定規則搭配,並使之有緊密的聯繫。

 由於各種點畫的形態和用鋒不同,實現點畫的交接和轉換,離不開“調鋒”。調鋒的任務,在於及時將散開的筆鋒合攏起來,將彎曲的筆鋒伸展開來。膏筆也是調鋒的一種方式。

三、關於筆頭使用部位

對毛筆筆頭的使用與要求各有不同,有的喜用小筆寫大字,有的卻喜以大筆寫小字。有的喜用短鋒,也有喜用中鋒和長鋒的。假如我們將筆頭分為三截:尖的部分為筆鋒,靠筆管的那端為根部,中間為筆腰。那麼,喜用小筆寫大字的人,愛用筆腰和筆根;喜用大筆寫小字的人,愛用筆腰及筆鋒。應當說,毛筆的三截都是有用場的,但從既發揮筆的功能又保證筆的壽命這點出發,還是應該以用筆鋒、筆腰為主。以用筆根為輔。要使點畫粗、就去換大筆。常用筆根,不僅不能充分利用筆毛的彈力,還會使點畫書寫準確率降低。另外,由於筆根過度磨損和受力,還會造成筆毛彎曲無力和筆桿劈裂。

 


四、關於用筆的基本要領

一副書法作品,無論字多大多小,都可視為漢字點畫的組合,都要從一點一畫寫起。因此,歷代書家很重視點畫,把用筆的成功與否,看作書法的關鍵。 

1、點畫的三運筆

 點畫的書寫,無論何種書體,無論粗細長短,都有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環節。這三個環節既“三運筆”。三運筆的要領,按劉熙載的說法是逆入、澀行、緊收。

2、提按和藏露

用筆的提按,是造成點畫輕重的具體鋪毫方法。輕則用提、重則用按。點畫由輕變重,則用筆由提變按;點畫由重到輕,則用筆從按到提。提和按沒有固定的法則,都是相對的。筆的大小不同,點畫的粗細不同,提按的幅度也有區別。按不是體現在簡單的執筆動作裡,而是在相互比較中或者是在有形的點畫裡才能顯現。輕按較之於重按為提,低提相對于高提為按。有的點畫先提後按,有的點畫先按後提。有的字是提多按少,有的字卻按多於提。提按是用筆的基本之法。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提比按更重要,更有難度。能夠提得起,用筆才能更加靈活,調鋒才更便利和準確。

 藏露也是用筆的兩種基本方法。藏是點畫的起處或收處不出現鋒尖(利用逆回之法把筆鋒藏在點畫中)的用筆方法,或叫“藏頭護尾”法。這樣的點畫看起來凝重、含蓄。露鋒則與藏鋒相反,使點畫起處直入,收處直出。這種用筆的點畫直率、果敢、飄逸。藏鋒對於點畫頭尾,多為逆峰起筆和回峰收筆;露峰則是順鋒而入和順鋒而出。

3、中鋒和側鋒

中鋒和側鋒,是指書寫時毛筆的鋒尖行走在點畫中的位置而言,鋒尖近點畫之中的為中鋒,在點畫一邊的為側鋒。中鋒用筆是遣毫在運筆方向的反方向,既筆桿之後側。這樣鋪毫,正副齊用,筆心可在點畫中線(或近中線)上。側鋒用筆是遣毫在筆桿的一側與筆桿同時向一方向行進,有些像掃帚掃地。中鋒和側鋒寫出的點畫效果是不一樣的。中鋒點畫厚重、圓潤、富有立體感;側鋒點畫就顯得單薄、浮澀和平扁。這是因為中鋒以筆尖著紙鋪毫,注墨實而快,寫出的點畫兩側墨色均勻一致(相對),還由於筆頭的錐形和順鋒使用,點畫的正中線受力大,注墨多,因而點畫圓潤,且呈中間深兩側稍淺的立體效果;側鋒以筆腹著紙,筆尖倒於一側,筆鋒和筆肚之墨含量不一樣,點畫兩側用力也不一致,所以出現浮澀平扁之感。中鋒是用筆的基本原則,可謂千古不易。龔賢說:“筆要中鋒第一,唯中鋒乃可以學大家。”錢杜說:“作書貴中鋒。”我們當然也要把它繼承下來。但這不是一個死方,在書寫中,側鋒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只要用得好,也會使字增色,甚至會有乾脆俐落的效果。正如豐坊所言:“用筆必以正鋒為主,又不必太枸,隱鋒以藏氣脈,露鋒以耀精神,乃千古之秘旨。”

