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新政再度引發摩拜與ofo口水戰 但這裡沒有贏家

共用單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大家都在爭做行業老大,最近北京市交通委出臺了《北京市鼓勵規範發展共用自行車的指導意見(試行)(徵求意見稿)》,而這份具有積極意義的《指導意見》卻讓摩拜與ofo的撕逼大戰再度升級,這不得不讓人想起國內手機廠商之間的各種口誅筆伐...

新規出臺 摩拜單車坐不住了?

近日,《北京市鼓勵規範發展共用自行車的指導意見(試行)(徵求意見稿)》出臺,其對單車總量控制、投放車輛要求、押金、准入准出機制等方面作了規定,這是繼上海頒佈的《共用自行車服務規範》徵求意見稿之後的又一個具有指導意義的檔,對於共用單車企業來說,要想在市場中生存,那麼就必須朝著這些規定要求來調整策略。

這項《指導意見》中提到了“車輛要安裝衛星定位裝置”,可沒想到這卻成為了摩拜與ofo之間互懟的導火索。其實早些時候ofo就已經宣佈與衛星導航系統北斗導航達成了戰略合作,在此之前還與中國電信以及華為進行了合作,其目的就是讓ofo的共用單車具備更完善的定位、聯網等功能。

在競爭對手摩拜看來,這無疑是刷掉ofo的一個好機會,借助《指導意見》的規定,摩拜呼籲相關政府部門強制要求行業內所有企業立即召回、全部銷毀不具備衛星定位功能的共用單車,保障用戶騎行安全,尤其保障12歲以下兒童安全。雖然沒有明確指出針對的是ofo,但ofo是目前使用機械鎖最多,市場佔有率頗高的共用單車,如果在摩拜的“慫恿”下相關部門要求ofo立即召回和銷毀不具備衛星定位功能的共用單車,那麼摩拜奪得行業龍頭地位就毫無懸念了。

ofo 回應迅速 措辭鏗鏘有力

ofo當然也不會任由摩拜發難,很快就做出了回應,主要包括以下四點:

1、ofo小黃車目前已經與北斗導航北京公司開展了深度合作,正在加快量產擁有全球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的北斗智慧鎖,預計不久後北京市內小黃車的機械鎖會全部替換為智慧鎖。作為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導航的定位精准度比GPS定位系統更高。

2、政府主管部門發佈《北京市鼓勵規範發展共用自行車的指導意見(試行)》,是為了鼓勵和規範行業發展。作為企業,我們認為應該積極回應和配合政策要求,為構建和諧有序的共用自行車行業出一份力。而不是為了一己之私,營造和利用輿論,故意曲解主管部門的原意,達到打擊競爭對手的陰暗目的。

3、從2012年起,北京市正式啟動了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專案。經過4年多時間發展,目前已累計建成2588個網站、包括8.1萬輛公共自行車的服務系統,是城市交通“最後一公里”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公共自行車並不具備GPS系統,但正是公共自行車的創新嘗試,使得更多的市民接觸到共用單車的理念。可以說,沒有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專案的發展,就沒有共用單車行業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

對於這部分沒有GPS系統的公共自行車,某共用單車公司竟然建議召回並強制銷毀,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說,是在否定公共自行車系統多年來的建設成果,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從遵規守法的角度來說,是法盲,是對規則的無知與蔑視。

4、互聯網精神的核心是開放、合作和共用,這也正是共用自行車產業安身立命的根本。當看到一家受益於互聯網開放、合作、共用精神,其創始人時時刻刻將“公益”“情懷”掛在嘴邊的互聯網創業企業,赫然吐出“強制”“銷毀”這樣的詞語,這背後急於求勝的扭曲心態,令人深感痛心。

看得出來,ofo 對於摩拜的發難頗有情緒,認為其是“法盲”。其實這項新出臺的《指導意見》更多是以建議的角度來激勵和促進共用單車行業走向規範,並不具備強制性意義,摩拜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只能說摩拜對ofo發難意在給那些並不具備衛星定位功能的共用單車品牌施壓,ofo只是一個代表罷了。

請拋棄這些無謂的爭執吧 

其實相關部門也知道共用單車要實裝衛星定位功能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所以相關企業並不用太過擔心已投放的共用單車在短時間內會被下令召回或銷毀。從政策面來說,留給市場喘息和調整的時間還算富餘,畢竟政府對共用單車行業是持支持態度的。

提到摩拜與ofo之間的口水戰,“衛星定位事件”可不是頭一回。就在4月22日,摩拜開展了各種線上線下活動來慶祝摩拜單車成立一周年,隨後ofo竟也在微博上為摩拜慶生,不過在眾多人看來這並不是一次善意的慶生。ofo貼出了一張海報,當中顯示有一個摩拜單車的輪子,同時在下方還注明了ofo在2015年6月16日首創無樁共用單車模式等字樣,這明顯是在告訴大家:ofo首創無樁共用單車模式的時候摩拜單車還只有一個輪子呢,意在說明ofo才是共用單車行業的領軍人物和鼻祖。

摩拜單車對此也進行了回應,主要針對ofo共用單車的痛點——機械鎖來製作了一張海報,結合上述提到的《指導意見》來看,摩拜應該是帶著“慶生事件”的怨氣來對ofo進行“報復”。至此,共用單車行業的公關撕逼大戰正式拉開了序幕,不難想像後續還會有更多諸如此類事件發生。從國產手機,再到網路專車,這種企業之間無節操的互懟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商場習慣”,共用單車行業發展不易,企業之間其實更應該找到一個平衡點,共同解決用戶出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而不是把精力花在這些毫無意義卻又拉低企業形象的公關活動上。