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著作滋養下的綻放 - 新海誠其人、其作(下)
作者:izumi/Anitama 封面來源:《秒速5釐米》
要想瞭解一個人的作品,首先應該瞭解作者本人,在《你的名字》席捲全球的背後,會是一個怎樣的新海誠?以往歷次推新片時,新海也曾對自己過去的作品做過大大小小的總結,但此次在接受EYESCREAM的系列專訪時,監督第一次全面回顧了少年時代至今的成長歷程,不僅向讀者分享了對其產生影響人、事、物,還談到了作品的創作動機、製作幕後、經驗教訓等各方面的軼事。
接下來的《秒速5釐米》其電影、小說版自誕生之日起,吸粉勢頭從未停止,是新海系列作品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一部,也是真正意義上新海的代表作。不但一掃前作引起的質疑,還讓新海誠的名聲遠播海外。該作不僅受到二、三十歲觀眾的追捧,同時深受眾多十幾歲少年的喜愛,這點其實有些出乎新海的意料。《雲之彼端》的觀眾以二、三十歲者居多,因而當初策劃《秒速》時監督並沒將初中高中生列為主要受眾,並且《秒速》中融入了許多較為自我的想法,沒想到這些年來得到如此之多的青睞。
新海和神木隆之介在為新片做宣傳接受採訪時,神木說當年還在念中學的自己看了《秒速》後深受感動,還說覺得貴樹很有型。神木對男主的評價讓新海很是意外,他所描繪的貴樹游離在現實與回憶的邊緣,新海主觀上並沒打算給男主附加任何英雄類的標籤,沒想到會被中學生理解為有型。但轉念一想,自己在學生時代讀《相聚一刻》時,對五代裕作也曾抱有相似的感覺,而他對村上春樹作品的推崇則更為典型。中學生神木對《秒速》裡駐足凝望昔日初戀的遠野貴樹的嚮往,與新海當年將《挪威的森林》裡對人若即若離的渡邊看作英雄的心境如出一轍,讓監督在欣喜之餘感歎‘輪回’的不可思議。
成年人所遭遇的挫折與無奈有時會讓孩子產生某種莫名的神往。廢柴、四處碰壁,卻仍能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正是這股認真勁成為了‘不得志’主人公的魅力源泉。這確實是新海著重想要刻畫的部分,就算不讓人感到有型,但至少是對人的一種激勵。《秒速》中,花苗求而不得,但衝浪時的她渾身上下都在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喜歡她的觀眾也大有人在。當然也有人並不買帳,新海認為這是電影作品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他需要磨練表達方式的所在。
新海的每部動畫推出後,會由監督本人再將其小說化,他將之看作一種義務。據說有一部分前作的粉絲在看了《秒速》後受到了打擊,這讓新海反省很多地方應該再交代得細緻周到些,這成為了《秒速》小說的創作初衷,但監督深感自己文筆太過幼稚拙劣,至少目前沒有勇氣重讀。還有一點新海想澄清,《秒速》並非他本人的自傳,片中情節主要取材于作者身邊的人和事。
新海分析《秒速》之所以會長時間成為某些人心中的最佳作品,說明觀者充分感受到了製作者當時的用心與全力以赴的熱情。《秒速》在海外的觀眾間也獲得空前熱烈的反響,是新海贏得全世界矚目的最早的作品(都說喜歡村上春樹作品的國家都對《秒速》讚譽有加,比如俄羅斯),監督希望這部作品能在更長時間、更廣範圍內得以傳播。監督說聽到有觀眾對自己說《秒速》是他心目中最好的作品會很自然感到很開心,有些來自社會制度迥然不同的國度的讚揚更讓他很是自豪,不過,對新海來說《秒速》仍有不足,是不成熟的作品,但無疑是當年自己的最佳水準。
《秒速》在將新海推向了高處,他沒有想到等待他的是過山車式的俯衝……
新海說自己做人太實,一心想著讓所有觀眾都滿意。應該說監督在做該劇之前的作品時還是較為自我的,總會有意無意地加入抒情的段落,做《秒速》時更多的是考慮作品帶給人的激勵作用,而將娛樂性放到了較為次要的位置,而真正貫徹“取悅觀眾”這一理念的是《追逐繁星的孩子》。這部片子裡,新海頭一回真正花心思去構築迎合全年齡層次的腳本,孩子們自然會喜歡明日菜,女性觀眾會關注瞬和真,而監督的同齡人則會對森崎感興趣……
在製作過程中,新海至始至終卯足了勁,但也許真是應了那句“有心栽花花不開”,有時候付出與收穫就是那樣不成正比。這一次,監督算是深刻領教了“製作人意識”的重要性。雖然買票去影院觀看《追逐繁星的孩子》的觀眾不在少數,但新海的身心還是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健康狀況一向良好的他少有的發起了高熱,且一連2周臥床不起。據他講,那段日子裡他躺在床上連續不斷地做噩夢,打那以後新海行事起來變得愈發謹慎。
一部成功的商業作品絕對不是監督憑感覺一廂情願對觀眾說教,哪怕再好的立意、主旨,如果不懂得在哪個關鍵點上以何種方式將資訊傳達給觀眾,頂多也只是自嗨。《追逐繁星的孩子》作為一個反面例證,時刻提醒新海商業片的導演不僅需要關注作畫的品質,推敲劇本的構成,更需要站在製作人的角度看問題,必須時刻將作品的表現形式同粉絲的期望及市場的需求掛鉤,必須在更廣的維度上分析情況,新海將之稱為尋求三者的“契合點”。