4、輕重與緩疾

書寫有輕重,也有緩(遲)疾(速),輕與重是點畫形質的兩個方面,既細與粗。也可說是用筆的兩種方法,既提與按。不過這裡的粗細或提按不是指某一字或某一點畫的書寫變化,而是指書寫的風格,指用鋒的深淺。周星蓮說:“用筆之法,太輕則浮,太重則躓。恰到好處,直當得意。唐人妙處,正在不輕不重之間,重規疊矩,而仍以風神之筆出之。”如顏真卿用筆稍重,氣象豐腴,謂之“筋書”;柳公權用筆略輕,神采挺秀,譽為“柳骨”。看來,用筆的輕重具有重要意義。

 緩疾是用筆速度的兩個概念。緩和疾是互為參照的對立的兩種書寫速度。緩就是慢,疾就是快。緩疾都不是一味的,緩中有疾,疾中有緩。緩疾要根據自己的書意審美追求和駕馭毛筆的能力選取。“遲則生研而姿態毋媚,速則生骨而筋絡勿牽,能速而速,故以取神;應遲不遲,反覺失勢”(宋曹〈書法約言〉)。“遲以取妍,速以取勁”,這已成為書家共識。但“輕、重、疾、徐四法,唯徐為要。徐者緩也,即留得筆住也。此法一熟,則諸法方可運用”(倪蘇門《書法論》)。

5、使轉和方圓

在書寫的過程中,隨點畫之勢運筆,帶來了運腕方向上的不斷變化。諸多的變化歸納起來,用“使轉”二字便能概括。“縱橫牽制謂之使,鉤環盤紆謂之轉。”(王紱《論書》)。點畫的“遣送”為使,點畫的“交接變向”為轉。“使”皆實,“轉”有虛,“轉”更難。轉筆作用很大,極須用意。它即是換筆,又是調筆,方法也需視情況而變。徐用錫在其《字學劄記》裡這樣說道:“用筆要轉,不轉,恐鋒順行而偏也。或回、或翻、或倒,下筆都是此意。”要知書寫轉多於使,更需用心領會和把握。“書法之妙,全在用筆。該舉其要,盡於方圓”(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這裡的方圓是形容點畫形質的兩個概念。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點畫頭尾形狀;一是點畫佈勢形狀。所謂方圓是點畫首尾形狀,即點畫起筆(止筆)之形是圓形則為圓筆,是方形則為方筆。方筆用翻筆,圓筆用絞筆,翻的角度不同,絞的狐度不同,造成風格、特徵的差別。方筆的翻,有方向正相反的回翻,有小於180度的折翻,都需要借助於切、頓、駐等方法折鋒實現。圓筆的絞,有弧度大小和偏正的不同,需要借助筆尖或筆腹的圓轉方法實現。不論是方是圓,筆鋒提按的深淺和手腕運動的幅度是把握此法的關鍵。因為它直接決定了方圓墨蹟的形態和意味。所謂方圓是點畫佈勢的形狀,既點畫使轉之方圓。使並非絕對不變向,如橫,有仰寫和俯寫的變化,其本身包含了一定的圓轉意味。轉,並非一概為方折,也有圓勢。揩、隸之轉多方勢,篆、草(行)之轉多圓勢。方圓的運用大概如此,但也需要靈活掌握,康有為曾言:“正書無圓筆,則無宕逸之致;行草無方筆,則無雄強之神。”


6、骨肉筋血

用筆的好壞必然要通過書寫的墨蹟展現,所以用墨的技巧,成了用筆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談用筆不能少了談用墨。

古人非常重視用墨的效果,總結出許多經驗。最富有形象感的理論當數“骨肉筋血”之說了。“骨肉筋血”的理論,將用筆用墨擬人化,豐富了點畫形質的內涵,使點畫不僅具有筆勢,而且具有了筆意。東晉衛鑠在《筆陣圖》裡指出:“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第一次為骨肉筋血理論勾畫了標準。後來又有許多書家如朱履貞、豐坊、笪重光、王澍等都有對骨肉筋血的論述,分析它的產生、意義和作用。王澍說,筋骨、血肉、精神、氣脈八者全具,而後可以為人,書亦如是。豐坊說,筋生於腕,骨生於指,血生於水,肉生於墨。朱履貞說,血能華色,肉能出姿,血肉生於筋骨,筋骨不立,則血肉不能自榮,故書以筋骨為先。蕭衍說,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關於對骨肉筋血的理解,當代書法理論家丁文雋有比較明確的解答,不妨作一引錄,以饗廣大讀者。他這樣說道:于人,骨所以支形體,筋所以

司動轉。骨貴勁鍵而筋貴靈活。故書,點畫勁健者謂之有骨,軟弱者謂之無骨;點畫靈活者謂之有筋,呆板者謂之無筋。欲求點畫之勁健,必須毫無虛發,墨無旁溢,功在指實,故曰骨生於指。欲求點畫之靈活,必須縱橫無礙,提頓從心,功在懸腕,故曰筋生於腕。點畫勁健飛動則見剛柔之情,生動靜之態,自然神完氣足。故曰筋骨相連而有勢,勢即賅剛柔動靜之情態而言之也。夫書以點畫為形,以水墨為質者也。於人,筋骨血肉同屬於質;於書,則筋骨所以狀其點畫,屬於形,血肉所以言其水墨,屬於質。無質則形不生,無水墨則點畫不成。水濕而清,其性猶血,故曰血生於水。墨濃而濁,其性猶肉,故曰肉生於墨。血貴燥濕合度,燥濕合度謂之血潤;肉貴肥瘦適中,肥瘦適中謂之肉瑩。血肉惟恐其多;筋骨惟患其少,少則神氣全無。必也四質停勻,始為盡善盡美。 

1.中國書法的用筆方法指筆鋒在紙上的運轉動作也稱運筆。語本漢蔡邕《九勢》:"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2.指行文。運筆的方式前面已經談過了,接下來就是要發揮它的要領,落筆時如何做各種筆劃,表現各異書風,其間變化多端,還有像落筆與起筆之方式,行筆之輕重緩急,筆劃或字之間的連與斷,以及轉折之方式,筆鋒之運用等,皆需注意。但多雖多,還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尋,以下大約分成七點,略概分類敘述:

起筆與收筆:

關於起筆,求其方圓分明,完美潔淨,包世臣稱:「起筆處:順入者無缺峰,逆入者無漲墨。」無缺峰則形狀完美,無漲墨則筆劃潔淨,起筆時順入成方,逆入成圓。收筆時則需頓或折筆鋒而成方,回鋒而成圓。上述諸點,乃起步之大道理,應多加練習.

提筆與頓筆:

當你在寫作時,一個字完成的過程是由提筆與頓筆交互而形成的,「頓」是將筆下壓,屈筆鋒而將力道使於紙上。「提」,則是將筆提起或半提起以繼續行筆。大體上,頓筆後需提筆才能行筆,而提筆後又需頓筆,使筆劃成形,或接連著下一筆的筆劃。終使字成形。所以才說書法寫作是提與頓的交替過程。其中又包括更細的變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頓也有輕重之巧。這就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