好在也不都是壞消息,CWF的工作人員指出《追逐繁星的孩子》大大提高了新海作品在女性觀眾中的支援率,原因很可能是片中瞬和真的設定明顯有別於新海以往男主的設定,其影響波及到了之後作品中的孝雄和瀧。對此新海並不否認,但他還是較為冷靜的指出,這多半是整個動畫片客源市場欣賞口味變化的大趨勢所致,而絕非獨此一家。
新海表示,《追逐繁星的孩子》至今仍是他個人十分心儀的作品,這部電影教會了他許多東西,為他指明了可為與不可為的界線,讓他明確了作為商業動畫導演的自覺以及今後的奮鬥方向,完成了由熱血激情向內斂世故的蛻變,卻也真切感受到自己在與青春歲月揮別。
如果說《你的名字》屬於強勢逆襲的話,那《言葉之庭》是新海頓悟後的小心試探。這是一部監督即便在當下也願意重溫的片子,唯一的缺憾是較短的篇幅沒能充分展現出角色縱深的層次感,如果放到今天來做可能會加長到60分鐘左右。這跟企劃階段對作品的定位有關,監督打算做一部可以讓大家用可攜式裝置(比如iPad),隨意觀看的短片。《言葉之庭》的製作始於2012年,放眼今日,隨著移動終端的種類、媒介管道的增加,當初的考量單純受到了隨身設備的時代局限。
這裡需要特別提一下《言葉之庭》的發片聲勢。2013年5月31日影片全國公映首日,不僅在臺灣、香港地區同步上映,中國大陸地區的樂視網也同時公開,並於同日在日本各大影院發售iTunes Store的軟體。
新海總結這些年的製作經驗,發覺每次前作產生的問題都會在下一部作品裡得到解決,等到《言葉》的時候總算將大的課題基本攻克完畢。 此時,無論實際作畫、現場指揮、策劃宣傳等方面新海都已駕輕就熟,對於當下一刻最適合的選題以及人員配備所能達成的作品完成度都能大致了然於胸。新海認為這些都是從《追逐繁星的孩子》汲取教訓後成長的產物。
過去新海不擅長在片中直接表述自己的觀點,但在進入不惑之年的這部《言葉》裡,監督偶爾會借角色之口說上一兩句“每個人多少都有些不正常”(正片中雪野的臺詞),“任何人都無權教訓別人”(小說版孝雄母親的話)之類的話。但新海說,也僅限於此而已,因為他本人對說教極其反感,類似動畫、電影應該是啥啥啥的樣子,電影音樂就得這麼這麼來,做人要怎樣,青少年必須如何如何等。監督突然意識到也許正是潛意識裡對這些說辭揮之不去的不耐煩促成了他創作的原動力也說不定。
然而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點上,監督也犯過嚴重的錯誤。新海說起當年在Falcom時的往事,當時他直屬于社長領導的團隊,被委以品質監督一類的工作,正好有個遊戲在做重製版,新海試玩之後對重制的方向性☆禁☆感到不妥,就在報告中措辭強硬地表達了個人的不滿情緒,這一舉動令開發團隊的同事十分惱火。雖然新海並不認為所提觀點全部有錯,但事後他為自己居高臨下對人指手畫腳的態度感到羞愧萬分,並引以為戒(推測這也是新海離職的一大誘因)。經過那件事,監督很注意提意見的方式方法。
前文提到過村上春樹對新海的影響滲透到其作品的方方面面,但唯獨對性☆禁☆愛的詮釋手法不盡相同。新海說,之所以不願意採用直白的表達方式,源自他內心對於隱私“分享”的抗拒(稍微瞭解動畫製作過程的人都不免會產生臨場感),那種被他人透過螢幕窺探自身私密體驗的恐懼至今成為監督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因而在《言葉》一片中,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孝雄握住雪野裸足量尺寸的邊緣行為。與其顧慮重重地弄些敷衍的鏡頭,新海更擅長捕捉這類含蓄中的極致性☆禁☆感。
新海還提到了小說寫作對其劇本創作的帶動作用,在考慮《言葉》每一章情節展開與收尾的過程中,新海閱讀了許多小說,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其中包括制鞋行業的專業書籍,這些對他的寫作思路和技巧都是絕好的訓練。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因為寫出了《言葉》的小說版,他才能夠自如駕馭《你的名字》的腳本,如今監督感覺自己比從前更能隨心所欲地操縱故事的起承轉結,對配角的描寫也更加遊刃有餘了。
還值得一提的是,新海對和歌的愛好可以追溯到在遊戲公司打工那會兒,當時入手的一本《萬葉集》現代日語譯本對他日後的創作活動有著莫大的啟發,該書一半為寫真集(上文提過的當年流行的快照作品),另一半是口語體的萬葉詩集。書中那一張張照片後來成為《她與她的貓》的創作動機。《言葉》中雪野口中念到的雷神短歌也引自《萬葉集》,觀眾可以在雪野的書架上找到它。在構思《你的名字》時,同樣是隨手翻閱時看到的一篇,激發了監督的創作靈感。
相較當下量產、爆炸、速食式的文化消費,這部偉大而神奇的作品,千百年來被無數人反復吟誦,穿越千古仍能給後人以精神給養,新海不敢希冀自己的作品能像《萬葉集》承載包容如此厚重的情思與內涵,但他堅信只要人們對心靈交互的渴求之心尚存,他就會用鏡頭語言將自己的感悟繼續講述下去,並時刻期待來自觀者的回音。
原文: m.anitama.cn/article/6b05afe5a7fcd461?utm_source=tao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